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明朝做昏君

作者:纣胄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六五章 改革的纲领

书名:回到明朝做昏君 作者:纣胄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至于宫外的一些风波,朝堂上想搭理就搭理;不想搭理,就完全没有理会的必要。

可就是因为这个崔呈秀在朝堂上搅风搅雨,把事情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很多人也知道,这其实就是陛下的意思。

这一次站在崔呈秀的对立面,反对的不光是他,而是陛下。如何拿掉崔呈秀不是目的,如何让陛下收回主意才是目的。

所以不少人都在等,不少人都在做准备。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该严惩。凡私自讲学者,一律不允许;凡是私自创办书院者,一律索拿问罪;天下现行的书院,一律全部捣毁。”崔呈秀掷地有声的说道。

“讲学书院,霍乱之源。前宋因何而亡?就是因为讲学!”

“很多人居心不轨,通过讲学传扬异端学说;更有很多人通过创办书院,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不但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同时在朝堂上搞风搞雨。”

“这些人表面仁义道德,背后却是男盗女娼,同时在朝堂上专政善权,所做之事,于国无益,于民无益,只是对他自己有益!”崔呈秀越说越大声,越说越激动。

“为了杜绝这种事情,臣以为当从根源上掐断。是以,臣以为当严禁讲学、严禁创办书院,如此方能够成平天下、荡平宇内!让天下百姓各安其职,人心稳定!”

朱由校看着崔呈秀,这个家伙说着说着就把矛头指向了东林党。

表面上看是为了国家为了大义,实际上崔呈秀就是在排除异己,恨不得将所有人都踩上几脚。

崔呈秀说完之后,旁边就有人站了出来,正是高攀龙。

“陛下,臣以为此言不妥。自古以来,讲学之风盛行,孔夫子就曾经讲学,门下弟子无数。如今天下学风兴盛,不也是在为大明培养无数的读书人?大明官员从何处来?还不是从读书人之中来?”

“如此做法,岂不是在扼杀天下读书人?这样会使朝廷失去读书人之心,如此行为大大不妥,同时也殊为不智!臣以为万万不妥!”

“至于有人讲学宣扬异端学说,发现一例,惩处一例也就是了,岂能够因噎废食?”

“前些日子陈可道在京城之中到处讲学,传扬他的异端学说,引起士林愤怒,京城士子云集,险些出了事情,臣以为这就是典型的例子。严惩陈可道,为天下树立一个榜样,自然没有人敢再做这样的事情。”

“至于说有人横行乡里结党营私,因此才更需要教化,读书才能够明理,明理方能够省事。不但不应该阻止讲学和书院,反而应该更加支持。”

“所以臣以为,严惩陈可道,为天下树立榜样,为后来者诫,同时鼓励天下读书人讲学创办书院,此方为上策。”高攀龙把背挺的笔直,仿佛这样自己就能更占理一些。

朱由校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高攀龙。

高攀龙这一堆话里面也是一大堆的私货,听起来也是十分的有道理,各种高大上。

但是朱由校仔细一琢磨,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高攀龙说的这些话里面甚至还有威胁。

失去天下读书人之心,代表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以这种大势头压人,东林党一直都是这么干的。

接下来,朝堂上以崔呈秀和高攀龙各自为首的正反方就对各自的论点展开了论述,驳斥对方互不相让,可以说吵得不可开交。

朱由校也不说话,任凭两方吵来吵去。

等到双方越吵越激烈,甚至就差撸袖子挥拳头了,朱由校才挥了挥手,淡淡的说道:“行了,这里是朝堂,不是菜市场,你们都是朝廷的重臣,不是市井莽夫。”

“臣等有罪。”众人见自家陛下发话了,连忙躬身行礼,恭敬的说道。

这其实已经是套路了,他们越吵越激烈,其实就是摆明自己的态度很坚定,等着陛下给拿主意。

倒不是真的想说服对方,因为他们也知道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双方的利益不一样,出发点也不一样,不可能真正的让对方听话。

所以这样的争吵,只是让自己家的陛下下定决心处理掉对方,而不是真的想说服对方。

现在皇帝下场了,那就代表这事情有了余地,所有人都在听着。

朱由校缓缓的开口说道:“真理越辩越明。只是你们要注意一下,这里毕竟是朝堂。行了,都免礼吧。”

朱由校说完这句话之后,众人才抬起头,站起了身子。

不过他们领悟到了朱由校嘴里面的一句话,就是那一句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肯定不是陛下随便说说的。

这是什么意思?

陛下想让大家争论什么?

一边的几位内阁大学士有一些着急了。

在他们看来事情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必然要有一个决断,如果再闹下去,就会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无论选择哪一方,必须要做出选择,这样比吵闹下去更有利。即便选择一方会得罪一方,也会比让两方在这里吵吵闹闹的好,这是整个内阁的想法。

朱由校缓缓的开口说道:“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自己说的就是道理。或者认为圣人之道就是道理,放之四海皆准,万事不易,都想拿自己的道理去取代别人的道理,都想用自己的道理去证明别人的道理是错的,自己的道理是对的。”

“可是道理永远是道理,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我的道理是我的道理,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检验一下,证明一下道理的对或者道理的错。朕以为实践是检验道理的唯一标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道理是对或者是错的,即便是有,那也是用实践来证明。”朱由校缓缓的说道。

朱由校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发动这一场运动之前,他就已经准备提出这个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要确定了这一条,那么可操作的事情就多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咱们实践一下试试。

你也别说圣人之道就是万事不易的,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咱们试一试,这一条就是理论标准,有了这一条理论标准之后,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被推翻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挑战。

听到朱由校的话之后,大家在思索,有的人瞬间就畏惧了。

他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如果谁要是想摆道理,那么你就用实践来证明你的道理是对的。

可是有的人只会打嘴炮,你让他说行,你让他做,他根本没那个能耐。

但是有的人就高兴了,比如徐光启,他简直就是像听到了世间至理一样。

朱由校的这句话对徐光启的启发非常大,他之前其实很迷惑,跑去信耶稣会也是如此。

徐光启知道大明陷入了危机,他也知道这个国家出了问题,但是他不知道应该求助于哪里。

佛道接不通,儒家腐朽不堪。王朝迭代,按照历史来说,大明朝已经走到了王朝末世。

这天下朝代,没有永恒不衰的。

大明朝传承到现在,已经传承了200多年,也经历了十几代皇帝。到了这个时候,王朝末世的危机已经显露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救亡图存,就需要寻找一条全新的道路。

在现有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徐光启选择了耶稣会。在与耶稣会接触的过程中,徐光启发现了他们的优点,所以想要推行下去。

但是徐光启也知道前路艰险,没有人会愿意和他同行,即便有也是少数,朝中的反对力量实在是太强大。

只是徐光启此时此刻充满了信心,从来没有如此有信心过。

之前陛下虽然找了陈可道讲学,可是徐光启心中却依旧很担心。

因为你不知道陛下什么时候就把你给卖了,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操作。

但是此时此刻他却不这么想了。陛下提出了实践是检验道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什么?

这是一个纲领。

任何历史上的改革,都是有纲领的,任何一个学派的宣传都是有纲领的。

陛下的这个纲领拿出来之后,自己就有了依据去做这些事情。没有人能够反对,你不服气吗?这可是陛下说的。

在场的人脸色各异,可是也没有人敢站出来直接反对朱由校的话。

“既然如此,不妨就做做看。在顺天府做做看,在顺天府禁止讲学,在顺天府禁止创办书院,试行一下看看效果。如果效果好的话,那么就推行下去。”

朱由校话一出来,顿时群臣哗然,崔呈秀等人却是大喜。

朱由校的话音刚落,一边的礼部尚书孙慎行直接站了出来。

孙慎行面无表情的挺直着后背,径直走到了大殿的中央,伸手将自己的官帽子摘了下来,撩起衣服跪倒在了地上,将官帽放在了自己的面前的地上。

“陛下,此举是在扼杀天下读书人之心,是在毁大明的基业,臣不敢奉诏。”

“臣身为礼部尚书,掌天下文教之事,要为天下读书人张目,要为天下读书人说话。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否则就请陛下罢了臣的官。臣绝对不会做这样事情!”

所有人都愣住了,谁也没想到礼部尚书孙慎行会站出来,更没想到他会站出来说这样的话。

这已经不是犯颜直谏了,这是在抗旨!

这是封驳圣旨!

这可不是一个礼部尚书该做的事情!

大殿里面在这个瞬间落针可闻,众人都在与他人用眼神进行交流,谁也不敢窃窃私语。

气氛一瞬间降到了冰点。

此时,朱由校咬着后槽牙,紧紧地盯着孙慎行,目露凶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8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