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开局截胡邻家二乔

作者:念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卷 第77章 素不相识,不敢收礼。

书名:三国:开局截胡邻家二乔 作者:念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0

“别担心,我们的纺线厂,过两天就能正式生产了,然后织成麻布,就能迅速回款。”

韦天宝胸有成竹。

自己手上有好几千两黄金,才花了一千两,怕什么?

两天后,第一批工人正式上岗。

只有三十人,都是在新野招收的小姑娘。

每天工资三枚铜板,前期一天一结算,稳定之后,五天一结算。

这个工资很高了,是木匠和铁匠师傅的工资。

而且韦天宝还管吃管喝,有中饭和晚饭。

技术员都是半山岛带来的女子,穿梭在车间,负责进一步指导。

十五台纺车,第一天生产了八百斤细麻线。

质量很好,超过了二乔姐妹的预期。

大汉朝的麻布衣服,又分为粗麻布和细麻布。细麻布加工慢,但是穿起来舒服一些,价格也更高。

乔太公以前就是做生意的,能看见利润,对韦天宝笑道:

“贤婿生产的细麻线,这么算起来,有一倍的利润,这个生意,可以做大!”

因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工资在生产成本中,占比很大。

新式纺线车,把人工成本打下来了,产品质量还提升了,自然利润很大。

韦天宝说道:“如果直接出售麻线,利润还是小了点。我想再进一步,直接生产细麻布,利润更高。只不过需要设计打造织布机,回款速度慢一些。”

乔太公很支持韦天宝:

“贤婿啊,只要能赚钱,慢一点也没事。你琢磨一下织布机的事,织成细麻布以后,我带着伙计们,去襄阳和荆州出售!”

大乔笑道:“老式织布机也可以啊,多做几台,我和小乔闲下来,都可以帮忙织布。”

“你们是技术员,就别想着织布了。”

韦天宝一笑,去研究老式织布机,让二乔姐妹操作,自己在一边参考,寻求改进。

汉代老式织布机,实际上蛮复杂的,占地面积大,需要两人操作,而且效率很低。

机器的经线和纬线,不能联动,操作的时候,工人稍有误差,就会影响布匹的质量。

韦天宝盯了一上午,对着织布机写写画画,又亲自操作体验,终于有了构思,画了一张草图。

单人小型织布机!

也叫单梭织布机,先定经线,然后用飞梭法控制纬线就行了。

画好图纸,再三确认,韦天宝去木匠作坊,让师傅们先做出一台样品。

这里的木匠铁匠,都是韦天宝从半山岛带来的自己人,可靠,技术也高。

榨油设备,也在加紧打造之中。

县丞薛闾来找韦天宝,汇报道:

“韦县令,现在是小麦耕种季节,按照常例,县令应该去四乡八里看一看,督促百姓的农桑生产……如果耽误了农时,只怕刘表大人会怪罪。”

上任以来,韦天宝都在忙着自己的私事,县衙里的事,都交给了薛县丞。

但是有些事,薛县丞办不了,必须县令出面。

韦天宝笑道:“那就今天吧,我们骑马下去看看。这么久了,我也该跟乡亲们打个招呼。”

薛县丞早已经准备妥当,和韦天宝一起下乡。

韦天宝吩咐叫了十几个兄弟跟着自己,套上四辆马车,带着一批铁制农具,还带了一些金银铜钱,带了几百斤芸苔子种子。

九月天气,秋高气爽。

老百姓的秋种工作,进行到了一半。

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农民,有人在耕地,有人在整理,有人在播种,有人在挖水沟。

农民都很穷,可谓衣不蔽体。

大多数人,都赤着脚在地里干活。

有的人连铁锹都没有,用硬木做的木锹挖土整地。

韦天宝叹了一口气,从马车上取了一把组装好的铁锹,送给一个小伙子:

“大兄弟,这把铁锹送给你了,能不能陪我聊聊啊?”

小伙子看着韦天宝,拱手道:“贵客,我们素不相识,我不能要你的东西,一把铁锹,可不便宜。”

薛县丞在一边说道:“这是我们平野县新任县令韦大人。既然是大人送给你的,你就收着吧。”

小伙子一愣,退回两步,躬身施礼:“小人谢松,见过韦县令。”

“不客气。”

韦天宝将铁锹扎在土里,问道:“谢松,我看你谈吐不错,颇知礼仪,想必也读过书吧?”

“小人读过五年书,因为父亲病亡,家道中落,只得回家种田。”

“人才啊。读过五年书,也算是不简单了。”

韦天宝点点头,又问道:“你们村里的秋种,都快结束了吗?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秋种刚刚完成一半,最大的难处……就是耕畜不足,农具不够。”

谢松手指隔壁的田块:“这样的耕牛,一天最多耕地三亩。可是这里田多,每个人口,大约十亩地。其中一半是秋粮地,五口之家,也有二十多亩,耕牛不够,翻地速度太慢。”

韦天宝扭头询问薛县丞:“我们不是有官牛吗?”

大汉朝的官府,也养牛,叫做官牛。

耕种季节,租借给农民,来年征粮收税,多加一成,

薛县丞说道:“县里只有二十头耕牛,已经放下去了。再说了,租借官牛要加税,一般百姓也用不起。”

韦天宝又问:“这里一头耕牛,需要多少钱?”

“要三千文铜钱左右,也就是三贯铜钱。”

“那也不贵呀,哪里能买到?”

“韦大人,你要买牛吗?县里也没钱啊。”薛县丞皱眉。

“你别怕,我自己拿钱。”韦天宝翻个白眼:

“明天我就让乔太公,去到处买牛,先买三十头,送给乡亲们用着。平野县,也就三十个村子,每村一条牛,算是我的心意。

另外,我会免费发放一批锄头和铁锹。每村十把铁锹,二十把锄头吧,帮助大家,先把秋种工作搞好。”

薛县丞算了一下,很吃惊:“韦大人,这么算起来,没有一百多两黄金,是不够的……”

“为了黎民百姓,花点钱就花点钱吧。”

韦天宝嘻嘻一笑,当场发了一批铁锹锄头,去下一个村子巡查,了解情况。

临走之前,韦天宝招呼谢松:“谢老弟,如果你愿意,可以去县城找我,以后帮我办事,我给你一份薪水。”

谢松抱拳道谢:“谢松愿意为韦大人效力,但是还要回家请示家母。”

韦天宝点头,挥手而去。

晚上回到县城,韦天宝和乔太公说起自己的计划,让乔太公去买牛。

乔太公心痛钱,低声说道:“贤婿,莫非你这么做,是讨刘表的欢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0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