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二百二十章 隋唐帝国的兴衰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22

灭黄巢赴长安,李克用战功位居诸侯之首,和朱温并称晚唐双雄。但是这两个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却有一段血海深仇。

讨伐黄巢期间,李克用曾经救过朱温的命,但朱温却将李克用视为心腹大患,欲找机会除之。

于是王朝平定之后,朱温设宴招待李克用,他将李克用灌醉之后便放了一把火企图将其烧死,没想到当晚突然天降大雨。

李克用在部下的掩护下才得以逃脱,但是包括义子史敬思以及随他赴宴的300亲兵却全部力战而死,从此两人结下生死大仇。

李克用这个人脾气急躁,喜欢意气用事,但却一直对大唐忠心耿耿,虽然有时候对皇帝也是听调不听宣。但每逢皇帝有难,他必定第一个率兵勤王。

公元895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叛变攻打长安。唐昭宗出头,又是李克用第一个出兵击败李茂贞,把唐昭宗完好无损地送回了长安。

李克用因此功或封晋王,掌控河东之地,而朱温却借平定李茂贞之机进入长安,成为首辅大臣,把持了朝政。

李克用手下刘仁恭也火上浇油投靠了朱温,此后与朱温一起,每每与李克用针锋相对。公元907年,朱温废除唐哀帝公然称帝,建立后梁。

李克用拒绝承认朱温政权,仍然继续沿用唐朝年号,五代十国自此拉开序幕。

李克用不但自己能打,还培养了十三个能打的儿子,除了儿子李存勖之外,其他十二个儿子都是养子,但这些养子们个个实力都不俗,全都封为太保,因此也称十三太保。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第13个儿子李存孝,此人力大无比,堪称无敌,与西楚霸王项羽齐名。素有“将不过李、王不过项”之称。

建立五代十国第二个政权——后唐的开国皇帝就是他的亲儿子李存勖。李克用临死前交给李存勖三支箭,这三支箭分别代表了曾经背叛过他的三个人:朱温、刘仁恭和耶律阿保机。

他要李存勖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他在天之灵。李存勖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善战,也继承了他的遗志。

此后他每完成一件事就将一支箭送回家庙。后来他平定刘仁恭,攻灭后梁,大败契丹,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几乎都是平民出身,以军事起家,这些从底层走出来的皇帝自然了解民间疾苦,执政初期都能做到亲力亲为,比较敬业,但到后期却全都变了味。

朱温滥杀无辜,好色无度,成为禽兽皇帝;攻灭后梁的李存勖,后期也因宠幸伶人,怠惰政事而被称作伶官天子。

公元926年,河北一带发生兵变,李存勖派十三太保中排名第一的李嗣源前往评判,没想到走到半路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哗变,要求李嗣源自立为帝。

李嗣源不顾众将阻拦,执意要亲自面见李存勖说清楚,但却被石敬瑭拦了下来。石敬瑭曾多次救过李嗣源的命,不仅骁勇还十分聪明,这让武将出身的李嗣源非常欣赏,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石敬瑭力劝李嗣源应当顺应时事,不能犹豫不决,并表示自己愿为他做开路先锋。石敬瑭的话让李嗣源下定决心,可大军还未抵达洛阳,李存勖自己就先乱了起来。

守城士兵逃散,昔日宠幸的伶人也趁机发动叛乱,一代枭雄最终竟死于伶人之手。李嗣源大军进洛阳后,在李存勖陵前称帝,但并未改国号,仍旧称唐。

李嗣源是五代少有的明君,他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他执政时期是五代少有的稳定时期,但可惜他却是个文盲皇帝。

由于自己大字不识一个,李嗣源便专门请了一个名叫冯道的大臣为他读奏折。冯道是个饱学之士,整个五代之中他一人就经历了四朝,是中国唯一的十朝元老。

后来冯道身为宰相独奏者一事便落在了枢密使安重诲身上。但晚年的李嗣源也犯了所有五代皇帝的通病,猜忌重臣,屡屡诛杀大臣。

读奏折的安重诲也被怀疑假传圣旨给处死了,君臣离心,父子反目。儿子李从荣起兵造反未果,而李嗣源也最终死于京剧之中。

李嗣源去世最难过的就是姑爷石敬瑭了,史书记载他悲痛不止,如丧考妣。但谁能想到后唐最终就是葬送在了他的手里。

石敬瑭原本没有反心,但岳父的去世却让他失去了庇护。继位的李从珂也架不住朝中大臣整日在他耳边说石敬瑭有异志,于是便打算先下手为强。

大受刺激的石敬瑭起兵叛乱,向契丹人求援,并向耶律德光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年年进贡,以叔父相称。

由于条件太过屈辱,石敬瑭手下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只给钱就可以了,但石敬瑭坚持己见,最终留下了千古骂名。

正愁没理由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发兵营救石敬瑭,在击退后唐大军之后,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石敬瑭也履行承诺,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从此中原北方失去屏障,门户大开。石敬瑭称帝的第二年,就在契丹大军的帮助下攻入洛阳,后唐就此灭亡。

石敬瑭在位期间对契丹百依百顺,看不惯他的刘知远渐渐与他离心离德,在河东拥兵自重。石敬瑭死后,契丹果然开始大肆进攻中原。

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根本无力抵抗。公元947年,契丹攻陷京师,后晋灭亡。刘知远的心腹郭威劝刘知远趁机称帝,郭威原是李存勖的亲军,刘知远投靠后晋时,郭威才前往投奔。

此人勇武而又知兵法,刘知远走哪都喜欢把他带在身边。后来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改国号为汉。郭威也因从龙之功成为刘知远心腹。

刘知远称帝后马上下诏禁止为契丹获取钱,处死还在中原的契丹人。此举深得民心,晋朝旧臣也纷纷前来归附。公元948年,刘知远病逝。

临终前将儿子刘承佑托孤给了郭威等重臣,但刘承佑却对郭威这些父亲留下的老臣十分猜忌,总想找机会除之而后快。

有一次他趁郭威出兵平叛,竟将他留在京城的所有家眷全部杀死,一个不留。盛怒之下的郭威当即引兵攻破京城,刘承佑在逃亡途中被杀。

郭威进京后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拥立的刘赟为帝。不久,北方突然来报有契丹军南下。

郭威亲自率军出城北上,可在大军途经澶州时,士兵突然发生兵变,将一面黄旗盖在郭威身上,拥立他称帝,于是郭威返回开封夺取政权,建立了后周。

而这一幕被郭威手下的一名禁军军校记在了心里,并在将来学以致用。

郭威建国后崇尚节俭,仁爱百姓,重用有才德的文臣,和之前几个军人政权大相径庭,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国家也逐渐富强起来。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由于没有子嗣,便将皇位交给了养子柴荣。柴荣原是郭威的侄子,一直追随在郭威身边,刘承佑在京城制造的那场浩劫也包括了柴荣的家人。

他与郭威同命相连,郭威并将他收为养子,一直当做接班人培养。

柴荣继位后雄心勃勃,曾立下以10年开拓天下,10年养百姓,10年至太平的壮志,而且把它当做自己毕生的目标,一直都在贯彻践行。

他在四处征讨的同时还不忘体恤百姓,后周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富庶。5年多的时间,他败后蜀,征南唐,伐辽国,取天下18州。

虽功绩不如秦皇汉武,但也堪称五代第一明君。而当初亲眼目睹了黄旗加身的那名禁军军校,也官至殿前都点检,成了他的心腹重臣,此人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但可惜的是随着柴荣的去世,后周的气数也戛然而止。公元959年,39岁的柴荣不幸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

此时北方又传来了契丹兵南下的消息,赵匡胤亲自率军北上抵御大军,行使陈桥,一使军队哗变,赵匡胤被披上黄袍拥为帝,10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

赵匡胤回师开封,兵不血刃的接管了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存续了53年的5代到此结束。

【一口气看懂隋唐帝国#历史#隋朝#小知识】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疆域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开放。

在经过漫长的分裂时代之后,中国再次成为强大的世界帝国。然而在繁华落去之后,却是一个勉强维持统一的国家,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唐帝国。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中国历史走入鼎盛的隋唐帝国时代。

杨坚在北周、北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不仅稳定了政局,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第二,改革区划,合并州县,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改为州县两级,减少冗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首重才学,次重门第。

公元589年,隋朝灭南陈,统一中国。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年战乱,各地货币度量衡都各不相同。杨坚统一货币度量衡,颁行开皇新制,促进经济上的统一。

同时杨坚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提倡文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府库充盈,史称开皇之治。

然而杨坚晚年行为失常,滥杀大臣,赏罚全凭一己心意,律法也变得十分严苛,甚至出现了只要盗窃一文钱,当街处斩的情况。这非但没让盗窃现象减少,反而让百姓们更加恐慌。

公元601年,杨坚废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杨坚与独孤皇后生有五子,长子杨勇喜好奢侈,因为偏宠小妾而被母亲厌恶,最终导致被废。

而杨广则很有心机,为了得到母后的欢心,与妻子萧氏一起躬行节俭,琴瑟和谐,在独孤皇后的影响下登上了太子之位。然而在独孤皇后死后,杨广就原形毕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604年,杨坚病重,杨广趁机调戏陈夫人,让杨坚非常恼火,大喊“独孤误我”,欲废太子杨广,召回杨勇。

没想到传信的人被截住,杨坚离奇死亡。杨广杀废太子杨勇,囚禁蜀王杨秀、汉王杨谅,踏着兄弟的鲜血登上皇位。

杨广刚登基就大兴土木,兴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工程浩大,民不聊生。

虽然从后世来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由于耗费大量青壮劳动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再加上工期紧张,很多民夫都因劳累过度而死,用来运尸体的车一眼望不到边。

而真正将杨广推向亡国之路的却是三征高句丽。公元611年,杨广征调百万大军讨伐高句丽。由于战线过长,指挥不当,隋军不仅没有在高句丽占到半分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在公元614年第三次讨伐高句丽时,隋朝已经濒临崩溃,将士逃亡,民乱四起。

杨广所幸南巡至江都,整日醉生梦死,不愿再回长安。临行前,杨广安排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杨侗留守洛阳,唐国公李渊留守太原。

唐国公李渊是杨广的表兄,眼见隋朝即将灭亡,不愿再为杨广效力,在儿子李世民的鼓动下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在隋末大乱中争得自己的天地。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关中亲族纷纷起兵响应。

李渊大军打着尊奉代王杨侑的旗号一路向长安进发,沿途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对前来投靠的义军都给予加官进爵,迅速收拢人心,顺利攻克了长安。

李渊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赐封唐王。不久江都兵变,杨广被杀,李渊逼迫杨侑禅让,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此时的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2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