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秦时之七剑传人

作者:未闻墨卿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儒家的选择

书名:秦时之七剑传人 作者:未闻墨卿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5:02

当然了,孔子会抱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礼崩乐坏之下,诸侯伐交频频,国不国,民不民,生灵涂炭,凡有志者,都希望改变这一局面,孔子当然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则是时代的局限性,春秋时代奴隶制刚刚开始瓦解,地主阶级尚未崛起,那个时代人的也就大都摆脱不了商周以来的旧有制度,或者说思想。

所以孔子选择了克己复礼。

不过放到现在,一味的强求分封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伏念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并不觉得嬴政废除分封有什么问题,最多就是手段过于强硬激进了一些。

但你让他一个儒家弟子摆明态度反对孔子的理念,去攻讦淳于越等人显然也不合适。

他的师叔荀子可以对着儒家诸派不留情面的大加批评,伏念却不行。

一来他的身份不行,身为小圣贤庄掌门,不宜主动交恶其他儒家弟子,二来他的地位不行,虽说有个齐鲁三杰的名号,但他的威望和荀子比那就要差上一大截了。

即使抛开这些因素不谈,伏念就算代表小圣贤庄下场弹压其他儒家,也未必有用。

孔子之后,儒家八分,内斗的远比道家更厉害,只是不像人家道家一样搞到明面上,闹得泾渭分明。

小圣贤庄虽说是儒家圣地,儒门正宗,但是真要说起对儒家的掌控程度,其实……也就那样。

大家没有冲突的时候,一般还能够互相给几分薄面意思意思,但要是起了利益冲突,那就谁也不认识谁了。

伏念带着小圣贤庄下场,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激化儒家内部的矛盾。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内部的矛盾激化了,对外的压力自然就放松了。

帝国朝廷能清静不少。

儒学被世人视作圣人之学,虽说有用的东西确实不多,但是地位一向不低。

儒家的那些博士一心要恢复分封制,尽管动摇不得嬴政的决心半分,但足够惹人嫌,又不好用太酷烈的手段收拾他们。

伏念迟疑着斟酌一番后,有心想要推辞。

扶苏却抢在他之前意味深长的提醒道:

“伏念先生,若不能忠君之事,何谈食君之禄?”

“沉默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未必是长久之计啊!”

伏念到嘴边的话又停住了。

确实,小圣贤庄已经沉默太久了。

沉默是一种自保,保护小圣贤庄免受天下动荡的纷扰,也是一种逃避,逃避身为读书人的担当。

儒学,从来不是出世的学问,只是小圣贤庄为了明哲保身而做的无奈之举。

但是,一切事实都在表明,如今的小圣贤庄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无法继续沉默下去了。

而淳于越等人的所作所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在推波助澜,火上浇油,把整个儒家,也是把小圣贤庄推向深渊。

别说淳于越他们和小圣贤庄没关系,都是儒家的一员,他们从来都分割不开。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伏念都该做点什么了。

然而伏念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转而将视线投向了荀子。

这不是他身为儒家掌门没有做出决策的魄力,而是这种大事,由不得他不谨小慎微。

荀子作为当世大儒,见微知著,博学多闻,他的意见伏念不可能忽视。

而且有些事,还真不好由他这个儒家掌门来说,就得荀子出面才方便。

荀子也确实眼光独到,一上来就直指问题的核心:

“公子希望小圣贤庄出面,做到什么程度呢?”

身为儒家圣地,却和儒家如今在朝廷里的头面人物淳于越闹起来,无疑是件好说不好听的事。

这也是伏念最大的为难之处。

不过小圣贤庄只要肯舍下这个脸面出手,那压制住淳于越这些人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彻底压下淳于越等人鼓吹分封制的声音?

亦或是干脆逼迫他们就此放弃,不再和帝国作对?

更甚者,再做的更绝一点?

不同的程度,代表着不同的难度,也代表着小圣贤庄的态度。

若只是让淳于越等人闭嘴放弃,荀子觉得下场也无妨,毕竟对方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合适。

虽然对帝国的许多行径看不惯,荀子却也不会因此就偏向淳于越那些人。

通俗点说,别管是谁,脑瘫那就得治!

但如果扶苏要的更多,那……小圣贤庄就未必要入局了。

有些行为,是荀子所不能接受的。

当然,他只代表他个人的看法,身为掌门的伏念如何决定,他无权干预,也不会干预。

扶苏听到这个问题,倒也不意外,他从没觉得自己能轻易的说动小圣贤庄入局。

尤其是在,他的目的本来就不简单的情况下。

扶苏含笑说道:

“我希望的,是小圣贤庄的诸位贤才,可以为帝国一劳永逸,永绝此事。”

“我之前和伏念先生说过,皇帝陛下之所以要书同文,为的便是四海一心,天下一统。”

“文如此,国更应如此,所以要废分封,推郡县。”

“如今淳于博士那些人仍旧鼓吹分封之策,说明还有很多人不明白,不理解这个道理。”

“我理解他们的不理解,但是我需要他们理解。”

“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最擅长教化之理的儒家,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

按照这话里的意思,可就不是要小圣贤庄对付另一派儒家分脉那么简单了,而是让他们想办法为帝国废分封,推郡县的国策背书。

这可不是小事啊!

得到如此答复,荀子沉默了,目光下意识的看向古寻,古寻却只是啜饮着清茶,表明此事与自己无关。

这事和他有关吗?

当然有关系!

这一招,实际上是古寻给扶苏支的。

对于扶苏和古寻的招揽,小圣贤庄整体上是呈现消极态势的,不一口拒绝,但也不积极主动。

正所谓山不就我,我来就山嘛。

小圣贤庄消极以对,那就只能自己这边积极一些了。

扶苏提出这一要求,一方面是为了让帝国缓和对儒家的态度,以免自己的父皇真的下狠手,另一方面,也是要借此来看看儒家的能力和态度。

至于解决至今仍有人鼓吹分封制反倒只是捎带手的,他虽然没嬴政那么霸道,但也不觉得些许腐儒的异议就能动摇国策。

老百姓又不关心这个!

几个文人,爱叫唤就叫唤吧,总不至于偌大个帝国还容不下些许杂音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05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