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三章 建文帝朱允炆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22

建文帝朱允炆与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了皇位。登基后,他大举削藩,在连续废除五位藩王之后,实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坐拥全国的建文帝竟输给了仅有一隅之地的燕王,最终消失于一片火海之中,其下落成为永远也解不开的谜案。而赢得胜利的朱棣,将会带领明朝走向最鼎盛的时代。

朱棣登基之后清洗了一大批忠于建文帝的文臣,针对投降的武将先行安抚,待皇位稳固之后将他们相继逼死。

为了给自己的皇位争取合法性,他废除了建文时期的所有政策,在官修史书中对朱标一系极尽抹黑之能事,声称自己才是朱元璋真正中意的继承人。

朱棣在位期间,派遣郑和六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吞并安南,迁都京北,五次御驾亲征,开创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

然而,由于朱棣晚年的穷兵黩武,耗费民力,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逃荒现象。在朱棣去世之后,明朝的未来显得扑朔迷离,继承人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不得父亲待见,而他的二弟朱高煦则因为长于军事得到了朱棣的偏爱。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留守北平保障燕军后勤,朱高煦则冲锋在前,多次率兵援助父亲。

因此,在朱棣登基后,朱高炽的储君之位迟迟无法确定。直到大学士谢晋提醒朱棣,朱棣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然而,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坐得并不稳当,朱棣对他非常猜忌,而朱高煦又在虎视眈眈。

朱高炽靠着谨言慎行和好儿子朱瞻基在朱棣面前刷好感,有惊无险地登基为帝。朱高炽登基后纠正了朱棣时期很多耗费民力的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

他还计划将明朝首都迁回京南,但是没过多久,四十九岁的朱高炽竟突然病逝。皇太子朱瞻基登基,因其庙号是宣宗,后世将他和仁宗在位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位时期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对内平定了汉王之乱,对外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完善了内阁,同时引入宦官帮助处理文书工作,为后来的宦官干政留下了制度的隐患。

公元1435年,朱瞻基去世,他的英年早逝也为明朝的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从朱元璋到朱瞻基共有四代人,五位皇帝,跨度将近70年,他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同时在世呢?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于1398年驾崩,当时朱允炆、朱棣、朱高炽都是在世的。

问题就在于朱瞻基身上,朱瞻基的生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1399年,一种是1398年。前者是《明宣宗实录》的记载,其出生于乙卯年,农历二月初六,即建文元年。而后者则是来自于《明史》和《明宣宗实录》的结尾,上面记载着朱瞻基享年三十八岁,往前推算则出生于1398年,几个月后朱元璋驾崩。

介于《明史》和《明宣宗实录》都是可信度比较高的官修史书,因此我们也无法确定明宣宗朱瞻基的出生到底是1398年还是1399年。那么,你们觉得五龙同朝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取胜的,从朱允炆的角度看懂《靖难之役》#朱允炆#朱棣#明朝历史】

他是朱元璋钦点的接班人,却被自己的叔叔抢了皇位,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藩王推翻的大一统皇帝。

那么,作为掌控中央集权、拥有绝对优势的皇帝,为什么会被一个连北京城都没有完全掌控的朱棣推翻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允炆的一生,来看看靖难之役的全过程。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逝,原配马皇后去世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得以扶正。

朱允炆也因此成为了朱元璋的皇太孙。汉朝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在朱元璋晚年,燕王朱棣的实力就已经十分强大,还是皇太孙的朱允炆对此经常感到忧心忡忡。他不止一次地问过身边人,如何才能防止藩王对皇帝挥刀相向。

虽然他对朱元璋承诺过要对叔叔们以礼相待,然而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就把这些话忘到了九霄云外。朱元璋病危时已经为朱允炆清除了所有威胁的武将,考虑到自己的大孙子没有什么处事经验,就让兵部左侍郎齐泰担任顾命大臣进行辅佐。

22岁这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他登基后光速提拔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成为翰林学士,与方孝孺共同掌管国事。至此,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核心的辅政团队正式成立。

两个月后,这个刚刚组建的智囊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太子朱标和晋王都已经过世,现存年纪最长、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朱棣。

只要顺利地把朱棣除掉,那么其他的藩王也就不足为虑了。如果刚开始朱允炆听从其他意见,那么可能大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可就是这个时候,智囊团中的另外两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认为应该由弱到强,还要顾及到皇家的颜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三傻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朱允炆还是采纳了跟自己较为亲近的老师黄子澄的意见,首当其冲的就选择了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

朱橚的二儿子向朝廷诬告父亲图谋不轨,朱允炆二话不说直接派李景隆把周王全家押送进京,定了一个谋反之罪,扔到了云南去当野人。说朱允炆想废除朱元璋的藩王政策,那也不对,因为他一登基就把自己的弟弟们全都封为了亲王。

其中三弟朱允熥的封号还是吴王,违反了朱元璋时期不封江南钱粮种地的惯例。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说到底还是想解除外藩对自己的威胁。

接下来他又连废带相民四王,襄王不愿被建文帝羞辱,于是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自焚而死。襄王这一把火不仅夺走了襄王全家的性命,也让建文帝坐实了残害宗王的罪名。

是诸王同气连枝,本来还想效忠朝廷的藩王见到襄王一家的惨剧,也不禁心有戚戚。而朱棣此时也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于是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按理说燕王朱棣只有北平一隅之地,而作为正牌皇帝的建文帝坐拥全国,朱棣不仅手上没有兵,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无论怎么看燕王都是以卵击石。

可就在齐泰提议要逮捕朱棣的三个儿子正式摊牌的时候,黄子澄却对朱允炆说,如果抓了他的三个儿子,朱棣就会知道我们要对他下手了,不如放了这三个孩子来麻痹朱棣,这个建议差点没给齐泰气死。等到孩子们回到BJ以后,朝廷就收到了燕山所护卫千户倪谅举报朱棣密谋兵变的消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起兵后朱棣身边一共也就几千人,所以朱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兵员的问题。然而古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燕王朱棣曾多次领兵出塞,军中不乏许多他的小迷弟,仅仅是通过对BJ地区的搜刮,就凑出了几万人的队伍。而建文帝从小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根本没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怎么打仗。

经过太祖皇帝朱元璋几轮的清洗,能打的开国名将也没剩几个了。新生代武将中最受朱元璋器重的是曹国公李景隆,然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位仁兄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封了神的朱允炆只好让老将耿炳文率大军前往征讨朱棣,耿炳文本就不是进攻型的将领,从没有作为主将指挥过明朝的大型战役,再加上年纪已老,建文帝选他是因为实在无人可用,二是因为耿炳文的儿子娶了建文帝的长子。

但在大军出师之前,朱允炆却下达了一个奇葩的命令:“毋使朕有杀叔之名”,这让耿炳文一时间不知所措,果然大败而归。此时三傻中的黄子澄再次补上了一刀,本来耿炳文转攻为守,想拖到让朱棣不攻自破,而黄子澄却建议下旨命令耿炳文回朝。

派曹国公李景隆率50万大军前去讨伐,除了没有良将以外,建文帝还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对自己身边的间谍毫无所知。朱棣在南京城里安插了大量的间谍,连建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也不例外。

此外军队中有很多为燕王通风报信之人,朝廷的一举一动,燕王都了然于胸。情报的单方面透明是建文帝最大的劣势之一,这将直接改变战争的走向。朱棣一得到情报就把北平交给了老婆、儿子,自己率轻骑去大宁找宁王借兵。

50万大军,听起来挺吓人,除去后勤人数,实际作战部队只有一二十万。此外这支50万大军是从南方各地守军中临时拼凑而来的,并不适应北方苦寒的气候,由于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再加上水土不服,50万大军迟迟无法攻克北平。

期间倒是有人攻破了北平的一个城门,没想到李景隆为了抢功强令他退出来,到手的胜利就这样失之交臂。等到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的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阵,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朱棣击溃,全军覆没。

而建文帝并没有问罪于李景隆,因为李景隆是勋贵武将中的领军人物,其父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朱允炆以为李景隆只是无能,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李景隆在某些方面是相当精明的。朱棣大胜之后得意洋洋,自认为朝廷已经不堪一击,很快就推进到了济南。

没想到在济南朱棣围城数月却迟迟不能攻下,准备用大炮强行轰开城门。山东参政铁铉想出一计,在城墙上悬挂朱元璋的画像,朱棣非常愤怒,最终撤回北平。在行至东昌时遭遇惨败,的天平似乎开始向建文帝这里倾斜了。

然而接下来的战况却是出乎意外,燕王始终无法越过山东向江南进发,即使占据城池,也因兵力太少无法固守,而朝廷这边也不好过,内战打了三年,百姓苦不堪言,粮饷兵源日渐枯竭。无奈只好把南京的军队派上战场,然而这个机密的消息却被太监传递到了燕王那里,燕王孤注一掷率大军南下,经徐州直驱南京而去,在灵璧之战中大败南军,俘获众多将领,至此朝廷再无一战之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打到这个地步,胜负已经见分晓了。负责防守长江的水师都督陈瑄向燕王投降,帮助燕军过江,沿途州县也纷纷投降,但就算到了这个地步,建文帝还抱着一个希望,那就是南京城。

燕军远道而来,粮草并不充裕,而南京城高池深,只要坚守几个月,那么燕军不攻自破。然而建文帝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此时满朝文武都是各怀鬼胎,都想着改朝换代时拿到一份从龙之功。

除了少数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文臣之外,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愿为建文帝效忠了。公元1402年6月,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建文帝引火自焚。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是死在了大火中,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有人说他出家当和尚,但是不管怎样,建文帝在政治上确实是个死人了。

朱棣登基后废除了建文年号和建文帝颁行的一切政策,建文帝的家人或死或废,在之后的200多年里,建文帝时期都成为明朝讳莫如深的禁区。由于建文帝的经历太过特殊,因而后世对他的看法褒贬不一。

后世官方认为建文帝是个残害宗室的荒唐皇帝,也有人觉得建文帝是个善良仁慈的君主,被野心勃勃的四叔抢了皇位。那么,小伙伴们觉得建文帝是个怎样的人呢?

——“感觉就是个笨蛋。”

——“反正不是聪明人,感觉被儒家教傻了。”

——“身边一堆大聪明,能不输吗。”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4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