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幼麟传

作者:山药泥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八十七章 谁为首功

书名:三国幼麟传 作者:山药泥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0

感怀了一阵,诸葛亮的心绪渐平,便缓缓退回座位。

望着案几上的奏章,他忽然想起,马超似乎也随姜维一道去了西海。

“马超这人倒也不羁,堂堂西境首将,居然连奏章也不留发一份,就擅自跑去西陲羌地……”

顿了一顿,又蓦然失笑道:“不过,也唯有如此,才是出西凉锦马超的本色吧!看来经此一役,马孟起心结已除,当能再为大汉、为主公再征战数载了。”

******

外间早已夜深人静,俱寂无声。

诸葛亮云淡风轻,运笔不停,丝毫不见疲累。

他还在誊写对蒋琬和姜维的评语。

先是对蒋琬的赞誉:

“此番汉中、武都之行,首功者并有二人……蒋琬蒋公琰,讬志忠雅,社稷之器,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拓渠道,抚民生,可为汉中经略文臣第一功也……”

再是描述姜维之将才:

“……臣尝述将之器,所谓将器者,其用大小不同。姜维夙兴夜寐,言词密察,直而有虑,勇而能斗,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实万夫之将也!”

写到这里,他执笔之手倏忽停顿,只觉再难落笔。

只因此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皆于各自领域内建树颇丰,于他而言,确实很难抉择到底谁为首功。

正思忖见,门扉“吱嘎”一声被推开,只见费祎手捧装有一碗炖品的托盘,趋步走到案几前,轻声唤道:

“西北昼夜温差极大,秋冬交替之际,易患伤寒。此刻夜已深凉,还请先生用些吃食,早些安歇才是。”

“是文伟来了啊。”

诸葛亮微微一笑,刚好觉着有些肚饿,便放下毛笔,接过小碗、调羹,慢条斯理用起炖品来。

费祎见他吃得香甜,也感欣慰,跪坐在一旁陪他说话。

堪堪用了小半,诸葛亮将小碗往托盘上一放,似不经意间问道:

“文伟啊,你在王府时便与伯约一同侍奉太子,这些日子在略阳亦共事了一段时日,唔,在你看来,伯约此人如何?”

费祎不假思索道:“伯约既有胆义,腹有良谋,又深解兵意,实乃龙城之属,飞将之列也!”

诸葛亮学富五车,哪里不知道“龙城”指得是奇袭龙城的前汉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

费祎今日拿“龙城飞将”比喻姜维,那无疑是极高的夸赞了。

他笑了笑,再无怀疑,正要落笔。

“只是——”

但见费祎的话锋倏忽一边,抱拳沉声道:

“学生虽为文臣,也知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大抵比起奇兵来,还是行走正道更为紧要些。但遍观伯约历战,此人好立功名,不依定计,爱出奇谋。故祎以为,朝廷可用之为偏师,绝不可为主将也!”

此言一出,诸葛亮的笑容突然凝固。

一路行来,他问了不少人对于姜维的印象。几乎所有人都一边倒地称赞他,丝毫不吝赞美之词。

唯独眼前这个以雅性谦素著称、又与姜维相交共事的费文伟,却给出了相对刻薄的评价。

他缓缓抬眼,用审视的眼神紧紧盯住这名正襟危坐的男子,心中忽然升腾起一丝狐疑。

“伯约为众人所看好,是年轻一辈里首屈一指的将星,莫非文伟心存相争之意么?”

他用人择材首重德行,一个人若是心胸狭隘,料来德行也好不到哪里去;德行不好,纵是才华横溢,也是无用。

譬如杨仪经那日与魏延争锋后,已经被烙上“狷狭”的印记,将来必得不到重用。

费祎难道也是这类人?

此时,但见费祎却目光湛湛,坦然举目与之对视,正色道:

“君子坦荡。今日对先生所言,便是昔日对伯约所说。祎据实直言,俯仰天地,无愧于心。”

说罢,深深鞠了一躬,就此告辞离去。

望着他远去的身影,诸葛亮渐渐陷入沉思。

仔细想来,费祎说的一点也没错。

奔袭荆州也好,攻略武都也罢,姜维一直在遵守与违抗命令的界限之间游走。

在旁人看来,他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始终能够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最终达成远超预期的成就。

但诸葛亮却深知,他的幸运绝非侥幸,姜维每一次以小博大,都经过了精密的筹算——换言之,他具备在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的本事!

这种本事绝无仅有,难能可贵。

比较来看,马谡、蒋琬、费祎、姜维四人都是他十分看好的年轻一辈。

马谡、蒋琬、费祎三人的优点显著,但缺点也很明显——

譬如马谡智高而自矜;蒋琬理政能力突出,却时常会耍些小脾气;费祎虽然才学出众,但因出身寒门的缘故,眼界始终稍逊马谡、蒋琬一筹。

在诸葛亮心中,上述三人给他的感觉,就是需要提携看顾的晚辈。

唯独姜维,年纪虽然最青,但眼界韬略,举止谈吐,无不出类拔萃、超群绝伦。事情交到他的手上,平白让人生出可靠放心之感。

更何况,汉中经略,平羌之策也是出自此人手笔。

念及此处,诸葛亮当即有了决断,下笔继续写道:

“……臣知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

“幸姜维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一举破敌,终拓地以千里计,纳民以数万算;又兴商榷,通有无,择其强者为军,恤其老弱以生计,今诸戎终定矣。此行平羌,虽有马超之勇猛刚烈,三军用命,但论叙根本,姜维筹划参赞,从中调度,可谓居功至伟矣……”

他既然做出如此论述,也就意味着他已判定姜维占了平羌第一功也!

这册表将在十日后出现在汉中王的案头。

堪堪写罢,诸葛亮放下毛笔,正要捧起竹简吹干墨迹,余光却落到案几上,尚未收拾的小碗、托盘。

他忽想起方才对姜维作“刻薄”评价的费祎,不由暗忖道:

“文伟秉性良实,志虑忠纯,一心为国,虽未如伯约、公琰一般建功立业,但其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之才已然一览无余。唔,他的官位也该动上一动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