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铁血川军团

作者:落爷孤独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4章 攘外必先安内

书名:大明铁血川军团 作者:落爷孤独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8

这个问题李安邦没有回答,不言而喻的问题,何需回答。

“谢谢爱卿提醒,朕一定挑选得力人手打理此事。”

贪墨,中国自古以来屡禁不止,为止杀的人也不少,可禁止住了吗

没有啊

所以在预防贪墨的事情上,不打算给崇祯支招。

至于官绅一体纳粮,开证商税矿税,现在是绝对不能说的,毕竟崇祯才刚刚登基,而且只有十七岁,根本不是那些官场老油条的对手。

现在的崇祯只要能全力做好开海开边,每年就能多出几千万两银子的财政收入,大明的形势就不会糜烂到不可收拾。

一个王朝的覆灭,绝对是无数的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而大明的崩溃,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财政崩溃。

国家没钱,就没有办法赈灾。

国家没钱,就无法养军。

开海开边,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面对的是既得利益的那些官商,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绝对会立即反对。

现在李安邦用查那些反对者的贪腐来让他们闭嘴,可海盗呢

大明现在可没有能力去剿灭大明沿海的海盗。

所以李安邦觉得有必要提醒崇祯。

“陛下,开海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那就是盘踞在大明东南沿海的海盗,有他们在,大明的对外贸易就会严重受阻。”

长于深宫的崇祯,怎么可能知道海盗的事情,所以他用求解的口吻问道:

“爱卿,那朕派兵剿灭他们如何,就像爱卿剿灭长江水贼一样。”

“陛下,我大明不止卫所糜烂,水师也不堪大用,根本剿灭不了实力强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现在已经发展到几千条战船数万人的规模。

在陛下没有训练出新式水师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剿灭海盗集团,唯有招安才是上上之选。”

“爱卿,海盗已经泛滥到如此地步了吗”

“过之无不及。”

为了尽快开海开边,让大明有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崇祯并不反对招安。

历史上西北造反的流寇,也无数次招安。其实崇祯虽然杀起大臣来毫不手软,但对百姓还是比较仁慈的。

“爱卿,对于招安海盗之事,朕也不好乾纲独断,廷议之后才好定夺。”

对于招安大海盗郑芝龙一事,李安邦并不想去参与,是真的时间紧迫,他需要尽快返回四川整军备战。

崇祯元年年,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在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郑芝龙对朝廷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

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官至总兵。不久便返回福建泉州南安老家。

至于满清鞑子,有李安邦在,他们讨不到什么好,李安邦担忧的此后连续十多年的大规模灾害,和无数次波涛汹涌的造反。

崇祯信心满满地继续问道:

“现内有流贼作乱,外有后金虎视眈眈,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绝对是不昏聩的,对于一个十七岁的中二少年来说,他在历史上能快速覆灭魏忠贤一党,并迅速稳定朝政,可见能力并不低。

他所欠缺的是帝王教育,还有战略眼光,以及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

一个中二少年,根本就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实践的机会,又如何能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

没办法的。

至于崇祯的刚愎自用,在李安邦看来,就是一个中二少年的叛逆,或者是自以为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崇祯终于问到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李安邦内心十分的欣慰。

他没有直接回答崇祯的问题,而是想举例子说明:

“陛下,当你面前有两个敌人,你是同时出拳去打,还是把力量集中在一个拳头上,一拳打趴一在,接着在全力打趴另外一个。”

崇祯不假思索的答道:

“当然先集中全力打趴一个啊难能同时出拳”

突然崇祯好像明白了什么。

“朕明白了朕必须集中力量打趴一个,先打谁呢”

崇祯又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发问。

必须引导崇祯做出绝对正确的国家战略,战略上的失误,不是战术上的一点小胜就可以改变的。

这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绝对不能错。

“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攘外必先安内”。

李安邦接着重复道:

“对,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唯有如此我大明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就算是耗也会耗死苦寒之地的区区三十万人口的满清鞑子。”

人的思维是有后门的,比如传销的洗脑。

李安邦就是在使用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崇祯把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深深地刻进自己的思维。

崇祯点点头:

“攘外必先安内,嗯,此策神妙啊”

李安邦继续加深崇祯的想法;

“最坚固的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只要我大明做好内政,那一切外敌就是土鸡瓦狗,不足为虑。”

崇祯是听的连连点头。

李安邦前世可是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教一个高中生,绰绰有余啊

“爱卿,那该如何安内呢”

必须引导崇祯自己找到答案,他才会自始至终都坚信不疑地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陛下可知农民为何而反”

“民不得食而反。”

崇祯不笨啊队农民造反归根到底就是“民不得食而反”。

“赈灾可是需要大量的钱粮,可国家连年亏空,朕也无能为力啊”

“银钱,陛下开海开边,就可解决,粮食,微臣推荐一种来自外邦的高产耐旱作物,定能解陛下之忧。”

崇祯顿时激动了起来:

“爱卿快快道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43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