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俯仰人间二十春

作者:步月归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7、小重山(一)

书名:俯仰人间二十春 作者:步月归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7:22

受过周朔平荫蔽的人的确不少。光有记载的人数,只怕总不少于七八百。林林总总都加起来,两千人都不止。

这些人中能入仕翰林院,后到各部去的人,也足足有三十五人之多。

这个数字和两千相比看似是少了很多,只是从全国来看,无疑是很惊人的。

江南富庶之地的州府,一科至多也不过是几十人中进士,若到了边陲小城,只怕好几年都无一人中第。周朔平看似是在积德行善,实则何尝不是一种利益交换。

只是一时间不宜打草惊蛇,所以郁仪只将这三十五人的名单列了出来。

其中官位最高的已至工部八品员外郎一职。

郁仪拿着张濯的手令,到户部衙门里查了一下这群进士名下的私产,发现这群人都有一条共性。

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土地,并不全是抚州的,但却遍布抚州周边各县,和周朔平名下的土地有高度的重合。

数量不一,从一百七十亩到七百亩不等。

依大齐之律,士子但凡中进士,不论授官与否,皆可享受赋税减免,名下若有土地也可以不必纳地税。

忖度再三, 郁仪专程前往工部,去谒见这位工部员外郎。

员外郎名叫王宽,徽州祁门县人。

王宽生得斯文白净,说话轻声细语,见了郁仪还有些腼腆。

“早听说了苏舍人之名,今日终于得偿一见,是思远之幸。”

郁仪还礼:“不敢当。”

此刻正是上下值之际,工部衙门外来来往往的官员不少,王宽道:“还请苏舍人移步到衙门里,容思远为苏舍人倒一杯家乡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香气醇厚,的确不是凡品。

郁仪称赞了两句。

王宽不知她来意,周朔平的事也尚未呈交到太后面前,郁仪也并不打算在此刻就走漏风声。

“我这有一本名册,是工部在各县的巡检。依例三年期满,该调回京师,或是委任他职。只是今年黄册大修,一时间各地都缺人手,赣州与澧州的知府都纷纷上书,恳请将几位巡检再多留一年。张尚书那边已经首肯了,还请你们工部盖印。”

“这都是小事。”王宽点头,“我一会儿就去找刘郎中签批。”

郁仪微微颔首:“多谢员外郎。”

她说话时王宽一直都在看着她的眼睛,只觉得这位年轻的苏舍人讲话掷地有声,是不同于闺阁女儿的清朗隽永,又有着一副不输男儿郎的利落飒沓。再加上她与他都曾是制举出身,王宽的倾慕之心更甚。

“听说苏舍人是松江人?”他笑,“幼时曾和父母去过松江,只记得松江安宁清静,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郁仪抬眸看他,含笑说:“若有告老回乡的一天,我也愿意在松江终老。”

她唇边笑意不减:“思远是祁门人,此地多山且遍植茶树,想来思远兄也会怀念躬耕田园的时日吧。”

王宽道:“虽神往之,却可惜未曾亲历过。我父母是做茶叶生意的,家里的田亩早就变卖,哪里有田可种呢?”

郁仪神色不变:“若有回乡之日,再买来也无妨。”

“也是。”

她略坐了坐,等着刘郎中把盖过印的文书转交给她后,便起身告辞了。

听王宽此言,他分明早已脱了农户身份,举家从商了。

那么他名下那二百七十亩田地又是从何而来?

郁仪没有问他和周朔平的关系,也不想让他提高警觉。

民间常用“诡寄”二字来形容这件事。

想来周朔平也在靠此举,将自己名下的土地挂靠在这些进士身上,以此逃脱赋税。

但是单以这些论罪,也不过是罚没些金银,归根结底,只能算是小范围内的官商勾结,并没有触动到根本。

转一日,太后传她来慈宁宫回禀此事的进展。

郁仪走进西暖阁时,赵公绥竟也在场。

他与太后各坐在长桌两侧,手边也放了一摞奏折,看样子是在帮太后写票拟。

桌上的白瓷瓶里两支金线莲亭亭玉立,另摆了一块太湖石。

风摇翠竹,帘幕半遮,赵公绥写过一张票拟夹进奏折里,而后推到太后面前。

太后批完手中那一本,顺手便接过。

两个人谁都没有说话,却好像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无数次。

是一番安静融洽又祥和的光景。

郁仪给太后行过礼,又对赵公绥问好。

“抚州那边是如何说的?”

“抚州知府的确侵吞千顷农田,只是刑部说这些官吏对于抚州知府篡改黄册之事,并不知情。”郁仪道,“余下的还要再审。”

太后看向赵公绥:“赵首辅以为呢?”

赵公绥似是对抚州知府的事并不关心,只淡淡道:“若不是他,又会是何人能有这样的权力将黄册篡改,甚至不惜将引火之物掺入黄册中,意在不轨。更何况,若不是抚州知府所为,他又何至于畏罪自尽。”

“了结在他身上,也不算是冤枉他。”

对于赵公绥的话,太后未置可否。

而郁仪心中却警惕起来。

赵公绥虽未明说,却意在匆匆结案,纵然证据不足,依然想将罪名尽数落在抚州知府的头上。

刑部拿不到口供,若强行定罪,亦要费上一番流程上的繁琐周折。

即便如此,赵公绥依然希望尽快结案。

关于周朔平的事,郁仪一直犹疑着要不要告诉太后,显然此刻并不是个好时机。

太后听赵公绥说完,又看向郁仪:“和刑部说吧,再审上两轮,若依然审不出什么结果的话,就让刑部拟状子吧。咱们总也不能一直把抚州各县的官吏都扣在京师里。”

走出慈宁宫的门,外面的日头刺得人眼睛发酸,郁仪走下丹墀,却又有些踟蹰。

没有人把矛头指向周朔平,如果不是张濯让秦酌去查周朔平的事,只怕这件事难免最终要落在抚州知府的身上。抚州知府有罪,但罪不至死。

真正有罪的人,是想以别人的命换自己太平的人。

周朔平到底是真善人还是伪君子,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郁仪想写信给秦酌,让他秘密从官府中调出周朔平名下田庄上,有多少是民籍,有多少是佃户,又有多少是从民籍变成佃户的。

以此,可以推断出在这五年里,有多少人扛不住本不属于他们的高额赋税,主动或被迫卖掉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

在郁仪的头脑中,从州府到各县的官员网络从未像今日这般清晰可感。

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书卷上的白纸黑字都如同生长出了翅膀。

要查。

要拨开那一双双阻拦她的手,要用刀锋割破昏与晓。

虽九死而犹未悔。

她踅身重新踏上丹墀,想要在门口等一会,等到赵公绥走了,再将这件事单独说给太后听。

西窗前,树影斑驳。

锦支窗半开着,依稀能闻到暖阁中燃着的香料的味道。

里头只有翻动纸页的声音传来。

郁仪眼观鼻鼻观心地站了良久,里面的人自然也不曾料到窗下还站了别人。

赵首辅的声音很低,听得不甚真切。

唯独一句:“令颐,你近来脸色不大好,国事要紧,身子也要紧。”被郁仪听了个正着。

她的瞳孔微微一缩,袖中的手渐渐握成拳。

太后的闺名叫令颐,她也是近来才知晓的。

而另一边,太后也不曾因为他直呼其名而不满,只是轻慢道:“我倒是觉得尚可,不至于力不从心。”

二人语气虽不狎昵,却已经足以辨出绝非是君臣那样简单的关系。

像是有一层窗户纸被轻轻捅破,郁仪素来在感情上迟钝,也突然领悟了另一重深意。

赵公绥,既是首辅、两朝元老,也是皇帝虔诚的支持者,若不是他,皇帝与太后定然不能像如今这样,顺风顺水的登上高位。

他可曾有失?可曾有得?

郁仪望向孟司记,她正垂着手立在滴水檐下,神态从容平静,对屋内人说出的话充耳不闻,显然是早就对此心照不宣。

除了她,还有刘司赞、邓彤史……………

这些人都跟随太后十余年,在这件事上,何尝不也是装聋作哑了十年。

头脑深处宛若有雷声炸响,郁仪心中的恨意与茫然一起翻涌着,只觉五内郁结。

太后与赵公绥,究竟是逢场作戏,还是情真意切?

周朔平的事若说给太后听又该如何?

是秉公处置,还是包庇姑息?

若周朔平受赵公绥庇佑,会不会这件事就会像抚州知府那样,只了结在周朔平身上,而无法动摇赵公绥分毫?

电光火石间,郁仪已经决定,周朔平的事在一击即中之前,还不能禀告太后。

因为郁仪还不能分清太后对赵公绥的心思到底是深是浅。

那又有谁还有权力过问这件事?

郁仪想到了一个人。

他是大齐的皇帝,祁瞻徇。

太后近来有意放权给他,且他对于权力的追求与渴望与日俱增。

他需要一个立威的机会,也需要一个能堂堂正正站在众人面前的时机。

比起与赵公绥关系混沌不清的太后,在这件事上,祁瞻徇反而可以做到更公正、更无情。

思及此处,郁仪决定不再逗留,和孟司记打了声招呼,匆匆向文华殿的方向赶去。

这个时辰,该是瞻徇才结束听讲的时辰,她要在文华殿同他碰碰运气。

郁仪知道,若此事做成,只怕皇帝与太后之间定然要有或多或少的嫌隙,而她自己,将会是当仁不让的罪魁祸首。

太后会杀她吗?

她不知道。

郁仪想,这不是她要考虑的事。

就像张濯说的那样,她只需要往前走,不要回头看。

赵公绥是在黄昏时才离开慈宁宫的,他走后不久,郑合敬便带着司礼监今日批的折子走了进来。

他踏过朱红的地衣,无声地跪在太后面前,俯身行叩拜大礼。

太后捏了捏眉心,抬手让他起来。

“哀家觉得,你最近总是躲着赵首辅。”

郑合敬轻轻抿唇:“奴婢没有。”

对着赵公绥,太后的神经始终都处在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到了少言寡语的郑合敬面前,竟觉得放松了不少。

“这是你们高世逢高掌印写的票拟吗?”郑合敬点点头,又小声说,“也有奴婢写的。”

太后笑道:“把你写的抽出来,哀家要瞧瞧。”

郑合敬又跪下来,将手中的奏折盒子,一盒一盒地摆开,从中抽出一盒,膝行上前,双手递呈给太后。

“字写得倒是比以前好了。”太后找了张宣纸,提笔道,“只是这个策字,你看,还少了些筋骨。”

太后将自己写过字的纸递给郑合敬:“拿去再练练。哀家觉得快要超过瞻徇了。

郑合敬恭恭敬敬地收好墨宝,复又稽首:“奴婢不敢。”

从始至终,他都不敢抬起头正眼看向太后,他只敢将自己的身子匍匐得很低很低,像是要伏在太后的鞋前,替她虔诚地拂去鞋上的尘霜。

于他而言,太后娘娘就是天上的菩萨,瑶池的王母娘娘。

那样的高高在上,那样威严地睥睨众生。

多看一眼都是对她的亵渎。

如今能侍奉在侧,都像是偷得朝夕。

不待太后吩咐,郑合敬已经如数家珍般将高世逢近来的一言一行都口述给了太后。

“高掌印昨夜见了兵部侍郎蔡兼,他们谈到了湖广水师的事,看样子是想再请户部出一笔银子,增设三艘雁鹳舰、走舸和火船。今天白天,高掌印批复了三十本奏折,其中压下了三本,是关于江宁缂纱赋税之事的………………”

他的记忆力很好,一字一句没有分毫错漏。

而对太后来说,比起喜怒阴晴不定的赵公绥,郑合敬倒更像是一只听话顺从的小猫。

仰赖她的鼻息而活,只为她一人俯首低眉。

作为走向权力之巅的女人,太后早已不需要考虑名节与妇德。

男人能做的,她为何不能?

若感情可以被男人利用的话,那么她也能利用感情去把握她想要把握的男人。

不论是在内阁,还是在司礼监。

不论是郑合敬,还是赵公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24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