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二百一十四章 明朝遗臣

书名: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作者:不敢轻言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22

【大唐国度多次沦陷,为什么没有被灭亡?#历史#唐朝#小知识】

古往今来,国都都是王朝的命脉,国都被占,就相当于王朝的终结。可对于大唐来说,短短289年的历史中,长安竟然六次失守。

然而,大唐却跳出了“帝国魔咒”,一次次地从困境中崛起。那么,大唐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国都长安的大唐往事。

公元755年12月16日,对于唐朝的百姓来说,是个惊天动地的日子。原因无他,正是被视为“对敌神器”的安禄山起兵造反。

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回宫中时,唐玄宗还不敢相信。一方面,安禄山的演技太好了,其“忠臣”形象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唐玄宗被安禄山的甜言蜜语所蒙蔽,还以为这是他人情戏。殊不知,安禄山这个“干儿子”是真想“杀父”自己当皇。

于是乎,安禄山一路过关斩将,其麾下的大将崔乾佑在灵宝之战中大败唐军,唐军损失惨重。安禄山的“开荒打怪”之路分外顺畅。

公元756年,他就在洛阳城称帝,建立“大燕”政权。眼看局势越发不利,唐玄宗只能把已经退休养老的哥舒翰请出山做“救火队长”。

哥舒翰刚到达潼关战场,唐玄宗就开始“外行领导内行”。他让哥舒翰放弃坚守潼关,主动出击。在“大老板”的反复“指导”下,哥舒翰就掉进了敌人的埋伏圈。此战过后,20万唐军被打得只剩8000人。

面对败局,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选择逃跑。于是乎,唐玄宗先放出“御驾亲征”的烟雾弹,随后也卷包袱跑路。

跑路途中还不忘把杨贵妃带着。唐玄宗这一“摆烂”操作,让安禄山对大唐江山势在必得。公元756年,安禄山顺利攻下了大唐首都长安。都城沦陷了,按理说大唐怎么也该准备“收摊”了。可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公元756年7月13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他刚一登基,就带着郭子仪、李光弼两个“大杀器”与安禄山“打擂台”。

叛军虽然残暴,但大唐百姓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唐政府。此外,为了“外行人不指手画脚”,大唐名相张巡竟然靠着7000人的兵力,在睢阳城连续苦战10个月,历经叛军12万人的轮番攻击,硬是打掉了叛军的“血条”。

公元757年,大唐攒够了力量,为了收复长安,唐肃宗启用了一位“奇人”——回纥可汗。回纥军队的加入,让大唐军队士气大振。

最终,在郭子仪等人的努力下,成功收复长安。几年后,安史之乱也以唐朝的完胜而告终。这次大动乱虽然开启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序幕,但大唐却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国力,成功渡过了难关。

安史之乱虽然宣告结束,但唐朝的局势却并未完全稳定。当时为平定叛乱,朝廷调动了大量兵力,将西北地区的精锐部队调往中原。这一调度虽然暂时缓解了中原的危机,却也为后来的藩镇之乱埋下了隐患。

公元763年,吐蕃趁机攻入大震关,但唐朝边官竟然埋头当“鸵鸟”,隐瞒了敌军的消息。等唐肃宗听到风声时,吐蕃军队已经兵临长安城下。

见此情况,唐肃宗启用了被夺了兵权、靠边站的老将郭子仪。然而还没等郭子仪调度完毕,吐蕃军队就打过了长安。打不过怎么办?跑吧,唐肃宗光速和长安说拜拜,跑到了河南。

公元763年,吐蕃军队成功拿下了长安,然而老将郭子仪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虽然上线晚了一点,但是领兵作战的能力还是过硬的。

长安失守后,他就率军白天装作休息,夜晚举火把行军,打出了千军万马的架势。郭子仪的“瞒天过海”战术果然奏效。

在长安的吐蕃军队以为大唐调兵过来“包饺子”,赶紧哄抢一通后退出长安。就这样,公元763年,在郭子仪的“神助攻”下,长安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大唐的怀抱。

唐肃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这位德宗皇帝志存高远,立志削藩恢复大唐往日荣光。可他这一削就削出了一场“大火”。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按老规矩接班。可唐德宗却驳回了李惟岳的继任,直接拉上队友“造反”。

双方开战后,唐朝甚至还一度占了上风。但唐德宗调动京畿兵马对抗叛军时,脑子竟然短路了。他“昏招”连连,先送了泾原节度使,又在京畿兵马路过长安时大肆赏赐,导致军粮不足。

泾原士兵吃糠咽菜,索性加入反派阵营,他们直接划船“驶入”长安。长安再次落入敌手。

此时对于大唐来说,与其硬碰硬不如将叛军分化瓦解。公元784年,唐德宗下发“赦免令”,将“天下大乱”的“锅”背到了自己身上,并表示赦免反叛的藩镇。

部分藩镇节度使得到了这道“免死金牌”,很快就上书投降。随后,唐德宗又一改猜忌手下将领的作风,开始放手让将领们“大干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长安之围很快就迎刃而解。公元784年,唐军抓住战机,成功收复长安。

然而这次还不是长安最后一次遭难。公元881年1月8日,长安再次被叛军盯上,这次传承“衣钵”的是黄巢。

这位叛军首领考科举屡试不第,但率兵打仗却很有一手。唐僖宗在位时,黄巢率领大军直逼长安。

此时是打是逃?急需皇帝定夺。可就在大臣们找唐僖宗拍板时,唐僖宗却没了主见。长安很快实现“和平演变”,落到了黄巢手中。

比起安史之乱的时候,黄巢对大唐的“王朝民众支持率”显然更高。他攻入长安时不但没有遭到反抗,反而还给百姓发了“低保大礼包”。

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这回大唐怎么也该“收摊”了?然而,黄巢手下的将领朱温却跳反投靠了大唐。

黄巢“屋漏偏逢连夜雨”,率军撤出长安。唐僖宗收拾包袱回老家,他的弟弟唐昭宗也有被赶出家门的经历。

公元890年,唐昭宗决定拿宦官开刀,却没想到宦官杨复恭不但不想交权,还连同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一起反了。

给唐昭宗收拾残局的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李茂贞的“小伙伴”。评判之后,却要求扩大地盘。唐昭宗要出兵收拾“礼物”,没想到李茂贞却一怒之下“反了”。

公元890年,李茂贞因朝廷不让自己扩大地盘,一怒之下“反了”。唐昭宗从长安一路逃亡,最后被化州刺史劫持到了化州,开启了三年囚禁生涯。

然而就在这三年里,李茂贞和朱温又开始“打擂台”。为了不让皇帝落到李克用和韩建手中,朱温短暂将“吉祥物”唐昭宗带回长安。

但朱温不依不饶,李茂贞让昭宗皇帝搬家到了凤翔。公元896年,朱温带着战利品——唐昭宗,又回到了长安。

此时的长安不再是大唐的长安城,变成了朱温的“大本营”。朱温“签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唐朝也紧随长安城走上了“下坡路”。

综上所述,大唐在短短289年的历史中,长安六次失守,但每次都能从困境中崛起,离不开唐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和大唐百姓的坚定支持。

【一口气看懂大明朝的遗臣们#历史#明朝】

明朝灭亡后,有些人选择投降清朝,却私下里资助抗清;有些人选择隐居山林,着书立说;也有人选择效忠南明,为了理想而奋斗,至死不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盘点那些明朝遗臣。

顾炎武,明末着名思想家,出生于江苏昆山。少年时加入复社,复社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结社团体,成员大多是江南的青年士子,有“小东林”之称。

在明亡之后,这些江南士子纷纷走上了抗清的道路。顾炎武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仰慕岳飞、文天祥等名臣,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但因早年屡试不中,于是暂时放弃科举,遍览历代史书、郡县志书,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公元1643年,顾炎武入京南国子监读书。此时的明朝已是行将就木,然而作为留都的南京城依然处于一片繁华之中,丝毫没有预料到亡国就在眼前。

清兵攻入京北后,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福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顾炎武受昆山县令杨永言举荐,出任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职方司主事。

顾炎武在南明朝廷出谋划策,然而弘光政权仅坚持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在清军攻下南京后覆灭。顾炎武加入了抗清行列,但江南各地接连失守,就连顾炎武的家乡昆山也不过数日就沦陷。

顾炎武在昆山的宾馆中得知家乡失守后,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

唐王建立隆武政权后,顾炎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负责收复苏州、常州等地。

顾炎武与复社名士陈子龙等人策划于清朝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事情败露后,陈子龙被捕投水自尽,顾炎武流亡奔走,继续抗清。

但南明在清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恢复明朝河山逐渐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公元1650年,顾炎武变卖家财,云游四方,往来曲折,行程二三万里,实现了“行万里路”的夙愿。公元1670年,康熙帝招纳明朝遗民,顾炎武拒绝参与,三年后,顾炎武在山西曲沃去世。

张煌言,浙江鄞县人,明末抗清将领。少年时文武兼备,作文还喜欢讨论军事兵法。

公元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明朝灭亡后,他上书鲁王朱以海,随鲁监国奔走四方,组织抗清力量。

然而鲁王虽是明朝法统,但朱以海本人在大敌当前依然贪图与隆武政权明争暗斗,在清军的打击下四处逃亡,投奔隆武政权。而张煌言则留守东南沿海,继续抗清。

公元1653年,张煌言和张名振带着五六百艘战舰包围舟山,围困8个月而未攻下,其后两人多次入海作战,抵达南京城附近的长江口,然而都无功而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元1658年,张煌言和郑成功在羊山遭遇台风,损失惨重,被迫撤回门厦。次年,两人再次联合北伐,但因战略分歧而失败。

郑成功收复湾台后不久在台湾暴死,张煌言处境更加艰难。朱以海也在近臣的劝说下,于1662年迁往湾台,张煌言孤立无援,见复明无望,在1660年解散军队,隐居海岛。

因叛徒出卖而被清军抓捕,在监狱的墙上他写下了“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名寸丹”的绝命诗。张煌言被安葬于杭州南屏山,他一生敬仰岳飞,死后也与岳飞西湖相邻。

郑成功,明末清初着名的抗清将领,出生于1582年,福建南安人。其父郑芝龙原是海盗出身,后成为明朝的海商兼军事将领。

郑成功自幼在江南长大,是明末着名的史学大家。28岁那年,他因考证成绩优异,位列一甲第三,受命翰林院。

然而在明朝党争最激烈的时候,作为东林党领袖的他遭到阉党排挤,革职。崇祯帝即位后,他重获起用,但因与周延儒结怨,后来因科举舞弊案不仅丢了工作还被通缉。

郑成功深感官场黑暗,八年后,他不顾世俗目光,以“大礼”为由,剃发降清,被清廷任命为海澄公。几个月后,郑成功就告病归乡,并没有就此放过清廷。

在他回南京后,清廷就将他打入天牢,后来经有人营救才得以脱身。郑成功投降清廷后非常后悔,暗中联络南明反清势力。在得知北伐失败后,心灰意冷,在公元1664年去世,享年83岁。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其父黄尊素是东林党人,因魏忠贤的迫害而致死。魏忠贤倒台后,黄宗羲上书清算阉党,甚至还在公堂上痛击了阉党,为父报仇,被崇祯称为忠臣。

明朝灭亡后,黄宗羲变卖家财,组织抗清,被鲁王朱以海任命为兵部职方司员。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很快便被击溃。在出使日本无功而返后,黄宗羲便归家隐居,暗中联络反清势力。

黄宗羲认为明朝覆灭的罪魁祸首就是皇帝的专制,因而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民为本”,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和顾炎武一样主张“经世致用”。

他在各地收徒教学,着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书。黄宗羲晚年拒绝清廷征召,公元1690年去世,享年85岁。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