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88章 太子很为难

书名: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6

年龄越大的老人,对婴孩就越是喜欢,尤其还是最喜欢的儿子的儿子。

即便皇后身体不是很好,此时依然亲自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一边逗弄一边细细打量。

“这孩子……比起老十三可安分多了!”皇后给出了评价。

“当年他在襁褓时,稍有不好便要哭闹,实在把我急得不行……为此当年……唉!”

本来说得好好的,突然皇后就叹了口气,这个弯儿确实拐得太快。

宝钗不会知道,当年就因为朱景洪的啼哭,导致皇后当年心情浮躁,致使某些不必死的人被处死。

“母后这可说错了……这孩子在家时候也好哭闹,跟他爹一个倔脾气!”

“也就到了母后怀里,知道谁是疼他的人,他才老老实实的……”

“要说这小孩子也聪明,好似知道谁能护得住他一样!”

最终,他还是决定给朱景洪机会,于是他在奏本上批了个“准”字。

关于皇孙的事情,杨清音问得非常细,而话题也随之被转移。

“可他从来不听,说要为父皇分忧,说不想白享尊荣……”

“唉……说来说去……还是怪那小子多事,老老实实待在京城多好,哪会有今日之烦扰!”

“每天要睡多久?”

“反正这小子需不着我来护,有你这王妃看顾着就够了!”

紧接着她的目光扫向了宝钗,然后说道:“老十三这辈子,唯一长脑子的一次,就是选了你做王妃!”

“母后……昨日媳妇得了消息,因他在处置失误致使朝鲜反叛,只怕这次有不少人弹劾他!”

烦扰……也就是说,这件事最多只是烦扰而已。

听到宝钗说这些,杨清音就知这丫头此行不简单,于是回道:“我不过是迟暮之人,又能护得住谁啊!”

在朱景洪的奏本中,也格外强调了粮草和军械的补充,这些都是前线所急缺的东西。

行军打仗和驻地防守之间,其消耗的差距有天壤之别。

虽然不再谈朱景洪的事,但宝钗从始至终都是一副忧虑的表情,看得杨清音也对她多有怜悯。

“母后……我也时常劝他留在京城,一则安享富贵,二则侍奉双亲,这比外面跑安稳多了!”

再说乾清宫这边,朱咸铭终于收到了朱景洪的急递,为了这东西他已苦等近三天。

“母后……他如今大祸临头了,您可得救他!”

“好了……这次的事情,正好让这小子长长记性,你不要过于担心,抚育桢儿才是正事!”

“母后……媳妇自能看顾桢儿,可王爷他……却要您来看顾!”

“母后春秋鼎盛,世上岂有您护不住的人!”

“连陛下都管不住他,此事于你就更难了,倒也不能怪你!”宝钗哭哭啼啼,此时杨清音竟笑了起来。

然后他又下旨,让几位都督府的将领,以及户部和兵部官员来议事。

即便是最宠爱的儿子,此刻杨清音提起也觉得很不满。

盯着怀里的孙儿,杨清音开口道:“侍奉双亲……他能把自己的事料理好,不让我操心也就行了!”

“是!”

如同朱景洪不担心自己被弹劾,此刻朱咸铭也不担心朱景洪打不下安州。

宝钗连续不断说了许多,泪珠儿不断的往外流,最后更是跪坐在了皇后跟前,一副委屈伤心至极的模样。

“夜间要起几次?”

所以此番议事,只是讨论如何支援辽东,尤其是在增兵和调粮这两件事。

这是皇后对宝钗的高度肯定,后者此刻完全没有自得之意,紧接着接话道:“母后……媳妇没能规劝住他,实难称得上是好妻子!”

作为马背上的皇帝,朱咸铭很清楚其中的难度,所以他在思考其可行性。

对宝钗说出这番话来,杨清音丝毫不觉得意外,只听她平淡答道:“他翅膀硬了……那需得我来看顾!”

“以往还可说是玩闹,父皇可以宽宥……然此番乃误大事,只怕王爷难过这一关了!”

听到皇后的这句话,宝钗迅速抓住了关键词。

果然朱景洪是要强力镇压,而且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并保证会在十月之内,打入朝鲜腹地安州。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功赫赫襄王殿下,谁还能欺负得了他!”

“桢儿每天奶量如何?”

虽然她已猜到结果,但眼下从皇后口中确认,便还是让她更安心了。

一个来月时间就打到安州,尤其在朝鲜增派了兵力的情况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母后您也知道,他向来行事莽撞,朝廷内外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平日里就遭弹劾不断……这次只怕更得被群起攻之!”

所谓一個月内拿下安州,除了考虑到天气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粮草和军需,也就只能支撑一到两个月。

“大祸临头?我怎么不知道!”杨清音依旧平静。

一番商议后,一个基础的调兵调粮方案被议出,接下来只需户部和兵部去完善,然后在两日内上题本呈预览。

一旦通过,就可以得到执行。

而辽东的事情,朱咸铭就这样安排好了。

至于朝堂上对朱景洪的弹劾,如皇后所言也只能靠他来压了。

挥退众人后,朱咸铭突然心血来潮,吩咐道:“去叫太子过来!”

太子就在文渊阁,距离乾清宫非常近,所以十几分钟后进了乾清宫,出现在了皇帝的面前。

示意太子起来后,朱咸铭把命人把一份奏本拿给太子,这正是朱景洪的急递。

朱景源认真的看了起来,没一会儿他就看完了。

“老十三的计策,你觉得如何?”

这等军国大事,太子从来没有插手过,这时听到皇帝问起,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

若是以往,他一定会说但凭父皇处置,如今他已明白这样说是自讨没趣。

“父皇……儿臣不谙军事,故而不敢妄言!”

“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难道谁天生就会打仗?”

“是!”

凝神细思之后,朱景源方答道:“父皇……辽东苦寒之地,如今已经入冬,此时调军讨伐朝鲜,儿子以为不合天时!”

“继续说!”

“且据儿子所知,辽东于朝鲜边界之地,山高林密不利于行军,劳师远征想要取胜,只怕也是极难之事!”

太子的论述当然有道理,但是却不能说百分百的正确,因为他对具体情况不了解。

比如为给朝鲜施压,燕山和辽东都司,以及安东行都司的军队,有大批都往“前”进行了移动,随之一起运输的还有粮草和军械。

换句话说,劳师远征虽是事实,但其实也称不上太远。

皇帝没有深究这些,紧接着又问道:“辽东变局,老十三处置失当之嫌,此事你怎么看?”

“儿子以为,十三弟确有疏漏之处,可若将罪名全压到他头上,也有失公允!”

太子这话比较巧妙,点出了朱景洪的过失,紧接着又替后者辩解了两句,可重点仍旧是在前半句。

没错,即使是厚道如太子,如今也感受到了朱景洪的威胁,所以他愿意这位小弟被打压。

对太子的这个说法,朱咸铭微微点头,然后问道:“给他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你看如何?”

这虽然是个问句,但皇帝的意图已经很明显。

“父皇明鉴,十三弟用兵如神,让他平定朝鲜……是再合适不过的事!”

“所以伱也觉得,该让老十三戴罪立功?”

问句里的一个“也”字,更将皇帝的心意表达出来,所以朱景源郑重答道:“是!”

端起茶杯,朱咸铭接着问道:“可我听说……如今都中暗流涌动,有不少人要弹劾老十三,此事该如何应对?”

这件事朱景源当然知道,毕竟他手下的人就是推动此事的主力。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很突兀,让朱景源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首先该什么态度,然后该怎么去做……这些都要详加考虑。

老实说,太子如此惊慌的模样,让朱咸铭感到有些失望。

但想起这小子比以往多少有进步,便让他把心中不满压了下去。

“不着急,想好了再说!”朱咸铭放下茶杯说道。

显然,皇后历年来说的话,朱咸铭多少听进去了一些,才会在对太子如此宽容。

大概两分钟后,太子答道:“父皇……儿子以为,应当让十三弟发挥长处,戴罪立功!”

“至于朝臣弹劾,儿子以为要晓之以理,劝他们着眼长远,待十三弟平定朝鲜,再论功过是非!”

太子表明的态度,让朱咸铭非常满意,他就怕这儿子看不清形势。

“朝臣狡黠,巧言令色,要劝他们改变心意可难了,你可愿为朕分忧……承担此重任?”

扯了这么多,朱咸铭的目的就在于此,就是想让太子顶在前面。

当然饿,他这也不是坑儿子,而是要给太子加压力。

一个合格的帝王,就是要等驾驭臣下,而不是被裹挟然后被淹没。

朱景源很清楚这次风浪有多大,此时皇帝让他挡在前面,这让他此时哭的心思都有了。

“父皇……儿子才疏学浅,只怕难当此任!”朱景源婉拒道。

虽然这会违逆皇帝的意思,但朱景源知道自己的斤两,相比于被皇帝不满他更怕办不成事丢脸。

这时朱咸铭冷冷说道:“老四……太子的位置,才疏学浅的人可坐不了!”

一句话,就把朱景源的退路堵死,对此他是一句话都不能反驳。

才疏学浅的人,确实不配做太子。

“父皇教诲,儿臣谨记!”

“朝臣短视,儿子愿为父皇分忧,为十三弟开解此难!”

“如此甚好!”朱咸铭面露笑容。

于是乎,太子就成了挡箭牌,要替皇帝在前面冲锋陷阵。

而他手下那群精明的东宫属官,也只能捏着鼻子维护朱景洪。

当朱景源离开乾清宫,他就急匆匆赶回了东宫,要跟手下人商议如何行事。

至于皇帝,他则是去了坤宁宫,他已得知襄王妃把皇孙带进了宫。

在坤宁宫用了午膳,宝钗下午才带儿子出宫,一回府她就接到了邓安的报告,司礼监已收到三十余份弹章。

邓安这厮消息门路广,而且具有政治敏锐性,所以他得知消息后就立刻上报。

中午皇帝来坤宁宫,皇后问起了朱景洪受弹劾的事,皇帝就将安排太子处置的事说了出来。

如今有太子挡在前面,宝钗是真的一点儿不慌了。

虽然不慌,但她也没有闲着,仍在思索该如何利益最大化。

过两日,待太子和属臣出手后,我当亲往东宫拜谢,彰显我襄王府知恩图报……

再把戏做足一些,在此风口浪尖亦可让文臣以为,东宫与襄王府同流合污……想到最后,宝钗自己都笑了。

看着铜镜里的自己,她心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我总不会是个坏人吧?

自我评价没持续几秒,宝钗心中又冒出了新的想法……还要让老六家吃醋,引导他们攻讦东宫!

或许我真的是个坏人……宝钗不得不承认这事实。

收敛心神,只见她看向邓安,吩咐道:“下去多准备些礼物,东西越珍贵越好,不要怕花银子!”

多准备礼物?这是要送给谁?难不成想收买官员?

邓安大感疑惑,他知道王妃心思深重,绝不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来。

所以现在,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遵照王妃的意思去做事。

“奴才遵命!”

邓安转身离开了,宝钗则转身去看了孩子。

此时在东宫书房内,太子脸色很不好看,因为他周围的官员都在劝他,不要去做螳臂当车的事。

学士们给他分析利害,七嘴八舌已说了近半个时辰,期间太子基本没插上几句话。

“够了……”太子愠怒发声,终于让房间内安静下来。

他极少有发怒的时候,所以每次生气效果都很好。

“你们所言,我难道不知?可如今皇命在前,我除了奉旨而行,还能如何?”

“尔等若真一心为我着想,就不该说那些虚言……而是当为孤谋划行事方略!”

“诸位……眼睛看长远一些,可好?”

太子确实成长了许多,至少眼下可以独立思考,鞭策手下人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只不过,要让东宫属官对他唯命是从,并且跟着他挡住满朝弹劾,仍是艰难到无以复加的事情。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25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