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去大明扶贫

作者:飞獴在天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88章 和太子过招

书名:去大明扶贫 作者:飞獴在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5

太子和辽王谈的是皇位继承敏感之事,一同陪同游览的大员们个个大气不敢出。

太子见辽王和众人不语,对着周围慨然说道:“各位臣工,听说十五弟教过你们一句金玉良言,‘苟以国家生死以,岂以福祸避趋之’。此话振聋发聩,皇家立储,事关江山传承、社稷稳定、苍生福祉。你们说说,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储君?但说无妨,言者无罪。”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众人仍是不语。

太子就问刚才插话的朱大能:“朱指挥,听说你不仅勇冠三军,而且敢于犯颜直谏。你先说说看。”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大能脱口而出道。

他没想到太子会突然问自己,窘迫之余,只好抛出这么一句后世对大明君王的一句概括性评语。

“好!好!好!果然是耿介之士。君有诤臣,不亡其国。本宫今天就代替陛下擢升朱大能为广宁中护卫指挥使。”

面对朱大能的虎狼之词,太子也显示出人君的非凡气度,大声夸赞。

接着,太子又转身对张石说道:“张指挥,你文武双全,辅佐辽王,大家都说你有当年中山王辅佐父皇之风。你也说说。”

张石不妨太子会突然注意到自己,而且还把自己比作徐达,那辽王是什么?

他思索了半天,想起辽王在望海寺题词的故事,答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太子也很高兴,夸奖道:“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宫里确实不该再设内库。回去本宫就奏请父皇撤了内库。不过,这好像又是辽王的金语良言吧?”

张石一听,太子还是把辽王给扯了进来,只好答道:“是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都想过好日子。”

太子继续夸赞道:“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大明顺应民意,以革元命,念兹在兹,不愁江山永固、国富民安。本宫回去就让人将辽王这金玉良言刻于大本堂,让朱家子孙世世代代铭记于心。张指挥武有文德,实乃辽王之幸,也是大明之幸,擢升为广宁左护卫指挥使。”

太子还是那么大气,不仅把张石和朱大能终于转成了正式工,顺带把辽王也夸赞了一番。

随行官员心里个个暗自为辽王捏了一把汗,太子每次都会把话题扯到辽王身上,想说太子不是故意的都很难。

但是,谁叫辽王这么有实力呢?

不到三年,辽王就以六千新兵底定辽东,降服蒙古、女真各部,武功韬略远胜当年秦王李世民。远征漠北、救援河西,气度格局又远在当朝诸位亲王之上。变极寒之地为塞外江南,更是旷古绝今。

辽王的实力和功绩,已经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辽王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变成半信半疑,又从信服变为信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信仰。

辽王若无仙人之资,哪有辽东神奇之蜕变?

不仅在辽东,就是在应天城内朝堂之上,慢慢已经形成了一个荣华富贵押在辽王身上的辽王党。

不仅太子派来的黄湜被辽王悄无声息地拐走了,就连陪太子渡海而来的驸马都尉梅殷和李坚,有时候也在暗想:“若是辽王继承大统,那大明不更是日月山河在,江山万里长!”

当然作为皇室外人,他们也只能偶尔想想而已,哪能轻易表态插话?

但是,这些官员也都知道,谤誉相随,祸福相依。辽王有多神奇,太子内心应该对辽王就有多忌惮。你看,辽王身边的人,没两年功夫,一个接一个地都快成为参天大树了。

特别是一些人还有意无意拿少年辽王爷和李世民比,还编了一个歇后语,叫什么李世民登基,顺天应人。这不是在太子和辽王之间拱火么?

朱植觉得太子看似大气,从谏如流,实则句句暗藏机锋,处处指向自己,警醒敲打之意,不言自明。

他心里暗暗摇摇头,也不想多言,也许自己只是穿越而来的一个匆匆过客,不忍世人受苦,做了几件实事而已,其实对那个别人碎碎念的大位并无兴趣。

可是,正如后世职场中的一句名言所说“你的优秀就是原罪”,自己无论如何韬光养晦,总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

到底该怎么办呢?

武庙虽大,大家一直沉默不语,空气格外凝滞,整个世界似乎都压缩到这武庙中来。

过了好久,还是太子自带上位者的心理优势,哈哈一笑,说道:“好了。本宫只是久居深宫,今天得以到辽东巡视我大明万里江山,只是有感而发,也想听听实情,和诸位随便聊聊,大家不要放在心上。”

言毕,太子挥毫写下“武庙”两个遒劲大字,众人这才松了口气,纷纷喝彩。

太子书承书法大家,字也写得是相当不错的,也当得起这喝彩之声,关键是化解了尴尬,活跃了气氛。

游完武庙,太子又问辽王道:“我大明以武立国,以文治国。武庙既然来了,那文庙是不是也要去看看?”

太子显然意兴阑珊。

而在这秋意渐浓的塞外,随行人员个个如同身处火炉上一般的煎熬。

朱植只得又引导太子到了文庙前。

文庙就在武庙不远处,与武庙呈左右对称布局。文庙主体工程虽已竣工,内部尚在装修,庙门上方刚刚挂上由辽王宾辅鼎石先生所题的“文庙”匾额。

铁炫是个回回,长相生猛突兀,字写得倒是丰满俊逸,很有一种美感。

太子往左右一瞅,发现两旁楹联与应天秦淮河畔的文庙很不一样,大声诵道:“德配天地从身体力行始,道冠古今伴知行合一终。”

诵毕,他笑盈盈地问辽王道:“想必这惊世奇语又是十五弟之词吧?”

不待朱植回答,黄湜抢先答道:“启禀殿下,是臣自己协助辽王殿下治理辽东时,揣摩而来的。”

太子颔首道:“子澄先生在辽东踽踽独行,跟着辽王历练,不到三年,便大彻大悟,也算是修成正果了,可喜可贺。”

黄湜听了,身上直冒冷汗,不知太子是夸他,还是损他改换了门庭,以弟子之礼事辽王。

又过了片刻,正当辽王要引导太子进入庙内,太子却摇了摇头,说道:“算了,大家连日奔波,都有些乏了。”

言毕,太子拉起辽王之手,径直上了马车,回到左护卫衙署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706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