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明朝做昏君

作者:纣胄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八一章 黄河决口

书名:回到明朝做昏君 作者:纣胄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大明朝的一切进展都还算顺利。

辽东的战局稳定了下来,蒙古那边也打完了,结局很完美。

唯一不高兴的人可能就是林丹汗。

莫名其妙的就有两个蒙古部落壮大了起来,还玩起了联盟?

大明还要在大宁筑城,还要和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贸易?

得到消息的时候,林丹汗非常非常的气愤。但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这属于他们蒙古的内战,大明又没有出兵。

至于说这些部族与大明双方的贸易、开边互市这种事情,大明和蒙古一直都在做,只不过是打打停停。这么多年了,大家也都习惯了。有一个贸易城市,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要林丹汗派人来说,大明就把事情推到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身上。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自己解决。

女真那边,黄台吉龟缩了起来,正在舔舐伤口,也在等待时机。据说他把目光盯上了更北面的林子里,想把那里面的人弄出来。

大明辽东这边,熊廷弼在筑城。除了原本东宁卫的位置,在鸭绿江边上也要建造一座城。

这座城的名字叫丹东,据说是皇帝亲自命名的。谁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反正就叫丹东。

这些事情都是内务府参与的,据说他们在辽东买了大片的土地,似乎要大干一场。

也有无数的商贾跟着内务府一起干,原因也很简单,参与了辽中投资的商户,可以在大宁的贸易当中分上一杯羹,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除此之外,据说丹东建成之后,大明会和朝鲜展开贸易。

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贸易,而是有官方合作的贸易,据说动作还很大。

一时之间,无数人开始涌向辽东。用他们的话说,快到辽东去发财。有人开始传谣言,说什么辽东人傻钱多速来。

一时之间,辽东热闹非凡。

这件事情交给了内务府的人去做,朱由校自然就不参与了。他只需要进一步的把控情况,不让情况失控就好了。

而洋人有不少人被送到京城来了。这已经不是洋人想来不想来的事情,各地的官府在接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把他们送来京城了。

凭借洋人特殊的样貌,想要在大明藏下去,根本就不可能。地方官府对这些洋人也烦透了,如果不是朝廷不让抓起来就杀,这些官员早就弄死他们了。

这些洋人没事就在那里蛊惑人心,安稳稳定知不知道?闹什么闹啊?

朝廷来了消息之后,官员们欢欣雀跃地快马加鞭就抓捕了这些洋人,就要锦衣卫送进京城。

这些洋人到了京城之后,自然是要安抚一番。朱由校还接见、宴请了他们。

充分的表达诚意之后,朱由校就把这些洋人交给了魏朝,让这些洋人去了新城。

在那里,朱由校为洋人们划定了一个区域,让他们居住在那里一边帮忙修建图书馆,一边让帮忙大明展开研究,还需要翻译书籍。

整个新城因为这些洋人的到来热闹了不少。毕竟京城的很多读书人都知道他们。像徐光启等人还非常的高兴,偶尔也会去和他们交流。

整个新城,居然搞出了一副文化繁荣的假象。

反正朱由校让魏朝派人盯着,严禁这些洋人传教。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新的教义还没有制定完毕,你们的教义不符合大明的律法,也不符合大明的公序良俗,目前不允许你们传教。等什么时候你们的新教义编撰完成,什么时候再传教。

这个事情得到了大明官方的支持,不少的读书人都认同了这个事情,甚至连徐光启他们都说不出什么来。

至于那些传教士,不吵起来就不错了。

本身他们就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如果都传原本的教义,那还没什么。

如今大明规定教义本土化的规定一出来,这些洋人里就有人觉得不应该改原本的教义,有人觉得就要更改,有人觉得更改的人就是背叛了上帝。

这些洋人自己就吵起来了,加上有人在中间挑拨离间,效果就更好了。

不要觉得他们都是一个教派的就团结,大部分时候同行之间才往往是最赤裸的仇恨。

洋人们内讧的情况出现之后,朱由校很开心。他让人看着他们,只要不械斗,其他随他们去。

所有的情况都在变好,朱由校自然就松了一口气。

朱由校从皇宫里出来了,实在是不出来不行。

因为出事了,黄河决口了!

听到黄河决口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由校可以说是一个头两个大。

从今年年初开始,大明朝就没消停过,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破事一大堆。

在朱由校离开京城没多久,扬州发生地震,南直应天府苏、松、凤、泗、淮、扬、滁州等处同日地震,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

然后没过几天,京师滦州(今河北滦县)地震。

先是十三日,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

后来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

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

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

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

京城内宫殿动摇有声,铜缸之水腾波震荡。

昌黎、新安、真定府、蓟州、遵化、玉田、河间府、保定府、天津三卫,以东山东临邑、德平、海丰、武定州(今惠民)等二十余州县受灾。

朱由校在张家口忙着搞事情的时候,朝廷在忙着赈灾。等到灾情稍缓之后,辽东那边就开战了。

这朱由校刚回京城喘了一口气,黄河又在徐州决口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弄得朱由校可以说是焦头烂额;朝堂上下的大臣,脸色也变得非常的难看。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脸上的表情很难看。

目光缓缓扫过下面站着的所有大臣,朱由校说道:“具体的情况有结果了吗?”

“回陛下,臣觉得还是派钦差去一趟吧。”这个时候,徐光启站了出来直接说道:“黄河决口,查一查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有人趁机兼并土地、盘剥百姓,钦差也好给百姓做个主。何况赈灾的事情容易发生弊案,派人去看看也好。”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觉得徐光启说的有道理。

像黄河决口这种事情,不像地震似的。

地震这种灾情,你没办法预测,也知道这是天灾。

可是像河堤决口这种事情,这里面就不一定没有事。朝廷每年都会拨付一笔钱来修河堤,如果不是特别大的天灾,它不会决口。

河堤决口,要么就是天灾过于严重,要么就是人祸。而且这种事情很通常的情况下,里面都有贪腐。

派钦差去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去查一查。毕竟朝廷赈灾也需要钱粮,当地有一些富商大贾,还有当地的官员很可能会相互勾连,在受灾之后搞事情。

朝廷派了钦差去,查一查当地官员商贾是不是有贪污,如果有的话,可以抄他们家来赈灾。

也不知道是不是尝到了甜头,现在朝廷上下对于查贪污抄家这种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尤其是朱由校的几个忠心的臣子,显然是捞好处捞习惯了。像徐光启这种人,更是觉得有大事抄抄家就挺好的。

就拿今年这几次的灾祸来说,如果不是朱由校抄家弄了那么多钱,朝廷都快扛不过去了。

而且自从陛下登基之后,就一直让人在各地建粮仓买粮食,这件事情就从来没停过。如果不是如此的话,朝廷哪来的资本去辽东打仗?光是赈灾就已经让朝堂上受不了了。

可是这么花也不行,这次陛下虽然在张家口弄到了一些钱,但是钱这种东西嘛,自然是越多越好。

反正黄河在徐州决口了,那就看看吧。

看着下面那些大臣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还有人附和,朱由校的神情有些苦。

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自己手下的这些大臣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他做事的风格,而且通过他来彼此相互勾连,相互排除异己、更换人选。

现在朝党上这些人已经都是他们的心腹了。

有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在朝堂之上、在官场之上,不光是这么样。只有支持自己这个皇帝的人才会被提拔。

朱由校只是提拔了徐光启等人,而他们悄无声息的发展出了一个党派。朱由校发现一件事情,最近自己做事情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党派。

自己居然都没有发现,难道是太迟钝了?还是他们做的悄无声息?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原因?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严嵩当政一样,朝堂之上只要是嘉靖皇帝说的话、要办的事,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不会有人反对。

至于说那些出来跳的人,有人会把他们弄下去。

嘉靖皇帝被弹劾是因为他干的事情太过了。

朱由校就不一样了,辽东刚刚打了胜仗,每天都勤俭节约,还总派人替他这个皇帝吹牛逼,这名声就好了。

可是朱由校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怎么感觉自己有些不适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2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