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俯仰人间二十春

作者:步月归 | 分类:其他 | 字数:0

48、金错刀(二)

书名:俯仰人间二十春 作者:步月归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7:22

沿着跸道一路往南走,便是大齐的内承运库。

所谓承运,掌贮黄白生绢等物,人来人往, 乱中有序。

再往南,就是十二监的旧衙门了,兴平年间把各局的衙门纷纷外迁,这里便日益荒废了下来。

四名锦衣卫守在内办事厂外,也就是旧时的惜薪司的门口。

禄成交了腰牌,几名锦衣卫的目光便落在了郁仪身上:“之前不是个小太监吗,怎么换人了?”

禄成道:“内膳房先前派是小合子,他侍宴去了,到现在都没回来。所以内膳房换人来提膳。”

这几名锦衣卫没见过郁仪,她垂着头不说话,也的确有几分低眉顺目的样子。

其中一个人掀开她手中的提篮扫了一眼:“菜色倒是换了。”

他拿来银叉试了毒,指着禄成道:“你来提进去,这个宫女得留在外头。”

禄成忙说:“这又是怎么回事,以往都是两个人一起的………………”

“你哪这么多话。”锦衣卫冷冷道,“这是指挥使大人的规矩,生面孔一个也不能放进去。”

禄成忧心忡忡地看了一眼郁仪,郁仪默默将手里的提篮交给他:“我在门口等就是了。”

“行吧。”禄成拿着食篮,“至多一刻钟,我便出来找你。”

有锦衣卫掏了钥匙来给禄成开门,院子里照旧是冷冷清清没个人气儿的样子。

榆树的叶子已经黄了,树下铺了薄薄一层落叶,敛尽的寒枝上似乎能听到风声被剪碎的声音。

他穿过十来步就能走完的院子,进了房内。

张濯没有躺下,而是站在窗前写字。

练的是蔡邕的《飞白书》。

“大人的病还没好,站在窗边吹风容易受病。”禄成一面说着,一面将食篮放在凭几上,顺手将张濯的风氅抖开,为他披在肩上。

张濯眉间沉郁,笔下未停:“什么事?”

他犹在病中,两颊带着一丝反常的红,目光清冷如旧。

“奴才已经将大人的意思传达给了傅阁老和苏舍人。宁波的卫所军连送了几封奏报到兵部勘合,约么不日就要见成果了。”

张濯写完最后一笔字:“拭目以待。”

禄成见他停笔,忙道:“张大人吃些东西吧。

张濯摆手道:“食不下咽,不如不吃。”

“那便先喝药。”禄成端出煎药的砂锅,张濯的目光落在提篮里。

只见当中放着一碟红亮的腌萝卜,另一头摆着一碗莲藕粥。

他凝睇着那一碗粥,禄成便端到张濯面前,将汤匙交到张濯手上:“大人尝尝,合不合胃口。”

张濯右手握着汤匙却迟迟未动,片刻后他才轻声说:“我有一位故人,尤擅煮莲藕粥。”

“只是如今人海相隔,我已有十数年未曾尝过味道。我怕今日吃了膳房送来的莲藕粥,便忘了她的手艺。”

“哦?”禄成好奇起来,“莫不是这粥的做法,还有什么诀窍?”

在粮食与稻谷氤氲开的淡淡清芬里,张濯眼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追忆:“她煮粥常喜欢放几粒红豆,说这样煮出来的粥色泽莹亮,更添风味。”

没料到这其中还有这样多的讲究,禄成听罢连连点头:“的确不同凡响。”

他站起身:“药有些冷了,我端去灶上再热一热。”

禄成走出门,张耀还独自坐在桌几前轻轻搅动着粥碗。

视线落在碗中,他的目光猛地一顿。

米粒洁白如玉,宛如绸缎般稠密绵滑的粥碗中,赫然是几粒朱砂般的红豆米。

张濯迟疑良久,终于轻轻舀起一匙送至唇边。

他想到前一世,某个快马惊鸿的春日清晨,他们与北元洽谈之前驻跸在草原上。苏郁仪站在塞外沾着露水的茫茫草场之上,躬着身将麦秸秆、玉米秸填入灶膛。柴火焚烧的味道让人想到炊烟袅袅的村落,橙红火苗舔舐着灶上的炊具。空气里弥

漫着麦子与莲藕的甜香。

她转过头背对着朝阳安静地看着他,让人在恍惚间以为,如此便将会是一生。

张濯将这一匙粥喝下,眼眶蓦地红了。

他无声无息地红着眼笑。

曾几何时,张濯便是做梦都想不到,还能有再尝到这碗粥的一天。

他庆幸苍天未曾剥夺自己关于苏郁仪的记忆,纵然十几年过去,他依然记得这碗粥的味道。

也记得那一日,苏郁仪将两片叶子合在一起,为他吹一首塞外的曲子。

她眉目楚楚,让这天地山河都成为她的陪衬。

而另一边,苏郁仪静静地站在跸道上等着禄成出来。

锦衣卫到了时辰理应轮值,另有四名锦衣卫走来和眼前这四人换班。

这四人中,陆零恰在其中。

他扫过苏郁仪,问道:“这是何人?”

锦衣卫答:“回陆百户,她和禄成一起来的,下官见她眼生,便没让她进去。”

陆雩嗯了声:“你们去吃饭吧,这里有我的人看着就行了。”

“是。”

待他们走远了,陆走到郁仪面前:“想进去吗?”

郁仪学着宫女的样子对他福了福:“回陆百户,奴婢想进去。”

陆零嗯了声:“给她开门,放她进去吧。”

郁仪下意识抬眼看向陆零,神情未变,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拿钥匙的锦衣卫将门打开:“去吧。”

直至木门在她身后合上,郁仪才渐渐回过神来。

这间院子阴冷清凉,入秋后地上的叶子也无人拾捡,砖缝间遍生苔痕荒草,单单站在这里,便让人觉得内心荒芜凄凉。想到张濯在这里已经生活数日,她也感同身受般生出一股幽闭的压抑来。

禄成在院子里生炉子,见了郁仪大为惊讶:“你怎么进来了。”

而后又指了指房门:“张大人食不下咽,你去劝一劝。”

郁仪嗯了声,走到门口掀开帘子,跨进了房中。

房间里也是阴冷的,还没到供炭火的时节,太后那边还没用炭,宫闱上下就更是用不得了。

一缕光从皮纸糊的窗棂外照进来,张濯独自背对着她坐着。

听了脚步声,他还以为进来的人是禄成。

他缓缓道:“你去见了苏舍人,对不对。”

不待身后人说话,他继续说:“你真是胆子愈发大了,我都说了不要将我的事告诉她,她听了会......”

他抬眸看来,声音戛然而止。

郁仪独自站在他背后,亭亭地如同沾了露水的菡萏。

张濯轻轻垂眸:“少见你穿成这样……………”

郁仪道:“你不让禄成告诉我,是怕我听了会如何?”

她一步步走至近前,又道:“你既知道我会担心,为何还要作践自己的身子?”

二人一坐一立,张濯勾唇:“我如何会知道你担心,我又如何值得你担心?”

这一席话说完,二人都沉默了下来。

张濯笑道:“所以,你当真是担心了吗?”

她明明已经说过了担心,他还想听她亲口再认一次。

“不然我也不会站在这里。”郁仪如是道。

她看着桌上尚未动筷的粥菜:“张大人怎么知道这些是我做的?”

“坐着说。”张濯掩去眼底的笑意,指了指自己身边的绣墩让她坐下,“孟司记提起过苏舍人做的莲藕粥最得滋味,还说每逢内府库送菜来,苏舍人便会腌一坛小菜,有时是雪里蕻,有时是萝卜丁。’

他说起谎来眼睛都不眨一下,郁仪听过有些将信将疑:“是青月同你说的?”

“孟司记同太后娘娘说的。”张濯道,“我恰好在场。”

郁仪看着张濯,只见他唇色泛白,双颊薄红,便知的确是发热的样子。

“我在苏州吃过莲藕粥,那时他们并不加红豆。”张濯问,“你为何要放红豆进去?"

“我母亲说,红豆有情,用红豆米煮粥,有寓意平安的意思。”

这是前一世的苏郁仪没有告诉张濯的东西。

她只告诉他红豆放进粥里更添食欲,殊不知背后竟还有这样的道理。

郁仪死后,张濯曾一次次地陷入回忆里无法自拔,也一次次地想要确认她到底对他有没有情谊。

如果有,为何临死前都不肯再见他。

可当他重活一世,再见到苏郁仪,与她相处得越多,张濯越能确定,前一世苏郁仪心里也是有他的。

她和他一样,不能说、不敢说。

那时的苏郁仪只当他是个纯臣、儒臣。她一心复仇,害怕与他道不同不为谋,也害怕他们二人因立场不同而水火不容,更害怕毁掉他来之不易的一世清名。

她不敢向他求援,更不敢袒露自己的过往。

而对于张濯自己而言,爱上那个受他恩遇提携的学生,是罪不容诛的过错。

他们二人是生生错过的。

张濯抬起眼睫看向郁仪,她也在看着他。

目光碰到一处,郁仪下意识回避了他的视线。

“很好吃。”张濯道,“原本食不下咽,你来了我便觉得好多了。”

竟不知他说的是面前的菜,还是这个人。

“我去见了梅永年,他给你开了新方子,一会儿禄成煎好了你记得喝。”

“是不是又听他说了好些不着边际的话?”张濯用汤匙搅动着面前的粥碗,“他一向如此,喜欢吓唬人,你听了也别当回事。”

他吃得很慢,一碗粥见了底才停下。

“你若喜欢,明天我还叫禄成给你送来,只是明日我就不来了。”郁仪轻道,“太后那边走不开,还有周朔平的事还要收个尾。”

“只这一回就够了。”张濯笑,“若是吃惯了,日后该如何是好?”

“一碗粥而已。”郁仪莞尔。

张濯偏过头,没再说这个话题:“有件事我还要嘱咐你去做。”

“宁波官银的事是赵公绥做的,他不见得会认,你可以让陛下再查查京师中铸币的宝源局和宁波的宝浙局,今年的官银背后印的是‘太平'',再早几年印的就是''兴平'',若能抄到兴平年间的官银,就更能把他贪墨税银的罪名坐实。这个活你去找陆零

做,他最迟三日后就会得到一个去浙江的命令,这个命令虽然只是用来查河道监管的,但去查宝浙局也是顺路的事。”

“陆.......他是张大人的人吗?”

张濯点头:“是。”

陆雩是苏郁仪前一世外放灵州前让他重用的人,张濯知道他心思刚正纯粹,所以在永定公主的事后,渐渐将他拉拢至自己麾下。

张濯很想告诉郁仪,重用陆的人从来不是他,而是郁仪自己。

陆零该感激的也不是自己对他的知遇之恩,而更该感谢前世那个慧眼识珠的苏大人。

一场生离死别,带走的不仅仅是张濯身边那个同路的坚贞挚友。

还有他全部的悲欢。

他孤身溯流而上,只为捡起她留给他的回忆碎片。

他们是知己,是好友,是曾发愿共同匡扶河山的见证者。

也是张濯藏于心底、永志不改的白月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42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