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才子风云录

作者:尚南山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百零八章 师生再议苏东坡

书名:大明才子风云录 作者:尚南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1

石榴还真不客气,都收下了,一样是钻石手链,一样是珍珠项链,倒是正好配套。如果送的人不是况且,她也不能收,小王爷每逢她生日都会送她贵重的礼物,那些珠宝类的都被她退回去了,只留一些喜欢的新奇玩意儿。

“况且,你真不知道这些宝贝的价值啊”丝丝试探着问道。

“我哪儿知道,反正是白来的,也没当回事。”况且一脸轻松。

其实他心里也有点谱,这些东西可能真是天价宝贝,送宝贝给他的人,除了洛城双骄、李家兄弟,另外十一人是谁他都不知道。他对珠宝一窍不通,看着这些东西,明知值钱也不当回事,毕竟这些东西不宜露白,况家还没到靠卖这些东西过日子的地步,留在手里自然只有当玩物了。

他本不想让人知道,只是萧妮儿已经给他露了,也只能顺其自然。至于以后会不会惹出什么麻烦,到那时候再说,反正他的麻烦事太多了,多这一桩也不算什么。

“况且,珠宝太贵重了,我们要不起,你送我们每人一张画吧。”丝丝没收下珠宝,心里觉得有些亏,趁机求画,平时还不好意思张口。

“好啊。不过得过几天,等我静下心来好好画。”况且一口答应。

两人大喜,尤其秋香,上次况且随手画了一张肖像画送给她,她视若珍宝,一直挂在自己的房间里,准备当作传家宝留给后人。

云家也收藏一些古人字画,在苏州人文鼎盛之处,更是经常看到唐伯虎、沈约这些名家作品,可是秋香就是喜欢况且的画风,觉得比那些都好。

什么唐伯虎咸伯虎的,衰人一个,看不上

“石榴小姐,你也不要一张啊”秋香不省油,打趣道。

丝丝笑道:“你傻啊,人都是她的,以后要多少没有”

石榴眼睛一瞪:“丝丝,你说啥”

“我说况且人都是你的,你不承认啊。你要真的不要,我云家可抢了。”这话也就丝丝敢说,别人都是只能心里明白,不能说出口。

“好啊,让给你。”石榴站起身就要走。她脸皮薄儿,虽然这事在几家都是人人皆知的事,还是听不得别人说。

“死妮子,你走什么走,怎么还不让人说话了,你做得别人就说不得啊。”

况且见势不妙,急忙趁乱逃了出去。他可不敢掺和到这种事里面,绝对是惹不起的麻烦,比那位都御史威胁还大。

他一口气逃出内宅,来到外宅跟小王爷会合,然后去见陈慕沙。

陈慕沙正襟危坐,手里拿着一卷书专心阅读。况且跟小王爷都不敢出声,悄悄站立一边。

“你们兄弟来了。”

老夫子桃李满天下,最喜欢的还是这两位,他偏疼况且也只是因为况且需要他照顾,小王爷自然不用他操心,王府上下几百人为他服务呢。

“老师,您想吃什么,弟子去安排。”小王爷恭恭敬敬说。

“你随便安排吧。”陈慕沙摆摆手,刚刚撵走了方步瞻,难得心神安定一些。

老夫子是美食家,海内闻名的王府大厨,正恭候在那里等他发话,可此刻老夫子无心美食。小王爷转身出去,况且这才笑嘻嘻上来问道:“老师,您还看书啊。”

陈慕沙怔道:“你这叫什么话,为师何曾停止过读书除了杨慎,谁敢说读遍天下书。读书可是终身的事业。”

杨慎是明朝当之无愧的第一才子,无人可比,号称无书不读,他当年状元及第,虽然父亲是首辅,却没有任何非议,都公认他的才华学识。连严嵩的儿子严世藩自命不凡,却也只佩服杨慎一人。三国演义的开头卷引用的词就出自杨慎之手。

况且伸头一看,陈慕沙读的居然是苏轼全集,还是绝品宋版书。

他大吃一惊,心里更有些感动,觉得这跟自己有些关系,而且不是一般关系,是大关系。

陈慕沙笑道:“总听你说苏轼如何了得,最近闲下来就翻翻他的集子,你还别说,慢慢真读出些味道来了。我就想,一个人富有盛名,不管好坏,总是有原因的。”

况且心里一阵苦笑,慢慢读出些味道来了,苏轼有那么晦涩难懂吗不过他也明白,陈慕沙虽是理学家,在上也曾经是复古派的战将,复古派的宗旨就是只读两汉以前的书,两汉以降是坚决不看的,没得看的。当然唐诗宋词是个特例,他们指的是文章。

明朝人主要还是专攻文章的写法,诗词无非是闲来玩玩而已。整体来说,明朝文人的诗词很贫弱,只有杨慎玩出了花样,集唐诗的句子而成一首首诗,这算不算创作自然会有争议。不过,杨慎确是把这些诗玩的出神入化,就跟苦心构思而后创作出的一样,这在诗词王国里,也是唯一的一位。

无论什么事,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算得上是赢家。

感动之余,况且嘻嘻笑道:“老师,您不会因为我极力鼓吹,也喜欢上苏轼了吧”

陈慕沙笑道:“喜欢谈不上,不过他的文章还真是如你所说,有司马迁、班固的才气,可惜只是欠些蕴藉啊。”

况且强调道:“不是东坡欠蕴藉,而是他写文章已经到了最高峰,如同太白写诗一样,随口而出,根本不劳酝酿,这可能就是您说的缺少蕴藉的缘故吧。”

“嗯,你这么说也有你的道理,但是以才华压众,本身就是缺少蕴藉的一种流露。”陈慕沙这话意味深长,捎带着对弟子的教诲。

况且知道,所谓蕴藉指的是文章的底蕴,这个好像有些抽象,后市海明威关于写作曾经有一个妙论就是冰山理论,他的作品都讲究“意犹未尽”,露出水面的只有十分之三,十分之七的冰山在水面之下,这十分之七就是底蕴,就是作品巨大的信息和思想含量。

你读与不读,底蕴都在那里,看不看得懂,看懂了多少,那可是检验你修养和水平的标尺。

如果用饮食来做比较,蕴藉或底蕴相当于美食的味道和营养,非常非常重要,却看不见摸不着,需要细心品尝,咀嚼后吸收其精华才能享受其美。

两汉及先秦的文章文风古奥,似乎比较符合冰山理论,打的比方时候可以这么说。不过,秦汉文章绝不是区区冰山理论能概括的,底蕴无穷,余味无尽,如同延绵之山峦,苍茫之海洋。

陈慕沙笑道:“嗯,苏轼的确有些像太白,才气绝高,这可能真是他缺少底蕴的缘故,才气高绝,往往不注重文章的精心构思,可是文章如美酒,有时候必须讲究陈酿之味。”

陈慕沙不仅是文章大家,也是美食家,他不善饮酒,可是喝的都是海内绝品陈酿。他饮酒的理论是酒低于三十年的决不能入口,饮之无味,极品百年陈酿,每次喝不过一盅,而后盘坐床上,细细回味,任陈酿的后劲冲刷自己的每一个味蕾,感受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境界。

况且不喜欢酒,也品不出味道,他喝酒就是牛饮,也不知道自己能喝多少,反正没醉过,前两天他跟文宾他们竟夜狂饮,最后把这些人都喝到桌子底下了。尽管如此,他并没感到自己又多大的酒意。

况且沉吟道:“东坡才气和太白相似,可是才学高于太白。宋神宗曾经评价过东坡,说太白有苏轼之才,而无苏轼之学,实为公论。”

陈慕沙合卷笑道:“啧,吹捧太过啦。”

况且急道:“不是的,老师,宋史苏轼传最后的评语是这样,苏轼的文章已经达到人类自有文字以来的最高点,弟子以为这才是最恰当的评论。”

陈慕沙笑而不语,他自然读过宋史,也知道这评语,当时不过嗤笑鄙视而已。苏轼为宋朝巨匠,这是无可否认的,可是他们复古派只认两汉以前的文章,就连两晋隋唐的文章都不当回事,不在赏析之列。在他们眼中,只有司马迁、班固、司马相如刘向这些巨子。

若谁缺乏眼力见,跟他们说后世有人能跟先秦两汉巨子比肩,他们非跟你急不可。

可是况且最听不得的就是有人说苏轼不好,他是铁杆苏粉,师从陈慕沙以来,在学问文章上,况且每每尊崇老师教诲,今天在东坡的评价上,他竟然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好吧,我承认他才气高绝,学问也不差,只是跟先秦两汉的大家还是没的比。”陈慕沙这么说已经算是让步了。

况且笑道:“老师,这个真不能比,若是这样比,就是拿欧褚颜柳的楷书跟两汉的隶书比较了。”

陈慕沙一听,好像被触动了哪根神经,蹙眉思考起来。

两汉隶书其实不算书法,书法这概念是三国时期才产生的,比如说篆书的最高成就是李斯和赵高,对,就是指鹿为马的那个赵高。

一码归一码,赵高虽然为人为官不怎么地,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却是功不可没。在小篆向隶书的转变过程中,赵高更是堪称一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46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