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章 明朝谋士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22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到底有多厉害#历史#明朝#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举江山。这个部分他是可与诸葛亮、张良比肩的一代名臣,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一统江山。

他足智多谋,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无所不知。那么如此人才的刘伯温为何在50岁时才获得重用?刘伯温之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起走进刘伯温的一生。

其实刘伯温的名字应该叫做刘基,1311年,刘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从小以神童闻名,14岁时就通晓春秋大义,22岁考中进士。

除了精通经史之外,刘伯温还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非常有兴趣。诸子百家无一不通,诗人称赞刘伯温的才能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但是刘伯温生不逢时,此时正是元末天下大乱之际,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科举。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朝廷想起来,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生性正直,见地主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心中非常不满,坚决为百姓伸张冤屈,体恤民情,却遭到同僚排挤,他非常失望,索性辞官归乡。

后来刘伯温几经征召入朝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刘伯温虽身怀大才,却一直不得志。

方国珍兄弟在浙东起兵,元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科举。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朝廷想起来,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生性正直,见地主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心中非常不满,坚决为百姓伸张冤屈,体恤民情,却遭到同僚排挤,他非常失望,索性辞官归乡。

后来刘伯温几经征召入朝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刘伯温虽身怀大才,却一直不得志。

方国珍兄弟在浙东起兵,元廷再次征辟刘伯温为元帅府都事。当时方国珍、石抹宜孙等人起兵反元,元军疲于应付,几次交战都没讨到便宜,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招安方国珍。

刘伯温强烈反对,他认为方国珍在江南带头造反,而且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不可信任。但是方国珍却派人到京城活动,最终竟让元廷再次招安了方国珍。

刘伯温这回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元朝的腐朽无能,而辞官与元朝一刀两断。

1360年,朱元璋攻克金华,征召刘伯温来南京。刘伯温为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当即将刘伯温奉为座上宾,并特意修建礼贤馆给他居住。

当时朱元璋已经有了自己的创业班底,唯有李善长文有徐达、常遇春,他们都是淮西人,而刘伯温却是浙东人。

在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刘伯温一个外来者在朱元璋的军中并不受欢迎。尤其是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长心胸狭隘,对于身怀大才的刘伯温非常记恨。这也注定了刘伯温日后的悲剧命运。

针对天下乱局,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再去对付张士诚。在陈友谅大举进攻应天时,刘伯温出奇计,帮助朱元璋以少胜多,不仅大败陈友谅,还让徐达反推回了陈友谅的首府江州,江西全境归降。朱元璋称赞刘伯温是“吾之子房”。

刘伯温深得朱元璋信任,仪表堂堂,身材魁梧,能看天象风水,还会预测天气。朱元璋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朱元璋扫灭群雄,北定中原都是采用了他的策略。

1367年,刘伯温在元朝立法的基础上修成《戊申大统历》,这就是明朝的标准立法《大统历》。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受封为诚意伯。

与此同时,他与李善长等淮西勋贵的矛盾也愈发激烈。有一次刘伯温查到一个叫李彬的人犯罪,此人正巧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要求他予以通融,但是刘伯温还是上报给了朱元璋。李善长由此对他更加记恨。

当时李善长正准备辞去丞相,朱元璋问刘伯温谁合适。刘伯温认为杨宪、汪广洋、郭英等人皆不可用,就想让他当丞相。

刘伯温连忙以身体不好来推辞,朱元璋表面不说,但是心中对刘伯温也开始不满。恰逢天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怎么办?

一向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就给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朱元璋照做以后发现还是不下雨,由此迁怒于他,把他赶回老家留职查看。

临走前还和朱元璋建议不要建都凤阳,元朝不可轻视,后来这两件事都被他说中了,朱元璋觉得还用得着刘伯温,就又把他叫回了南京。

李善长退休后,朱元璋让胡惟庸和汪广洋进入中书省。这两人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刘伯温,朱元璋就再次下旨让刘伯温回乡。

这次刘伯温在家乡复习了三年,整日在深山中闭门读书,韬光养晦,想让皇帝放下心来。然而他千算万算,却还是没料到胡惟庸无中生有的捏造出了一个罪名,说有块地有王气被刘伯温强占了,意思就是说他图谋不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朱元璋下旨没收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知道后连忙进京谢罪。

1375年,刘伯温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药。然而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却更加严重,不久之后,朱元璋派人护送刘伯温归乡,在回家之后就病死了,终年65岁。

5年后,胡惟庸因谋害刘伯温等诸多罪状被朱元璋诛杀。1513年,明朝追赠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

——“但问题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是李善长啊,刘伯温基本没有太大的存在感。”

——“刘伯温的发育环境可比诸葛亮好太多了。”

——“正史中,真正帮朱元璋奠定天下的只有李善长,刘伯温还真排不上号。”

——“纯纯被神化了,诸葛丞相才是真才实学。”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挑动天下大乱。#明朝#历史#姚广孝】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大乱。他在小和尚时去拜道士为师,精通阴阳术数兵法,他造就了永乐大帝,主修了《永乐大典》,然而后世却把他视为混乱之源。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走进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一生。

姚广孝是苏州常州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年仅14岁的姚广孝决定出家,法名道衍。此时正是元朝天下大乱之际,红巾起义迅速席卷中原,江南各地也纷纷割据自立。

姚广孝的家乡苏州就是吴王张士诚的大本营。姚广孝没有安心在寺庙里,而是拜道士为师,专心研习阴阳术数之学。在游历嵩山时,有人对他的长相非常惊奇,预言他日必成大器。

刘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僚,辅佐忽必烈成就大业,然而道衍也能辅佐的人在哪里?

首先,朱元璋是姚广孝的伯乐。因为朱元璋和他的创业团队是淮西人,而姚广孝是苏州人,处于朱元璋死对头张士诚的地盘。

在很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姚广孝很难混进明初功臣创业团队中,这也是为何他身怀大才却年近五十才遇上伯乐的原因。而这伯乐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1375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师,但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马皇后去世后,诸王进京奔丧,朱元璋命儿子们挑选一位高僧为马皇后祈福。

宗泐向燕王朱棣推荐了道衍。满腹心事的朱棣一见到道衍就被他吓了一跳。道衍说:“我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王字上面加个白就是皇字。

时年22岁的朱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这一刻起,对皇位的野心开始在朱棣心中生根发芽,并在十几年后掀起滔天巨浪,而道衍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朱棣将道衍带回北平,他主持庆寿寺,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议。有时朱棣出塞打仗,还会让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藩王身上,短短数月,周王、代王相继被问罪,襄王被逼自焚而死。道衍鼓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然而朱棣犹豫不决,建文帝毕竟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贸然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道衍却以天命在燕王为由,劝朱棣不要坐以待毙。于是朱棣开始秘密招兵买马,日夜打造兵器。

次年夏天,燕王府百户倪谅向朝廷秘密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命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前去抓捕燕王府属官。

朱棣收到消息后将张昺、谢贵两人诱骗至王府杀掉,随后召集府中兵将起兵造反。就在朱棣慷慨陈词,向众将士宣称自己是如何被逼无奈起兵时,突然天降大雨,王府屋檐上的瓦都被吹在地上了,场面一时间有些尴尬。

道衍急中生智说这是飞龙在天,要给燕王府换上皇帝专用的黄瓦。准备已久的靖难之役终于开场了。此时的道衍已经65岁了,一生所图就是为了辅佐明主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然而燕王虽然在藩王中实力最强大,但相比坐拥全国的建文帝还是有些不够看。在得知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北上的消息后,朱棣就将大本营北平交给世子,自己率师去宁王那里借兵,道衍留下辅佐世子守城。

事实证明道衍不仅会搞阴谋,而且在实战上也还有一套,他指挥将士守卫北平,不仅打退了南军的进攻而且还主动出击,在半夜把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袭扰李景隆大营,把南军搅得不胜其烦。

等到燕王借兵归来后,姚广孝与朱棣里应外合,击溃了南军,燕王乘胜追击,一路打到济南城下,然而却始终无法破城。

正当朱棣准备用大炮强行开城门时,从北平派人送信给朱棣,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这才放弃济南,撤回北平休整。

不久,燕王再次南下,结果却在东昌遭到一生中最大的惨败。燕军损失惨重,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被打得仅以身免。在这次惨败之后,姚广孝力劝燕王再次出兵,然而燕王虽取得了一些胜利,却迟迟无法越过山东,进军江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占城池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地,但是建文帝这边也不好过。内战打了三年,双方兵员都已枯竭,建文帝只能把京城守军也派上战场。

然而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内官传递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直奔南京而去,不要贪恋沿途的城池,只要攻陷了南京,其他地方都可以传檄而定。

这样极限一换一的战术看起来风险极大,然而并非全无声息。在灵璧之战中朱棣击溃了南军,俘获了南军诸多将领,朝廷至此再无一战之力。

1402年6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入城。建文帝消失于一片火海之中。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让他还俗,赐名广孝。姚广孝虽未亲自上战场,但是通过为燕王出谋划策,使朱棣能以一隅之地夺取天下,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待在佛寺之中,朱棣让他还俗,他不肯,赏赐的金银财宝也被姚广孝分给同乡和亲人,然而他的亲人却并不买账。在姚广孝回乡时,姐姐闭门不见,有哀叹着说:“和尚,勿以富贵归故乡。”

但这并不让姚广孝感到后悔。他的一生所求就是为了辅佐明主做出一番事业,即使功成名就,他也在永乐一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棣有什么大事都会找他商量。此外,姚广孝作为僧侣却参与主修了《明太祖实录》以及《永乐大典》,这在明朝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在朱棣北征时,由姚广孝辅佐太子留守南京,教授皇太孙朱瞻基读书。

1418年,姚广孝在BJ庆寿寺病逝,享年84岁,被追赠荣国公。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6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