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秦汉演义

作者:牧尘客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13章 纵囚徒刘季亡命 大泽乡戍卒失期

书名:秦汉演义 作者:牧尘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10:40

自始皇帝收六国,为服天下百姓,行严刑苛法,民甚畏。

二世登基,刑法更甚。另为显恭孝,登基不过数月便先后令徙刑徒五十万大修始皇帝陵寝与阿旁宫,凡不遵令者,上至官员,下至乡吏,尽皆治罪,故此,各地郡县纷纷徙刑徒络绎不绝往京师而去。

四月中,一支押送刑徒的队伍从泗水郡往骊山而去。

为首者乃一四旬长者,身长七尺,圆脸黑须,头戴竹冠,穿吏服,腰悬一柄长剑,剑鞘已经磨掉漆皮,看起来虽然一副有成模样,然却满脸郁闷。

刑徒数十,皆用麻绳缚其足,每次迈步不过一尺,以防逃脱,因此行进缓慢,从泗水郡沛县出发,十多日时间,亦不过行进两百里,眼下才刚到砀郡而已。

四月已是初夏时节,天气炎热,并时有暴雨,众人不得不寻找地方歇息避雨,如此走走停停,时间更是耽误不少。

这一日,队伍到达下邑,眼前山岭交错,水泽遍地,加之河水暴涨,几无路可行。

着吏服佩剑长者,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名季,乃是当地一名亭长,应朝廷征召,沛令遣其押送刑徒至骊山为始皇帝修建陵寝。

按谕令,这些刑徒当在一月之内抵达骊山。

然今十余日过去,尚遥隔骊山千里,按眼下行进速度,至少两月才能到达。

看前路茫茫,有随行的役卒谓刘季曰:“亭长,行路如此缓慢,当失期也,即便至骊山,我等亦罪责难逃,恐难活命。”

余下役卒皆纷纷附和,具都脸色惊恐。

一群刑徒更是惶恐不安。

始皇帝在时,虽也滥用民力,每年徙刑徒无数至骊山,然却尚有节制,刑徒服刑轮换,每日一斤粗粮至少保证活命。

然二世初登基,便先后令徙刑徒五十万,各郡县监牢为之一空,然数量仍旧不够,官吏为脱罪责,于是不少平民亦被抓捕屈从,黥面为徒,发送京师。

二世在京师倒行逆施,杀忠良大臣,屠满门血亲,又因粮食短缺便强征粮税,令京师百里子民不得食粟,凡藏匿者具刑,而修陵寝阿房之刑徒,听闻死伤惨重,凡伤亡者皆被坑埋殉葬。

如此恐怖之举,自然让所有刑徒不愿前往,因此虽有麻绳绑缚手脚,亦有刘季与七路行至芒砀山之时,路上已先后逃脱十余人,而余下之人,亦有心逃亡,按眼前境况,恐怕走不到骊山所有刑徒都逃光了。

刘季情知如此,叹曰:“上命难违,如之奈何也”

众役卒皆不知所措。

此时太阳落山,已然黄昏,刘季观望四周,只见山岭河沟水泽茫茫,颓然坐于山石之上,掏出酒囊灌一口闷酒,沉思许久召刑徒曰:

“事已至此,去则死,不去尚有一丝活命机会,都是沛县乡亲,家中皆有父母妻儿,某亦不忍诸位白白送死,你等自逃命去吧”

说完,刘季持剑斩断所有刑徒手脚绳索。

刑徒皆感念恩德,有人泣曰:“公纵我等活命,公岂能活哉”

刘季指芒砀山叹曰:“某亦从此亡命去也”

于是众刑徒纷纷泣而拜别,瞬间逃入黄昏夜色中不知去向。

然却有十余刑徒不愿逃走,反而聚于刘季身边,有人曰:“公为我等受罪,我等岂能弃之而去,今愿从公,为盗为匪,反之可也。”

刘季大喜,随令几位役卒自返沛县,然后带领十多位刑徒逃入芒砀山中。

是夜,一群人在山中沿着一条小路走到一座小湖边休息,刘季因为心中烦闷,又担心家人受到连累,因此把随身携带的一皮囊酒喝的一干二净,然后让一个刑徒去前面探路,不久,探路之人惊恐逃回,远呼而至:“前方有大蛇,此路不通,速速原路返回”

众人皆乱,唯刘季此时醉意朦胧,拔剑起身曰:“男子汉大丈夫,区区一长虫而,何故如此害怕,引某前去看看”

众人虽惊惧不安,然刘季为亭长,在当地素有名气,此时又有宝剑在手,于是十余人皆手持棍棒壮胆跟随而去。

前行百余丈,月色下果见似有一条银色大蛇盘卧于路中,粗逾尺余,长有数丈,昂扬吐舌令人头皮发麻,众人皆慌乱回退,刘季却踉跄至大蛇前,趁酒意挥宝剑一通乱劈,随即一阵叮叮当当金石交击之声,血水飞溅之中大蛇翻滚撞翻泥石树藤,被砍成数段伏之于草丛,被阻拦的路也霍然通畅。

刘季收剑笑曰:“大蛇若何,死矣,随我前行”

于是一群刑徒欢呼雀跃,簇拥刘季继续前行,又行数里,刘季酒意上头,于是令众人休息,自己则一头栽倒地上,随即鼾声大作。

及至天色微明,忽有人顺路前来,众人以为官府差人前来抓捕,瞬间慌乱,待看清来人,才发现是昨晚释放后逃走的几位刑徒。

原来这几位趁夜逃散,但却并不熟悉山中情况,加之道路崎岖难行,几人慢慢又汇聚一处,便尾随刘季等人留下的痕迹追上来。

双方相遇,皆有喜色,交流问候之余,有刑徒曰:“几位后至,方才可于路上见一条被杀大蛇乎”

几人皆摇头,有人曰:“大蛇未见,却见过一位老妪路上哭泣,我等问之,老妪言有人杀其子,我等问何人杀其子,老妪又言其为白帝之子,化作一条蛇刚好经过此路,然后被赤帝之子斩杀,故此当道哭耳。我等皆以老妪胡言乱语,于是弃之而去,行半里,又想拿她去告官,复还却发现老妪已然不见也。”

众人皆疑,有刑徒不信,再转回昨日杀蛇之处,只见一片碎石断木,的确未见蛇尸,遂又惊疑而回,此时刘季已经酒醒,众人诉说此事,刘季也满头雾水,对于昨夜杀蛇之事略有记忆,然却恍恍惚惚,然心中亦喜,曰:“此事蹊跷,莫非山中真有鬼神耶”

众人皆以为然,对刘季越发敬畏,以其为首藏于芒砀山中打猎劫舍,遂成一伙亡命之徒。

刘季等人行事,不过大秦眼下乱局一角而已,实则天下百姓皆已怨声载道,各地乱象横生,徙往京师之徒沿途逃亡者不知几许。

然胡亥仍旧不知醒悟收敛,此时仍旧仪仗车马,浩浩荡荡巡游燕齐之地,及至五月,已至辽东诸郡,因为天气越发炎热,胡亥亦受不得路途颠沛之苦,遂令沿上郡道归京。

二世元年,七月。

阳城尉奉诏,征民夫至上谷郡渔阳戍边,共计九百人,虽已入秋,然却大雨连绵,队伍行至蕲县时,接连暴雨十数日,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几乎无法前行,于是只能在当地名曰大泽乡之地暂时驻扎,这一停就是足足半个月。

此时粮食几欲耗尽,加之天寒衣衫单薄,众人皆有怨念,同时也开始感到恐慌。

按照二世新颁律令,失期当斩。

但眼下道路不通,就算冒雨赶到渔阳,肯定已经错过规定时间。

戍卒不同于刑徒,具是平民百姓,虽有九百人,然按照兵营规制,编成一军,为首除开阳城尉与两位副官带领监视之外,另从其中遴选高壮勇武者为长,故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为屯长,统摄余众,二人为人豁达,众人皆都信服。

接连被大雨阻拦十多日,不仅三位押送的军官心烦意燥,陈胜吴广两人更是焦虑难安。

陈胜自幼父母双亡,然素有大志,为人也很仗义,曾经和一群同样贫苦之人给富户放牛耕田,看家主每日车马奴仆出入,遂满眼羡慕语众人曰:“苟富贵,莫相忘”

伙伴中有人讥讽曰:“你我不过是替人放牛耕田活命,何来富贵”

陈胜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众人皆笑,不过陈胜之言却被广为传颂,及长大,为人仗义,助弱扶贫,在当地贫民中颇有些名气。

吴广同样贫苦出身,然却为人谨慎,虽不如陈胜这般大志,亦头脑敏锐,行事果断,加之习武强身,也颇得戍卒敬重。

眼下二人为屯长,余者皆是同乡,如若失期,所有人都难逃一死,因此百般无奈之下,两人便避过县尉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陈胜曰:“眼下情形,我等不能等死,必速想对策。”

吴广曰:“逃亦死,去亦死,不如造反,尚有一丝活命机会,就算是死,也不算白死。”

陈胜脸色微变,咬牙点头曰:“的确如此,眼下死路难逃,造反或许是唯一活命之机。”

吴广锁眉沉思许久,曰:“二世倒行逆施,如今又严刑苛法残害百姓,按始皇帝律,就算失期亦不过惩罚钱财,然二世新颁律令严苛更甚十倍,失期当斩,此乃逼迫耳,怪不得我等。”

陈胜亦如此认为,低声怒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乃始皇帝幼子,本不当立太子,太子该是长公子扶苏。扶苏曾为民请命,数谏始皇帝,后被贬至边关监军,我闻其无罪,但被二世所害,百姓也都知其贤名,听闻眼下其实未死。”

吴广一愣,问:“兄从何处听闻消息吾闻扶苏乃是被二世矫诏逼死。”

陈胜低曰:“既要造反,必要师出有名,不然九百人何敢相随,胡亥得位不正,长公子扶苏实乃最好借口,无论其生死,只要你我如此宣扬,余者信之,事才可成也”

吴广顿时明白过来,欣喜曰:“陈兄所言不错,扶苏本该为太子,眼下却传被二世矫诏所害,生死未知,如若我等宣扬为其报仇,或尊其为主,民必从者众,大事可期也。”

陈胜心下激动,热血沸腾,点头又曰:“楚将项燕武功盖世,怜惜将士,楚人素敬之,当初王翦破蕲县,杀项燕,然亦有传闻其未死,既然造反,你我何不把事情闹大,只要我等诈称有扶苏、项燕为首,四处传扬,天下人必一起反也”

吴广自然十分赞同,两人遂开始密议造反之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68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