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秦汉演义

作者:牧尘客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3章 赵高深夜访李斯 提旧事暗论时局

书名:秦汉演义 作者:牧尘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10:40

数日之后,巡游队伍至太原治所晋阳,当地官员至行辕欲拜访天子,李斯亲自出面安抚,夜归住所准备就寝,却听家仆报,中车府令赵高前来拜访。

李斯这一路提心吊胆,今日会见当地官员疲累不堪,本不想接见,但不想还未曾回绝,却听堂外传来脚步声,同时赵高声音响起:“高深夜来访,冒昧打扰,还请丞相恕罪。”

李斯无奈,只能正冠整衣出门相迎。

不过看见赵高,李斯略微诧异,赵高竟然只身而来,一个随从也无。

双方礼罢,李斯引赵高客堂入座,脸色略有疲倦,曰:“不知赵府令深夜到访,所谓何事”

赵高拱手礼曰:“高深夜前来,的确有要事要与丞相相商,恐人多口杂,还请丞相屏退左右。”

李斯愕然片刻挥手屏退仆从,赵高起身于门外张望片刻,亲自掩上房门落拴,这才复归入座。

看赵高如此谨慎,李斯心中惊讶,目视赵高曰:“赵府令这是何意何事须如此小心”

赵高拱手,曰:“事关陛下安危,不得不谨慎。”

李斯心头一惊,故作镇定曰:“陛下身体日渐康复,何来安危之说。”

赵高不动声色问:“当真”

李斯捻须颔首曰:“自然。”

赵高叉手,笑曰:“丞相隐瞒别人也便罢了,高侍奉陛下三十余载,对陛下言行了若指掌,眼下左右无人,只有丞相与高耳,某便直言,陛下已殡天数日了吧”

李斯瞬间慌乱,险些失手打翻案桌上的烛台,待神情稍定,脸色灰败点头,曰:“赵府令既已知晓,斯便不再隐瞒,陛下的确在丙寅日便已殡天,俗云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崩驾,却未曾立下太子,亦未曾留下立储遗诏,如若消息传出,天下必乱,斯如此为之,亦是迫不得已,只为大秦江山所虑,待陛下遗体运回京师,再召文武勋贵与众公子共议,方是稳妥之策,赵府令以为然否”

赵高点头答曰:“丞相思虑周详,合当如此。”

李斯瞬间松了一口气,暗中以袖拭额曰:“既然赵府令也如此认为,那便更好,赵府令跟随陛下身边三十余年,对陛下忠心耿耿,就连天子玉玺都交由你保管,可见圣眷恩重,今日赵府令深夜前来,莫非就是想打探陛下崩驾虚实”

赵高微微颔首,但却并未正面作答,而是直言:“陛下重病数月,早已病入膏肓,薨于沙丘实乃常理,高虽然不得亲见,但也能看出端倪,丞相心系大秦社稷安稳,如此处置也理所当然,然如丞相所言,国不可一日无君,即便归京,丞相又如何保证不乱,寻常财帛皆乱人心,何况天子之位,高今日来访,实则是想提醒丞相,储君之位,恐等不得归京便要确定,不然到时京师必然生乱,另六国之地情形如何丞相比高更清楚,京师若乱,天下必乱,到时丞相自忖便能掌控乎”

李斯心惊肉跳,强行作答曰:“斯以为,众卿侯公子皆明事理,只要仔细稳妥处置,当无乱象,何况依照古礼,长幼有序,长公子当继承大统也。”

赵高脸色微变,微微点头曰:“按古礼,长公子实乃储君人选,然天子之位还需名正言顺,丞相一家之言,如何平息二十余位公子之念。”

李斯怅然叹息,曰:“此实乃祸乱根源也,陛下不肯立储,如之奈何”

赵高却是拱手笑曰:“丞相无忧,实则陛下已有立储之书。”

李斯大喜,长身而起曰:“赵府令所言当真御书如今何处”

赵高答曰:“丞相勿急,陛下崩驾前日,召高于寝宫,令赐书长公子,让其速归咸阳治丧,有此书为凭,长公子归京可为储君,丧礼毕,登基可也。”

李斯喜不自胜,畅快大笑曰:“原来陛下早有安排,如此以来大事可定,大秦无忧也。”

赵高却是摇头曰:“丞相切莫高兴太早,此书如今未发,连同玉玺皆在公子胡亥手中。”

李斯笑声戛然而止,惊怒曰:“陛下赐长公子书,当速传上郡,何故又落于胡亥之手。”

赵高正色拱手曰:“胡亥亦是陛下骨血。”

李斯瞬间明白过来,指赵高怒斥:“尔等欲谋逆乎”

赵高笑而摇头,缓缓起身曰:“丞相所言差矣,今御书玉玺皆在,定太子丞相和高可一言而决,丞相又何必如此固执,另,此书一旦送出,恐怕丞相将再也无法掌控时局。”

李斯怒气难消,斥曰:“休得胡言乱语,矫诏便是谋逆,陛下刚亡,你等便图谋不轨,今御书何在,速速取来,不然休怪斯翻脸无情,令禁军将尔等打入死牢。”

赵高正冠整衣,面北拱手曰:“高死不足惜,然不忍大秦江山四分五裂,今日深夜来见丞相,实为社稷,非有私心。”

李斯呵呵冷笑,曰:“胡亥是你学生,跟随陛下巡游亦是你推荐,你若无私心,神鬼恐不能信”

赵高喟然叹曰:“丞相错怪高了,陛下赐长公子书,所知者唯高与胡亥耳,高若不说,丞相仍旧一无所知,高留下御书,实乃为大秦社稷考量,又关系丞相前程也”

李斯勃然大怒,斥曰:“简直一派胡言,尔等谋逆之心合该当死,诛灭三族也不为过,然你说出此事,今日便与一分活命之机,只要交出御书,老夫就当此事未曾发生过。”

赵高摇头,曰:“丞相何必动怒,权且安坐听高细言,若丞相听完仍不能息怒,高愿赴死。”

李斯怒然归坐,赵高亦复归坐下,二人相对,赵高曰:“丞相认为,长公子性情如何”

李斯曰:“刚毅勇武,敦厚仁义。”

赵高顿时冷笑,曰:“长公子的确刚毅勇武,有不世之材,然大秦至商君变法始便重法术,丞相乃是律法大家,对我大秦律令无不乱熟于胸,律法可无敦厚仁义四字耳。”

李斯脸色微变,若有所思。

赵高再言:“另丞相一力主张废诸侯,置郡县,军爵律亦有令,王亲宗室无功皆不得赏爵封地,正因如此,大秦将士才人人用力,最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然长公子自小所习皆为儒家学问,几位老师亦是儒家名士,只有那些儒生,才张口闭口敦厚仁义,如若长公子继承大统,在一群儒生蛊惑下,必然废弃法术治国之策,儒学将大行其道,丞相难道已忘数年前焚书之事乎”

李斯脸色瞬间再变,愤怒之情如冰雪消融。

当年他上焚书之策,实乃和儒家理念冲突太甚,诸生啸聚京师畅论国政,针砭时弊妖言惑众,本就让民间乱象横生,其中尤以儒生为最。一次在皇宫饮宴之时,与会者因师古和师今之理发生剧烈争辩,仆射周青臣吹捧始皇帝太甚,另博士淳于越附和进谏,表示明君要效仿古法恢复分封诸侯之制,这与李斯的治国理念完全背道而驰,于是李斯愤怒不已,上策焚书。

焚书之举虽成,然李斯也就此成为天下诸生大敌,世间读书之人无不对其恨之入骨,屡屡犯禁。

第二年,李斯针再次上书提请坑杀一批拒不交书之人,其中便有不少儒生,如此更加引起民间激愤,儒生纷纷逃出京师,并发誓此生与李斯不共戴天,京师百姓辱骂他者亦不计其数,甚至巡游路过齐鲁之时,当地儒生沿路高声辱骂,让李斯狼狈不已。

而今赵高旧事重提,让他惶然醒悟,他本想以依照古礼辅佐登基的长公子扶苏,的确并非天子最佳人选。

一旦扶苏为皇帝,不仅大量儒生得势,恐怕又会有人重提分封,而扶苏和始皇帝心性理念皆不同,到时结果尤未可知也。

如此以来,他费尽一生所学辅佐建立的大秦,到时候或不用六国造反便会分崩离析,诸侯分治复蹈大周覆辙。

见李斯脸色变化,赵高便不再多言,而是默然静坐,许久之后,等到李斯突然长吐一口气,赵高脸上浮现一抹隐晦笑容,拱手曰:

“丞相天资绝伦,高望尘莫及,臣乃宦官,储君之事本不该沾染,然丞相呕心沥血辅佐陛下,才有如今大秦煌煌伟业,高不忍丞相一番功劳最终化作流水,才不得不前来叨扰。丞相既尊法术,当明崇古法今才是正理,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确为古礼,然法因时而变,礼应地而行,长公子若当皇帝,与丞相日后必有冲突,到时候丞相该如何自处更何况亲疏有别,长公子所亲者,蒙氏也,丞相自认在智慧、功劳、谋略、百姓拥护与信任之间,比之蒙恬若何”

李斯怅然曰:“此五者,斯均不及也,但赵府令苛求太甚,天下除开上将军,何人敢与蒙恬相比。”

赵高曰:“高出身低微,因为刀笔文书尚能入眼,得陛下赏识幸得进宫,为官三十余年,未尝见过秦国罢相之后能子孙封爵者,其均以被杀告终,当初之吕不韦,功盖天下,权倾朝野,被陛下尊为相父,世人皆知若非吕不韦之功,陛下焉能继承秦王之位,然陛下亲政之后便将其罢官去爵,徙之蜀地仍不放心,追令鸠杀。陛下二十余位公子,丞相皆都清楚,长公子刚毅勇武,忠信仁义,尊儒轻法,登基之后必用蒙恬为相,丞相一生辛劳,终不得以通侯之印归乡,岂不惜哉高受皇帝令教胡亥学习法律数年,未尝见其有何过失,为人处世皆明事理,仁慈敦厚,轻才重义,礼贤下士,敏而好学,于众公子中也算佼佼者,在高看来,可以立为太子,丞相以为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194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