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爱谁谁

作者:风流书呆 | 分类:历史 | 字数:0

61.启发

书名:爱谁谁 作者:风流书呆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1

在登基之前,圣元帝的作风素以大开大合、粗犷豪迈著称,能打的打,不能打的日后再打,从不爱玩什么阴谋诡计。但与汉人接触多了,他猛然惊觉:这帮中原人太他娘的弯弯绕绕,你若是与他们直来直往,没准儿就会被引到坑里埋了。

吃了几次大亏,他慢慢对中原文化感上兴趣,学的越多越明白其厉害之处。当然,诸多学问里,他最中意的还是兵家和法家,每得一本典籍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才体悟到治中原人,还得用中原人的手段。

建国之初,他连朝廷机制该怎么运作都搞不清楚,只好启用一大批汉臣,勉勉强强把魏国撑起来。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什么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各有各的底蕴,各有各的地盘,养着私兵,当着权臣,若非战乱中折损绝大部分实力,差点就把他架空。

其中又以琅琊王氏家底最厚,人才辈出,早在各诸侯国并存时就暗暗掌控了几个势力最强盛的。家主、嫡系子弟均为手握重权的卿大夫,生杀予夺。及至魏国建立,他们亦不甘后人,一面笼络朝臣,一面巩固相权。

圣元帝霸道惯了,自然不可能给他们当傀儡,于是双方看着和睦,暗地里却斗得厉害。之前一直是世家占尽上风,近来圣元帝栽培的人慢慢渗入朝堂,又册立帝师,招揽了一群刚正不阿,名满天下、忠于皇权的大儒担当要职,境况才稍微好转。

只不过世家终究是世家,家风清正,子弟也都颇有出息,不像叶家那样满头都是辫子,一抓一大把。故帝师一系欲弹劾王家,抑制相权,恐怕有些困难。

圣元帝想起王家的嚣张气焰与权势滔天,不由恨得咬牙,再看看公忠体国的帝师与太常,心气儿总算是顺了,也更愿意坦诚错误。

“帝师教训的是,朕的确有错。当年初入燕京,重设朝堂,叶家求一个职位,朕便捡了一个不高不低,不痛不痒的给他,算是打发了,哪里料到太史令一职竟那般紧要。”

他一直以为太史令就是看看天色,算算日子,定期晒晒典籍,是个人都能干好,哪里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讲究?等他明白过来,叶全勇已经走马上任,他也只能故作不知。

关老爷子唇边的胡须都在颤抖,可见被皇上气得不轻。然而他终究忍住了,斟酌半晌幽幽开口,“皇上,您这完全是野路子啊!”

圣元帝耳根涨红,满心羞愧,索性皮肤黝黑看不大出来,实诚道,“帝师您有所不知,朕幼时跟着野兽混迹山林,稍大一些入了行伍拼杀,连九黎族的字儿都认不全,更何论汉字。朕肚子里仅有的那点墨水也是近些年来慢慢学的,还有很多懵懂之处,烦请帝师多多指教。”

“皇上不必妄自菲薄,近年来才开始学,却能达到您这种程度,已经算得上天赋异禀。谁生来也不是皇帝,更不知该如何管理邦国,都是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您别着急,臣等都会尽力辅佐您,助您成为一代圣君,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匡翼魏国千秋万代。”

诸位大臣也都拱手附和,庄严肃穆的气氛瞬间冲走了殿内阴郁。

圣元帝连说了几个“好”字,重建信心的同时对帝师更为敬爱,忙让他去后殿洗漱更衣。有了这个插曲,今天的议案只能不了了之,众位大臣鱼贯退出,唯关父坐在殿内等候老爷子。

见四周再无闲杂人等,他意味深长地道,“皇上若想实现心中抱负,首要一点便是抑制相权。而今相权与君权几乎等同,您的所有决定,丞相都能否决,这修法改制一事便进行不下去,或有可能动摇魏国根基,令百姓重陷水火。”

圣元帝何尝不知?但怎么抑制相权,这却是个难题。其实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古已有之,不少君主也曾做出过努力。他们把相权一人独揽拆分成几人共事,先后有了左相、右相,觉得不够稳妥,又把内侍提出来立为中丞,最后反倒闹得朝堂更加混乱。

圣元帝绝不会让宦官担当要职,把身边也弄得危机四伏,于是摇头继续苦思。

关父已略有章程,却不便自己提出。他出任太常之前是夫子,最善于举例发凡,循循善诱,让弟子学会独立思考、判断,然后解决,而不是什么都面面俱到地为他们做好。如此,诸人非但无法成材,还会日渐堕落。

而圣元帝这位弟子则更为特殊。你为他想得多,做得多,他未必会感激你,反倒有可能心存间隙,暗中防备。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走,让他自己意识到该如何掌舵。待目标达成,他龙心大悦、自信不疑,别人也就安全无虞。

两人均在思索对策,只不过一个还处于蒙昧,一个已胸有成竹。恰在此时,一名长相毫不起眼的内侍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双手奉上一封密函,说是边关寄来的。

圣元帝接过密函,歉然道,“太常稍坐,朕去去就来。”

关父不敢耽误军情,只让皇上自去处理不提。

入了偏殿,圣元帝拆开信封细细看完,不免长舒口气。夫人竟与赵陆离分府别居了?好,不愧为傲骨铮铮的关氏女,当做决断时毫不含糊,一下就切中要害。即便赵陆离已有悔意,怕也晚了吧?

分府这一招真是妙啊,凭赵陆离做下的那些事,判一个夺爵也不冤枉。倘若夫人不分府,赵家的那块镶金匾额定然保不住,其下场只会与叶家一样,落得个栋折榱崩。然而东、西两府一分,各自重设正门,“镇北侯”的招牌刚摘下,立马就能挂上“征北将军府”的牌匾,谁敢造次?谁敢落井下石?一家老小也都保住了。

这还不算。西府没有主事,赵老夫人和阮氏又敬服她,她便能大权独揽,恣意行事;而东府削了爵位,减了用度,人心涣散之下只能依附西府,便也听凭她摆布。哪怕赵陆离是她的夫君,本该占据主导,却也奈何不了她分毫。

以后在赵家,她自是想怎么过就怎么过,谁挡了路,她也不去对付,只一脚踢开便罢,当真是好犀利的手段,好开阔的格局。

圣元帝将密函反反复复看了多遍,忽然灵光一闪,抚掌大笑。原来管理一个国家竟也可以照搬此道,既然朕玩权术玩不过你们,好,朕干脆不玩了,分权,分部尉,分职能,等人心乱了,党派散了,连丞相也做不了主了,还不得回过头来凭朕决断?夫人真乃贤内助是也!

关父听见皇上舒爽至极的笑声,还当边关传来捷报,正暗自回忆哪处近日频发战事,就见皇上龙行虎步,迎风而来,尚未坐定便道,“依朕看,节制相权可分而化之。”

“哦?怎么分化?”关父眼眸微亮,表情惊讶,显然没料到皇上无需自己提点就能想到这一步。

“非左、中、右之分,而是职权之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丞相不是说让专职部尉处理朝事吗?那便让专职的来,兵、刑、户、工、礼、吏,谁精于此道就掌管此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丞相再全知全能,总有不擅长之处,而他手底下那些人虽唯他马首是瞻,但若把丞相的权利摄取一部分,朕以为无人会反对。而丞相恐会抗击,以致朝堂震荡,故朕欲把军权这块单独分出去,重设一个部尉,由朕亲自掌管,以便镇压全境。以前是一个大饼一人吃,其余人等挨饿;现在是一个大饼人人有份,除了原先拿饼那人,谁会往外推?只怕不会推拒,还会争得头破血流。附议的声音渐渐多了,朕倒要看看王丞相能不能顶得住,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皇上本就手握重兵,倘若要单独设立一个专司军务的部尉,定是轻而易举。王丞相没了军权就等于剪除了爪牙的老虎,不足为惧,又有诸人蜂拥而上瓜分相权,琅琊王氏的千年风光恐怕很快就会结束。”关父不禁对皇上刮目相看。

“正是。早前已有左中右三分,那么朕就沿袭旧例,也来一个三分,每一分各有专司,具体如何排布还需帝师、太常和诸位爱卿详谈再定;又把军、政二权分割,各开一府,从此管政不可涉军,掌兵不可摄政,互为掣肘。”圣元帝脑海中已有了新的官僚体制的雏形,而在这个体制之下,皇帝的权利会攀升到顶点。届时他想怎么改革就怎么改革,无人能阻碍他的道路。

当然他一个人的智慧极其有限,还是要多多听取诸位大臣的意见。

关父已对圣元帝的悟性叹为观止。一个蛮夷草寇出身的土皇帝,竟在无人点拨的情况下悟出这般精妙的驭人之道,委实不简单!开天辟地头一位圣君?他还真有这个潜质!

“皇上雄才大略,颖悟绝伦,又宅心仁厚,爱民如子,实乃魏国之幸,苍生之幸。皇上的韬略不但可行,或将成为后世驭下置官之典范。微臣反复思忖,将此法命名为二府三司制,您看如何?至于具体的职权划分,待微臣回去之后写一份奏折,呈给皇上和众位大臣一块儿商讨。”

“二府三司,二府?”圣元帝拊掌赞道,“大善!”末了脸皮悄悄染上一层红晕。太常若是知道分府的主意是他跟夫人学的,也不知会作何反应。罢了罢了,待日后想个办法让夫人和离,再与帝师、太常坦白为好。

夫人的功劳他可不敢独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19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