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铁血川军团

作者:落爷孤独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2章 崇祯召见

书名:大明铁血川军团 作者:落爷孤独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这柄马槊被称为龙吟,也算实至名归。

其余武器装备,李安邦也是只管找最好的拿,胖子管事更是尽职尽责地帮着李安邦挑选。

户部尚书毕自严,作为大明的财政部长,前几日还焦头烂额,可这几日,毕自严的脸上有了笑容,和下人说话,也和颜悦色了。

无他,有人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从天而降的五百万两银子已然入库,这五百万两银子,对于年年亏空的大明财政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爷有钱了,焉能不喜笑颜开。

这一切,都是哪个叫李安邦的年轻赐予的啊

毕自严队这个英俊帅气,英姿勃发的少年郎印象十分好,也十分的深。

用毕自严的话说:

“大明后继有人啊”

大明自戚继光之后,在无将星闪耀,有的只是屡战屡败。

特别是在辽东战场,几乎是打一仗,败一仗,大明的精气神都快被打没了,这也是为什么朝廷上下,要把这次剿匪大胜的事情搞成献俘阙下的原因。

好事成双。

毕自严收到了本家兄长毕懋康的来信。他与这位本家兄长数来交好,相互帮衬的时候也颇多。

收到这位兄长的书信,毕自严甚为高兴,连忙打开细看。

看完之后,毕自严连声叫好,嘴中更是喃喃自语:

“兄长能得此麒麟子为关门弟子,不负此生啊”

“帮,必须帮。”

此时的崇祯皇帝的案桌上,也摆着四川巡抚毕懋康举荐会川卫指挥使李安邦担任四川行都指挥使的举荐书。

崇祯皇帝正在为如何封赏李安邦而犯愁呢

既然朝廷把事情搞得如此轰轰烈烈,那就决不能有如此大功而不赏,岂不是朝廷自己打自己的脸。

封赏肯定是要封赏的,只是如何封赏朝堂吵的不可开交;

有的大臣建议给爵位,但一些大臣是坚决反对。

崇祯初期,大明还没有彻底糜烂,爵位还是非常非常难封的。

就因为剿匪消灭一个山寨,就封爵,这明显是不合时宜,至于献俘阙下,那是为了鼓舞军心民心的,不能作为封爵的理由。

人家说的有理有据,才刚刚登基的崇祯,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封爵是行不通了,那只能升职了。

崇祯觉得这是最可行的办法,朝廷为此付出的交代也最少。

崇祯本来就不是一个大气的君王,历史上也是扣扣索索。

无他,没钱。

升职阻力应该不大,四川行都司的面积就相当于一个府的面积,都指挥使管理的卫所也只有五卫八所四长官司。

这个官职,崇祯给得起,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糜烂的卫所也没啥战力。

虽然崇祯才刚刚继位,但他还是优先考虑手下的武将会不会拥兵自重,这是所有君王的通病。

何况,还有毕懋康看这个正二品巡抚的举荐,真要出点什么问题,举荐之人同罪。

所以崇祯认为李安邦不可能不顾他恩师的安危,搞出点什么事情来。

最后,李家承袭会川卫指挥使一职两百多年,一直忠心耿耿,未曾有过任何僭越之事。

经过多方考量,崇祯认定李安邦可放心使用。

崇祯这个人虽然刚愎自用,也有一点多疑,但他信任一个人的时候,那就毫无保留地信任。

这就是所谓的简在帝心吧

李安邦何其幸也。

当然也是大明之幸,华夏之幸。

崇祯献俘阙下的时候,对李安邦的印象极好,现在既然对他的封赏基本上定了下来。

崇祯觉得有必要见见这个李安邦,看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非常有本事。

这次的面试,来的极为突然,在鸿胪寺无所事事的李安邦,稍微收拾之后,就立即跟着传达口谕的小太监进贡面圣。

北京的三月,天气依旧寒冷,所以崇祯还在冬暖阁办公。

李安邦前世可来过几次故宫博物院,对于这座巍峨雄壮的宫殿,李安邦那是由衷的感叹老祖宗的建筑艺术。

敬畏敬畏皇权吗

良心内心肯定没有,既然来到了这个封建时代,没有也要装的有。

在传口谕的小太监的带领,李安邦在冬暖阁见到了才刚刚十七岁的崇祯。

引路的小太监,因为受了李安邦的打赏,所以一路上都在耐心教李安邦礼仪。

“大人,在进门的时候,就要首先禀报自己的姓名官职,在得到陛下觐见的旨意后,方可进入暖阁。”

“进门以后,大人就要行跪拜之礼,因为大人是武将,只需要向陛下行单膝跪拜之礼。”

“大人切记,仰面视君,意图刺王杀驾,斩立决。”

也就是说跪拜君王的时候,你要心悦诚服地俯首称臣,而不是直愣愣地看着君王,否则后果严重。

“微臣会川卫指挥使李安邦觐见陛下。”

稍许,一名中年太监就掀开门帘出现在眼前。

这名太监慈眉善目的,他一脸和蔼地打量了李安邦片刻,轻声道:

“陛下请大人进去叙话。”

在来的路上,引入的小太监已经告诉了李安邦,常常陪伴在崇祯身边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

司礼监,是明朝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类似于清朝的军机处,但是性质又不太一样。

它由一群太监组成,主要职责就是代替皇帝批阅奏折,司礼监有两个重要的头目,一个是秉笔太监,负责替皇帝批阅,下达命令,另一个是掌印太监,负责盖章。

现在的司礼监,另一个头目魏忠贤,因为识字不多,从天启年以来,一直担任的是掌印太监。

司礼监的权力非常的大,大到足以和当朝辅臣相抗衡。再大的军国大事,也得通过司礼监批准盖章之后,才能生效,即便你是首辅大臣,也不行。

所以说,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就相当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长,听名字像一个跑腿打杂的,其实是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管。

明末的太监,大多专权祸国、结党营私,嚣张跋扈,但是,王承恩绝对是太监队伍里的一股清流,他性格忠厚,对主忠诚,因此得到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81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