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作者:钢铁余晖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14章 煤铁大丰收

书名: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作者:钢铁余晖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7

安南,谅山府长定县。

陈三一头戴竹丝黑纱靖忠帽.身穿圆领缁衣,脚踩一对皂靴,腰间还挂了柄精钢打造的佩刀。

观其装扮,自是巡检司的巡捕无疑,而且还是捕头。

崇祯九年十月初,陈三一当时的身份还是一名裴山县的佃户,后遇保乡军下山征兵,此人仰慕之下便拉着弟弟投军了。

两兄弟共同参加过攻夺思明府之役.镇安府之役.思明府攻守战,算是正儿八经的精锐老兵了,不过可惜的是,其弟弟于思明府攻守战中不幸战死,陈三一亦于南宁府之战中被火铳击中,经救治后只剩下了半截右臂成了残疾。

保乡军的抚恤系统一直比较完善,像这些阵亡或伤残将士都有相应的补偿。

陈三一伤残后自然无法继续在军中效力只得无奈退伍,后被安置到了这安南的长定县,在此地的巡检司担任捕头一职。

弟弟死了后老陈家便只剩下了他这一个独苗,靠着阵亡抚恤和伤残补贴,陈三一在这长定县分到了足足两百亩的耕田,以及整整七十八元抚恤金。

不过他平日里还有衙门的公务要办,这么多的地自己就算长三头六臂也种不过来啊,便只能与其他移民一样,雇佣当地的安南土人事农。

你还别说,这安南土人虽然黑黑瘦瘦.极为矮小,但却手脚麻利.吃苦耐劳,干起农活来皆是一把好手。

最主要的是,雇这些土着干活的成本极低,只需每日管两顿饭即可。

如今,在保乡军的打击下安南北朝郑军一蹶不振,不但损兵折将连地盘缩了一小半,谅山.北江.广宁.泰原.高平及北乾数府州皆被莫朝接收,其治下辖区之大,比起最强盛的时期还扩了好几倍。

当然了,这个莫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已,当地的夷汉皆知,真正管事儿掌权的乃是人家保乡军。

于是乎,如今的谅山数府便存在这样一种奇景,一个县城往往有两个衙门.两套班子,莫朝一个.保乡军一个。

前者负责管理本地土人,后者则主要管理那些迁徙而来的汉人移民。

小事上双方协商,大事上汉官做主。

说白了,安南的官儿主要就是干脏活累活的,毕竟夷汉彼此间的习俗.语言都有所不同,保乡军现在的战略重点又不在安南,为了保持这里的稳定,便暂持采用了这种一地两制的特殊系统。

至于以后是什么样,这个莫朝会不会成为过去式,那就得看大将军的意思了。

现如今,在莫朝的配合下保乡军已在广宁府开发了当地的大型煤矿,此矿的规模极大.产量极盛,且大多都是高品质的无烟煤,而且矿脉极浅十分便于开采。

目前,光这个煤矿的安南矿工便有四千多人,广西那边过来的汉人数百名,不过后者大多是负责管理工作和一些关键的技术岗位。

这个广宁煤矿所产的煤会通过北部湾运回思明府和南宁府,为保乡军的建设大业发光发热。

而莫朝的本土,也就是高平府境内亦存在一个大型铁矿,品位足足达到五六成之高,极其罕见。

与之相比的是,大明的铁矿品位一般都在三成,足以可见这广平铁矿的价值。

这铁矿的品味越低含铁量就少,提炼起来就更加费劲且工序繁杂成本也更高,这高平铁矿的品味足足是大明的一倍,不但开采容易冶炼成本低,就连产品质量也要好上不少。

此铁矿的劳工更多,近五千之数,并且保乡军还从岭南派来了不少有经验的矿工。

要说这莫朝坐在这么大一座金山上却混成了这副模样,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但这也没办法,安南在矿石开采和金属冶炼方面本就比较落后,连军队的披甲率都低到令人发指。

于是乎,这一煤一铁两个大矿很快便完成了联动,广宁开采出一部分的煤通过大象拉车运到高平,高平铁矿旁边就是一座冶炼工坊,开采出来的矿石就地融成铁水然后铸成铁锭,再通过陆路和海运弄回广西。

这一系列从运煤到运铁的操作需要许多劳动力,对水陆运力的需求也极大。

因此,广西民间已有许多脑子活泛的老百姓和商人从中嗅到了商机,尤其是毗邻安南高平府的思明.太平.镇安三地百姓,纷纷吆喝着驴子.骡子,拉着板车便去帮忙将铁锭拉回广西。

而收到这些铁锭后,匠部则会付给这些人一定的运费。

两地之间的距离不远,因为建工司带着战俘营里的劳改犯已经修了一条驰道,一来一回所耗的时间顶多四五天而已。

由于有钱赚,许多老百姓都对这个拉货极为热衷,而那些家中没有大牲口的穷困百姓也想赚这个钱怎么办,可以从当地的养殖场租借驴.骡,刨去租金后也是有赚头的。

至于那些拉货的商人规模可就大多了,往往手下的驴骡便是几十上百头,短短时间内已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运商”群体。

某些颇有家资的土财地主一寻思这事儿挺好,便花钱买来一两艘旧船也当了运商,要知道这水运的成本可比陆运要低不少呢。

这安南铁矿和煤矿的开发直接让保乡军的实力凭空增添几分,如今每年产出的铁料不仅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储存许多,再也不需要从外界购买铁锭了。

由于开采难度低,又不需要给安南劳工发钱,只需管饭即可,因此哪怕将运费成本算上,最终的铁料成本也比本土的低了三成不止。

如此一来,自是皆大欢喜,大将军徐晋再也不用为铁料不足发愁,上万岭南百姓也能从中落得实惠甚至发家致富,运商们更是赚的眉开眼笑。

这个过程中,唯一受伤的可能就是那些安南土人矿工了,此些人皆是那莫朝以徭役之名征调来的。

只要没在矿里累死,扛上几个月还是有希望得到替换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57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