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作者:钢铁余晖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68章 缅军之战

书名: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作者:钢铁余晖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7

一个时辰的探监很快结束,秦良玉尽管心中不舍,但也只能含泪跟儿子告别,并叮嘱他切莫意气用事,争取早日攒够工分.母子二人也好团聚。

马祥麟拜别母亲大人后,又继续回归正轨行挖煤.烧砖之事,而今天亦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隶属于军部的政工司会为保乡军.卫戍军乃至战俘们唱大戏,正好轮到了这个镇安府的战俘营。

劳动改造的日子是很枯燥的,当然军伍生活也是如此,对这些荷尔蒙爆膨的糙汉来说,唱大戏这个为数不多的娱乐节目自是深受每个人欢迎。

政工司的文艺兵大多为模样俊俏.身段婀娜的少女,亦有少量男性,这些人大多是娼优出身,或者干脆就是由民间的戏班子选拔出来的。

戏子在此时代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处于社会鄙视链的底端,连佃户都看不起的存在。

如今竟能进“编制”,吃“公粮”,这已经让此些人欣喜若狂了,毕竟在军队内没有人会歧视她们,将士们也是将其视为同袍看待。

文艺兵的业务水平没得说,深受大将军恩惠的她们唱起戏来非常卖力,其主动性也得以发挥出来,政工司根据最早“白毛女”已经改编出了七八个样板戏,塑造出了十余位脍炙人口的角色。

无一例外都是政治倾向极其明显,核心思想极其明确,主题就是弘扬大将军的圣明.睿智,以及明廷的黑暗.腐朽。

诚然,这些样板戏虽然有愚民之嫌,但却非常真实,毕竟这年头一转头砸下去都能拍死七八个“黄世仁”。

因此,广大的底层观众们非但不反感,往往还会十分认同。

云南,曲靖城外。

从广东来增援征夷大将军罗延康的那一万保乡军,于今日正式与前来围剿的四万缅军进行决战,而其余两万缅军则是与剩余的六万沐军一同猛攻曲靖城。

这场大战的关键点,就在于这一万保乡军能否击败缅军,一旦将其击溃,便可与城内的二万同袍首尾相击。

否则,罗延康将遭遇十余万敌军的围攻,场面将会极其被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将军徐晋已经得知了孙传庭赴川之事,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已在贵州驻守了一万兵力。

而保乡军的扩招的新兵还在操练之中,目前的可战之兵只有八万,去掉水师之后,步军只有六万出头。

其中广东驻有一万,目的是为了防备福建的郑芝龙,安南.贵州各驻有一万,能投入云南战场的便只有这三万人了。

曲靖城外凹凸不平的草场上,保乡军的阵营之中,一名剑眉星目.鼻梁挺拔的俊俏汉子手持佩刀,站在人群中目视前方,那里皆是密密麻麻的敌军。

此人装束乍一看其它士兵无异,身着蓝白相间的制式军装,头戴皂色双角帽,但脚上却踩着一双黑色的军靴,显然是军官身份。

观其眉眼竟与那赵氏运司的总务赵元基极其神似,是的,这正是其膝下长子赵炳刚。

当初“从贼”之后,赵元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两个儿子也投往保乡军中效力,这也是为何之后的日子里他能得到大将军信任.并全权负责海贸事宜的重要原因。

赵炳刚和赵炳强这两兄弟刚入伍的时候主要从事文职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军吏,不参与作战通常也没有什么危险性,但与生性软弱的幼弟不同,赵炳刚自小就是个爱惹祸的二世祖,军吏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太过枯燥。

于是,这家伙不顾老爹的好言相劝,多次向上级请示,欲从事一线作战任务,得到批准之后他成了一名普通的火枪兵,如今已靠着一枪一刀杀出来的功勋升任至司统一职,掌管上百号人。

在此过程中,赵炳刚并未受到特殊对待,其父赵元基固然地位不俗,但也没能力影响军队内的事务。

战场上,缅军在集结完毕后开始列阵朝前方进发,其速度很慢,往往走十几二十步便要原地停下调整队形,这也是封建时期大军团作战常见的景象。

反观保乡军这边,士兵们列着熟悉的线列队形一字排开,尽管地面不是很平整,但在富有节奏的鼓点下,大伙的步伐还是比较整齐的,大约每秒一步的速度。

行进时军官是要带头的,跟士兵们站在一起不分前后,此举能够大大提升士气。

毕竟“跟我上!”和“给我上!”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当然,这也会导致保乡军军官的伤亡率相当之高,不过若是主官倒下.副官会立刻接任,以此类推,保证组织度不散。

今日天空昏暗无光,战场上的氛围也极其肃杀。

两军的火炮率先展开了对决,“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响个不停,这时,双方军队的差距就逐渐呈现出来了。

这四万缅军的火器装备率极高,乃是国内的精锐所在,其火炮的数量也不逞下风,但其兵员素质根本无法与保乡军相比,遭到猛烈炮击之后,缅军的阵型立刻出现了不小的骚乱。

反而保乡军这边,士兵们行进间的步伐却丝毫没有停滞,“咚!咚!”的整齐脚步声已经将鼓声淹没,地面甚至都能感受到微微颤动,这给对手带来的压迫感是巨大的。

在面对火炮之时,纵深极短的线列阵型要比缅军密集的军阵抵御能力强许多,一发炮子也许能杀死三两名保乡军士兵,但若是砸进密集人群,立马就会犁出一条血胡同,两者要承受的伤亡差距极大。

此时,缅军的统帅莽白便发现了这一现象,但临时换阵型却不太现实,对方那种一字排开的阵型看似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相当之难。

如何让士兵行进间保持统一,维持这种阵型不散?这绝对是要下大功夫操练的,缅军若是强行变换队型只会自乱阵脚。

当然,散兵战术亦可有效抵御传统的实心滑膛炮,但以封建时代的组织力和指挥效率,大兵团是很难玩这一套操作的。

你只要敢让士兵分散.各自为战,这些人就真成了乌合之众,稍遇伤亡便会逃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32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