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宰执天下

作者:cuslaa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506章 闲来居乡里(8)

书名:宰执天下 作者:cuslaa 字数:2.9千字 更新时间:01-09 05:03

第506章闲来居乡里8

通往崇政殿的走廊上,吕惠卿与判太常礼院的常秩迎面碰上。随口问了几句,便各自拱手别过。

太常礼院的主官地位不高,难得有机会去崇政殿奏事,今天是为了三皇子赵俊的生母宋婕妤的金册而来。

四月初一,宋才人为天子诞下皇三子,赐名为俊。近日,宋才人因此而晋为婕妤。名位高了一级,自然要以金册册封。

天子有后,乃是大宋的喜事,群臣皆上贺表。但吕惠卿还记得四月初群臣朝贺的时候,在上的天子笑的开怀。而在下面的雍王赵颢则笑得极为勉强

天子既然一已经有了亲骨肉,做兄弟的不论之前有什么心思,现在都可以收一收了。

不过两个月前,天子笑得开心,但现在,应该就没有什么笑容了。

吕惠卿脚步沉重,已经六月末了,天气依然酷热难耐。走在宫廷中,虽然没有蝉鸣让人心浮气躁,但迎面吹来的穿堂风都是热哄哄的。

天上的一点云翳都不见,辣的阳光毫无遮挡的直晒到地面上,从殿阁顶上的琉璃瓦反射下了的阳光,眩得两眼发花。

前几天王安石领着众宰辅去东郊祈雨可以说是白费了功夫。

今年气候干旱。尤其是京东京西还有河北,都接连上报旱情。

中原一带,今冬就没怎么下雪,幸好春天的几场透雨让地里的庄稼不至于绝收。不过夏收之后,雨水又没了,两个月滴雨未见,莫说陂塘湖泊干得底朝天,就是汴河水都低得只有一尺余。

为了此事,上上下下都已经紧张了起来。唯一可以庆幸的,就是夏粮早就收入仓中,至少不会担心今年中原、河北会有太重的饥荒。

前日天子接连下诏,凡河上诸水硙、碾、碓有妨灌溉民田者,以违制论,官司纵容亦如之,为了灌溉田地,一点水都不能再浪费了,连水力驱动的石磨。碾子和水碓都不给使用。否则就是违制违逆圣旨,这个罪名可足够重了而且官员若是纵容不理,亦是同罪。

同时为了让汴河保持通航,汴口两月内开放了八次,涌进来的黄河水不仅让汴河水位恢复到六尺定深,同时涌进来的泥沙,也顺便将河口到东京的这一段河床又抬高了半尺。汴河中行驶的纲船竟比两岸的屋顶高,这屋上行船的情况越发的变得严重。

汴河还是小事,只要加高堤坝,保持通航,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最让人的头疼的,就是旱灾之后的灾情。自来旱蝗并发,夏季大旱,下半年多半会有蝗灾。就算不是今年,明年也会有。到时候,饥荒恐怕就难免了,就不知常平仓能不能有所准备。

吕惠卿越发的觉得从里到外都是让人烦躁

京东京西好办,因为靠着京城,常平仓的情况由中书一手掌握,三五日就是遣人去检查一次。为了能保证京城粮食的稳定供给,没有人敢疏忽大意。但河北东西二路,就很棘手了,旧党盘踞的河北,青苗法本来就推行不利,今夏旱情,河北的告急奏疏又是来得最勤快的,王安石都已经在考虑着是不是要派得力之人去两路进行察访,以防其中有人借此生事。

正思忖着,吕惠卿脚步一停,已经到了崇政殿的殿门前,让阁门官入内禀报了,就在门前等着通传。

赵顼此时正看着河北东路转运判官汪辅之的奏章,听到吕惠卿受招而来。命其入殿后,便拿着这份奏章对他问道:“吕卿,汪辅之的这份奏章,但言文彦博至大名之后,只知邀客饮宴,公事从无一顾,不知你说该如何处置”

在赵顼身边久了,虽然天子只是拿着奏章来询问,吕惠卿还是听出了他话语中的倾向。明白了赵顼的心意,他就知道该如何回答。拱手回道:“回陛下的话,以臣之愚见。元老重臣,不当以琐事拘之。若以汪辅之奏疏为是,恐有失陛下优待前朝元老之本意。”

吕惠卿的回答,赵顼很是满意。不以政见有别而籍故倾轧,能秉公直论,这才是纯臣。

“正是此理,汪辅之不知朕意,掇拾元老细故,不可留于原任。”亲提朱笔,在奏章上几笔写下判语:“以司空旧德,故烦卧护北门,细务不必劳心辅之小臣,敢尔无礼,将别有处置。”

转过来,吕惠卿却又帮着汪辅之说起话来,“不过汪辅之也是忠于国事,虽不明陛下之苦心,也不便责之过甚。”

“自是如此,着中书将其择地迁转便是。”

优待元老归优待元老,赵顼知道从道理和法规上,汪辅之做得并没有错。要是严加惩罚,日后谁还敢监督那些老家伙将汪辅之调离而不是贬官,也能让元老重臣们明白,国事不是由着他们乱来的。天子可以优抚他们,但他们也得自重才是。

将汪辅之的奏章放下来,赵顼问着吕惠卿:“吕卿,祈雨之事可定下了”

赵顼所问,正是吕惠卿近日来此的目的:“前日辅臣祈雨,至今雨水未至。以故制,当遣辅臣于东郊筑坛,再行祈雨”

“不须朕亲自来”

今年春时,雨水不定,田间小麦急需灌溉。所以在三月三,赵顼亲自至后苑华景亭粉坛祈雨。而从第二天的三月初四傍晚开始,便连着两天下了一场透雨。赵顼有了此番成功,也对自己信心大增,今次也想大展一番身手。

可吕惠卿从来不信天人感应一说,不过是董仲舒弄出来骗皇帝的招数。虽然在尚书和春秋中,也有提及,但正经儒门中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件用来震慑天子不可胡作非为的工具而已。当然,有需要时,也是用来攻击占据高位的政敌的好武器。可有几个会当真相信的

天子如今要亲自祈雨,一次撞上大运,不代表两次三次还能撞上,还是悠着一点为好:“伏旱虽重,幸而不在农时。若是秋来待耕时节还未有雨,那时陛下再祷于上天不迟。”

吕惠卿如此回覆,赵顼想了想也便做罢。夏天的田里虽然还有些作物,但毕竟不如作为主粮的小麦那般重要。现在去祈雨的确有些不合适,如果到了入秋后还是没有雨,再去不迟。

此事放到一边,先等着下面宰辅们求雨的结果,赵顼顺道问起另一桩事:“经义局的情况如何”

“已经渐有所成,十月之前,当有回报。”吕惠卿胸有成竹的回道,诗书礼三经新义,其实早在经义局成立前就已经编写了大半,现在只是在修改而已,但话不能照实回覆,“这也是陛下重视此事的结果。如余中等新科及第的进士,被陛下置入经义局后,都不敢怠慢,为此而竭心尽力。”

今科进士中以状元余中为首的前六名,都给赵顼调进了经义局才,同时也是有着让其学习的用意在。

“他们都已经从乡中回来了”赵顼惊讶的问着。进士参加过琼林苑之后,基本上都要衣锦还乡。家乡离得越远,回京越迟。而据赵顼所知,余中等六人中,可是有福建人在内。

“余中、邵刚、练亨甫都已经到了。”

“他们倒是勤勉。”赵顼点头赞了两句,任凭哪位天子,都会喜欢看到用心于国事的臣僚。“那韩冈可曾有消息”

吕惠卿摇了摇头,“尚无”

赵顼微感失望,但又问道:“韩冈的差遣,不知中书可有什么想法”

韩冈的本官品级跟章惇同列,只比自己稍低,这样怎么安排。吕惠卿不想为此头疼,推说道:“韩冈品阶太高,而资望不足,实在难以决定,还是等其入朝后再议不迟。”

韩冈对自己的差事并不关心,也没有赶着回朝的想法。每天还是读书习字为主,有时还学着写些诗词,不过远远比不上家学渊源的王旖,而闲时还带着父母妻儿,到了城外的庄上修养了半个月。比起陇西城中的宾客盈门,还是在自家的庄子上,过得轻松自在。

这一休息,就一直到了已经差不多待了有三个月。外面的暑热渐渐的消散,阳光也不再如之前的两个月那般炽烈

冯从义那边有了好消息,经过一番友好而坦诚的交流,蕃物行会终于在七月底成立。行首总共有六家,韩、王、高三家的代言人,占了其中的半壁江山。有了行会,团结起来的力量也便容易在京城打开局面,等下旬棉花开始收获,整个行会都会绕着此事而开始运作。

终于到了离乡的时候,韩冈带着四名伴当先行返京,等到任职的地方定下来,再将王旖她们接过去不迟。

辞别了父母,辞别了双目含泪的妻妾,别过酣睡中的儿女,韩冈翻身上马,一行五人,离开了陇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