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明朝做昏君

作者:纣胄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二二章 你没有反对的资格

书名:回到明朝做昏君 作者:纣胄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对于韩爌这位内阁首辅大学士,所有人的评价都不怎么样。

有的人甚至觉得韩爌是东林党的背叛者,是一个为了获得权力就毫无原则毫无底线的奸臣。若是把这个问题交到韩爌的手里面,基本上就等于没戏了。

在所有人复杂的目光之中,韩爌稳稳的向前走了一步,沉声说道:“启禀陛下,臣亦同意将孟子换为荀子。”

说完这句话之后,韩爌没有多余的动作,直接转身站到了另外一侧。

听完韩爌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行,朕知道了,看来爱卿们的想法都是如此。很好,那就这么办吧。”

他又转头看向黄克缵,微微笑着说道:“黄爱卿,这件事情交给你来办吧。你会同礼部一起,把这件事情办好,不要有什么纰漏。”

“是,陛下。臣一定不让陛下失望。”黄克缵连忙走出一步,恭敬的说道。

听到这句保证之后,朱由校收起笑容,直接站起身子说道:“那今天就到这里吧。”

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不再理会众人,转身向着后面走了出去。

今日大朝会上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所有人都没想到居然是一面倒的赞同。

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吧?

难道朝堂之上全部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一个敢站出来说话的人都没有?

一时之间,舆论甚嚣尘上。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高层没人。

自打朱由校穿越到大明朝以来,他就一直在清理朝堂上的东林党,而且每一次东林党人都是一批一批的被拿掉。

像工部户部,还有礼部和兵部,全部都被朱由校给清洗了一遍。

内阁四位大学士,也都是清洗之后留下来的人。

一向擅长喷人怼人的都察院,早已经被清洗的不像样子,现在为首的是朱由校的心腹大臣余懋衡,在都察院里跳得最欢的大喷子是崔呈秀。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层怎么可能会有反对的声音?

至于下层的人想反对,有什么办法?

你连站在朝堂上的机会都没有,你怎么反对?

你想到早朝上去说话?

可惜啊,你没这个资格。

这一次大朝会只宣召了正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反正低于这个级别的官员都没有资格参加。所以出现一面倒赞同的这种情况,一点都不奇怪。

说白了,虽然这个决定不符合民间的希冀,但是却被朝堂上认可。

就是因为朝堂和民间想的不一样,朝堂上的每一位大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利益,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之后,决定这个政策应该支持,因为大家都能从这个政策之中分到好处。

虽然这些大佬心里面并不是很赞同,但姑且还是可以同意的,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局面。

民间的反对声音依然非常的剧烈,但是没有用,无法传达到高层,所以无论怎么跳都不会有结果。

何况这种改革又不像是什么制度的推行,需要下一层的配合。

科举这种改革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完全不要下一层的配合。

嗯,要么你就不考,这就算是你最能够拒绝的地方。

你不参加科举就算了。可你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不参加科举,总会有人愿意去参加的。

一旦有人去了,那么这种对抗措施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至于说下层官员,朝廷这会让你考荀子,你不听直接考孟子,那是什么呀?

违抗朝廷命令,违逆皇帝的圣旨。知道那是什么罪名吗?

其他的罪名可以找理由推脱或者搪塞,但是这个罪名没法躲。这就是一条从上自下压下来的政策。

一时之间,京师风起云涌,无数人在奔走呼号,无数人在疯狂咒骂,甚至发生了好几次拦轿子的事情。

当然,他们拦的就是朝廷重臣的轿子,愤怒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大声的咒骂这些重臣不配为官,不配作为读书人;同时也呼嚎着让这些重臣站出来说话。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都热闹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却笑了。

说白了,从这一次的事情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很多时候,朝廷的利益与地方的利益是不符合的。

朱由校想要的是为国家选一些真正有用的人才,能够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可是地方却不这么想,他们首要的想法是我要做官,至于怎么考上的无所谓。哪怕是比拼力气,只要是我擅长的就没关系。

这条政策被如此多的人反对,是因为大多数的读书人读的都是《孟子》,猛然换成《荀子》,他们就不适应了。

但更多的则是对未知的恐惧,不想做出改变的恐惧。

抬头看了一眼陈洪,朱由校面无表情的问道:“没有人准备跪到皇宫前面来吧?”

如果有人跑到皇宫前面骂自己一顿,或者搞一个什么到午门门前去跪谏,这才是真正的麻烦事呢。

至于其他的根本就没那么重要,他们喜欢拦官员的轿子就去拦呗。

“启禀皇爷,不会出这样的事情。”陈洪连忙躬身保证道。

事实上,的确不会出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一次锦衣卫和东厂全部都在盯着。

只要有人想要这么干,锦衣卫和东厂准备就直接将其掐死于萌芽里。

谁敢这么做,直接搞死。

朱由校点了点头,他知道陈洪话里面的意思,没有继续问下去。

只要不出这种事情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出的原因就没那么重要了。

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子,朱由校想起什么似的说道:“今天是内务府那边考举的日子吧?”

“回皇爷,的确是。”陈洪连忙低头说道。

“那就准备一下,咱们去看看。”朱由校笑着说道。

事实上,朱由校在皇宫里面待得真的有一些烦闷了;另外一点,自己对内务府那边的考举真的很在意。

原因很简单,这是以后的一条路啊。因为公布准许胥吏参加,所以引起了不少的风波,但并不是很大,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家事,所以其他人也不太好过多的干涉。

根据方正化前几天的汇报,内务府这边的确是收到了不少胥吏的报名。

对这些胥吏来说,考一下试试又没有什么坏处。

再说了,谁愿意当一辈子的胥吏?

只要能够考到内务府去,那可就是官员了。虽然是皇帝家的私人官员,甚至有可能会被骂成皇家的奴仆,那又有什么关系?

那也是官。锦衣卫还被称为皇帝鹰犬,可是谁敢小瞧人家?

所谓的地位高低其实都是对比出来的,有人自抬身价,整出一副我就是比你高贵的模样,无数次的塑造,无数次的抬高自己,然后下面的人还真就信了。

这就是士人们不断干的事情,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

其实这与后世的一些人种论、种族论是一样的。人家掌握话语权、掌握着世界经济大权,人家就告诉你,我更高贵。

最让人无语的是,有些人居然还真信,相信的还是底层人。

虽然内务府的官员会被人鄙视,那胥吏就不被人看不起了吗?

不管怎么说,从胥吏变成内务府的官员,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胥吏的报名热情可想而知。要知道这一次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握住。

朱由校想去看一看考举,看看有什么结果,会不会蹦出一两个人才。

“是,皇爷,奴婢这就去准备。”陈洪连忙答应了一声。

朱由校这边在准备出宫的同时,宋家兄弟与张余也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口。

虽然张余说要自己来,但宋家兄弟还是陪着他一起来了。

用宋应升的话来说,咱们三个到了这个地步就共同进退吧。成,则一起在朝堂;败,那就一起回家种田。

对于宋家兄弟的情谊,张余没有多说什么,三个人一起来了。

宋应升他们来的就是冯从吾的家。

对于宋应升三人来说,这不是他们应该来的地方。可他们都知道,不来不行。

在接到宋应升三人的拜帖之后,冯从吾那边也给了回信,愿意见他们三个。这才有了今日的会面。

不然你直接就直不楞腾的上门去,根本没有人会见你,门房直接把你给打出去。

因为这是没有礼仪的事情,你是在看不起人家。除非是大人物光临小人物的家,可以直接去,这叫礼贤下士。

门房这边知道宋应升三人会来,直接就把他们都接进去了。

宋应升三人带到后面的二堂会客厅,有人上了茶之后就退了下去。

宋应升三个互相看了一眼。

张余悠悠的说道:“京城居之大不易啊!”

宋应升瞪了一眼张余,因为张余说的那句话明显是在反讽。

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冯从吾的这个宅子可不小,是一套三进的院子。最关键的是这套宅子的位置,绝对的黄金地段。

是这样的地段弄这么一套大宅子,咱就先不要说他多少钱了,这就是一般人买不了的地方。你想住到这里边来,你周围的邻居还不一定同意呢。

冯从吾能够住到这里边来,这地位自然就不低。不然以他一个五品官,在京城这样的地方,想住在这里边根本就不可能,有钱都没资格住这里。

所以张余的这句话明显就是在反讽冯从吾表面上推崇简朴,暗地里面却是各种享受。

事实上,这在大明官场上都已经成为非常非常熟悉的套路了,大家基本上都这么干。

就像当年万历皇帝恨张居正就这个原因。张居正教导万历皇帝,你要节俭,国家艰难,所以你要简朴;宫里面不能点太多的灯,宫殿也不要修,吃穿都要节俭。

如果张居正能够以身作则,那么他的确是一个好老师。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他的生活十分的奢靡,大肆收受贿赂,出门坐四十八人抬的轿子。那轿子就像个移动的小房子,里面什么都有。

每一次张居正出门都是前呼后拥,起居八座,你让万历皇帝怎么看?

你剥夺了我的权力,你还不让我花钱。你倒好,你行使我的权力,还花着我的钱?

要不是我打不过你,我早就弄死你了!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演越烈,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基本上这些官员都是表面上生活简朴,私底下生活奢靡。

尤其是从江南来的一些东林党官员,在京师的时候,口中喊着皇上你要节俭,但是自己过的生活却一点都不节俭。

他们每年都会有人送礼,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碳敬;没事还有人跑过来找一幅字,上赶着送润笔费。即便是什么都不做,每年都有一大笔收入。

更有甚者,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清廉,但是在他们的老家,家里面仗着他们的威势,那可真的是各种发财,做生意、开店铺、放高利贷、兼并土地,什么都干。

因为有他们这些大官员保驾护航,地方管也不敢管。

他们表面上清廉不贪,但实际上家里面每年都会送来大量的银子,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徐阶。

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代名臣,他居然比大奸臣严嵩还有钱?

现在张余这么说,明显就是反过来讽刺冯从吾。

原因也很简单,小年轻人还没有踏入官场,没有被这样的风气所左右和洗礼,心中还抱有爱国的之心,所以看不惯;加上性格之中带着一丝促狭,张余才这么说的。

宋应升瞪了他一眼说道:“背后论人是非,非君子所为。如果你想知道,等一下冯大人来了之后,你可以直接问他。”

张余看了一眼宋应升,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自己是怎么和他们成为朋友的?

要知道这可是第一次和冯从吾见面,什么都没谈,先去问冯从吾你房子怎么来的?

你信不信冯从吾直接让人把你给打出去?

“让你们久等了。”这个时候,冯从吾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容,语气温和的说道。

同时他还对宋应升三人拱了拱手,一点架子都没有。

宋应升三人连忙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躬到地。

要知道冯从吾可是老前辈,他们该有的尊重是一定要给的。所以宋应升三人的礼仪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缺点。

“免礼,免礼。坐,坐。”冯从吾笑着说着,伸出手对宋应升三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等坐下之后,双方谁都没有先说话,而是在互相打量着。

尤其是冯从吾在仔细的看着眼前的这三个人,事实上他已经派人打听过他们仨了。

这三人现在在圈子里面的名气可不小,尤其是宋应星辩驳魏大中的事情。

现在这三人找上门来,冯从吾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高兴的,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地位嘛。

不过对于三人找自己有什么事情,冯从吾心里边还没什么底。

宋应升三人也在看着冯从吾。

冯从吾五十多岁的年纪,脸上没有什么奸邪之相,整个人看上去透着一股儒雅。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老帅哥,看起来没有什么毛病,为人处事也颇为和善。

“刚刚在写题本,不好打断。让三位久等了。”冯从吾对自己的迟到做出了解释,随即说道:“希望你们不要见怪。”

“不敢。”宋应升三人连忙应道。

这个时候,张余说道:“敢问冯先生,可是关于朝中以荀子代孟子之事?”

谁都没想到张余会这么直接的问出这个问题,一时间气氛有些尴尬。

冯从吾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起来,因为这个问题不是特别好回答,同时也不是张余他们应该问的问题。

看了一眼张余,冯从吾还是点了点头说道:“是。正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我要劝谏陛下也没有什么可瞒着的,我写的正是关于这件事情。朝堂之上没有人反对,会让陛下以为所有人都赞成。他们无所作为,我却不能够视若无睹。”

张余点了点头说道:“可我却觉得这么做不妥。”

冯从吾看了一眼张余,沉着脸说道:“臣子有错,需要参奏;陛下有错,需要直谏。有何不妥之处?”

说这句话的时候,冯从吾脸上的表情已经有一些不太高兴了。显然他对于这三人已经开始怀疑,直接就问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张余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肯定就要抬手送客了。

“因为我认为除了激怒陛下以外,如此做法毫无用处。”张余笑着说道:“我再问一句不太妥当的话,先生的题本之中,可是言辞十分的激烈?”

“不激烈无以振聋发聩。”冯从吾说道。

不过张余能够猜到这一点,这倒是让冯从吾对他有些刮目相看了。

冯从吾继而问道:“可有不妥当的地方吗?即便激怒了陛下,我们身为臣子的该劝诫还是要劝诫,岂能因为怕激怒陛下而退缩?”

“为臣者自当劝诫陛下。可是先生你也要明白,这针对于事无补。”张余继续说道:“我们要做的是激怒陛下?还是希望陛下能够收回成命?或者是希望陛下能够拨乱反正?”

“只有弄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才能够继续做事情。如果想要激怒陛下,想要以直邀名,如此做法自然没有问题。甚至言辞越激烈把陛下激怒,越能够达到目的;最好能够被陛下打一顿廷杖,或者是直接被下入锦衣卫的诏狱,如此方能够全自己的名声。”

听到张余的这句话,冯从吾沉着脸没有说话。

不过从表情上来看,冯从吾是真的生气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9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