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地球去封神

作者:笙箫剑客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两百一十五章 六司衙门

书名:带着地球去封神 作者:笙箫剑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47

五月初五,招摇城。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秦王府以及六曹衙门的动迁事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城中各处选定了落脚点。

选定的宅院要么本身就是郡衙名下的产业,要么是被查抄家族空出来的宅子或者家产,都是地点极佳的所在。

一些动作快的官吏,甚至连新家都找好了。

新的秦王府选在东城区。

府邸原主人正是显赫一时的孙家,整片宅子占地超过五百亩。

前招摇郡守孙兆林被太虚子杀死,好歹也算英勇就义,奈何孙家后人着实不争气,为了活命,恬不知耻地跟太虚宗沆瀣一气。

太虚宗为了拉拢城中世家,也正需要孙家这一招牌,两者一拍即合。在太虚宗入驻招摇城之后,孙家俨然成了太虚宗的马前卒。

真是丢尽了孙兆林的脸。

随着招摇城光复,孙家人倒也知趣,知道留下来很难有活路,非常光棍地跟着太虚宗突围了。

至于最后有多少人活下来了,就不是乾元要操心的了。

战后,陆炳率领黑衣卫又对孙家旁支残余清洗了一遍,诺大的宅子自然也就空了出来。

因为地段极佳,规模又大,被圈为秦王府。

日前,秦王府正在改造中。

说是改造,其实主要就是对前门、正院进行一番改造,以匹配乾元的秦王规格,至于其他宅院只需收拾一下,即可入住。

再就是藏书楼、内库等一些机要之地,要重新部署。

乾元本就不是讲究之人,让人收拾好一间院子,日前已经搬进去住了。

新的书房中,忠叔正在向乾元汇报,吏曹拟定的六曹衙门升格方案以及知府衙门改制方案,以便展开后续工作。

所谓升格,其实就是将六曹衙门升格为六司衙门,司下设曹,曹下设科,形成司、曹、科三级管理机制。

吏曹升格为吏部司,下设吏曹、司封曹、司勋曹以及考功曹。

礼曹升格为殿中司,下设仪制曹、祠祭曹、外联曹、教育曹以及医卫曹。

兵曹升格为五兵司,下设兵曹、参谋曹、战备曹、军情曹以及军法处,直属机构兵甲司、武库等。

户曹升格为度支司,下设户曹、民政曹、财税曹、商业曹以及招商科。

刑曹升格为都官司,下设治安曹、提刑曹以及典狱曹。

工曹升格为田曹司,下设营缮曹、屯田曹、水利曹、匠作曹、工业曹以及地矿科,直属机构工业研究所。

一司主官为大夫,次之为郎中。

比如刘洪,就由礼曹郎中擢升为殿中司大夫,官至正四品;礼曹员外郎苏秦,擢升为殿中司郎中,官至从四品。

一曹主官为员外郎,一科主官为主事。

随着此番六曹衙门升格,等于给衙门里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吏来了一次集体升职,可谓有荣于焉。

这就是跟着一个新兴势力的好处了,提拔的快。

跟着就是知府衙门的调整。

鉴于秦王府已经统摄全郡,无暇再点对点地管理县城,决定给予知府衙门实质管辖权,准其设立吏曹、礼曹等六曹机构,跟六司衙门一一对应。

其规模,可参照之前的六曹衙门。

于此同时,县衙六房也统一更名为六科。

如此,就在郡、府、县三级衙门,组建起层级清晰、职责稳定的“科层制”官僚机构,一改之前的模糊机制。

所谓科层制,即上下一致、部门分工。

科层制治理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存在一个上下一致的“条条”,而在横向结构中存在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块块”,两者之间构成复杂的矩阵结构。

即所谓的条块治理。

科层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应对常规事务时有极高的效率,各部门和各级衙门各司其职,互相协作。

既有效率,也可互相制约。

当然,科层制也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由“条块分割”而引起的官僚主义。

但就目前而言,这已经是最先进的体制了。

听完忠叔汇报,乾元满意点头,可见忠叔是真花了心思的,道:“吏部司的方案我大致同意,只提一点要求。”

“殿下请讲。”

忠叔松了口气,总算不负重托。

乾元道:“堂庭府的核心是招摇城,招摇城又是中枢要害之地,是否可以考虑撤销堂庭府编制,将堂庭府知府改为招摇城城守”

乾元这么做,是要在制度上确立招摇城的核心地位。

“可以。”

提升招摇城的地位,其实就是在变相抬高秦王府的地位,让其脱离普通郡的范畴,隐隐将招摇郡类比为一个独立小王国。

忠叔又怎会不答应

“关于招摇城城守以及杻阳府知府人选,还请殿下示下。”忠叔趁机道。

招摇城还好,毕竟有乾元坐镇。

杻阳府就有些急了,前任知府乃太虚宗门人,死在乱军之中。

过去的一个月,杻阳府都处在群龙无首状态,急需新任知府到位,去稳住民心,尽快让杻阳府走上正轨。

再者,杻阳府又跟昆吾郡接壤,太虚宗在此地依旧有着一些影响,尽早任命知府,也能尽早展开肃清工作。

关于官吏调整,乾元心中早有腹稿。

原猨翼府知府裴矩调任招摇城城守,原猨翼府同知刘坤一,擢升为猨翼府知府,算是顺序接班。

裴矩、李卫、苏辙三位知府中,无论是能力才干,还是威望经验,裴矩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甚至就是在修道天赋上,裴矩也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就在前不久,裴矩成功突破出窍期瓶颈,顺利迈入引气期,成为封地第三位引气期修士,更是第一位担任实职文官的引气期修士。

就连早早突破至出窍后期的忠叔,都落后裴矩一步。

由裴矩接任招摇城城守一职,可谓水到渠成。

至于刘坤一,在猨翼府划入乾元辖下之前,刘坤一就已经担任了五年的猨翼府同知,对猨翼府的情况极其熟悉。

加上这两年干的也不错,乾元顺势就将刘坤一提拔。

至于杻阳府知府一职,则由原白壁县令陶渊明升任。

相比李卫、苏辙等召唤文官,陶渊明的才干确实要差一些,但是这几年,陶渊明在白壁县令任上很是做了一些事,一扫之前给乾元留下的“隐士”印象。

虽然开拓不足,但守成有余。

相比李卫等人,陶渊明也不是没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更适应修士身份,是跟禹余天大环境最契合的存在。

这让陶渊明在处置跟修士、灵商、灵农等相关事务时,非常得心应手。

因此,考虑再三之后,乾元还是决定提拔自己人,将陶渊明放到杻阳府知府任上历练一番。

至于招摇城下辖四县以及杻阳府下辖诸县的县令人选,乾元已经不再准备干预,由吏部司推荐、考察、任命。

乾元相信忠叔能搞定。

说起来,忠叔执掌封地人事也已有四五年时间,经过此番历练,早已完成蜕变,洗去身上王府管家的痕迹,成了一名官场巨擘。

是真的海阔天空。

加之忠叔一手主导封地吏员选拔考试,门生遍布封地各部门,一手主导官吏考核清查,实在是一位既让人仰慕,又让人忌惮的存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521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