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小侯爷

作者:长安秋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命明志

书名:大唐小侯爷 作者:长安秋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4

张蕴古是个实干家,也不废话,直接进入主题。

他让小吏把卷宗递给方卓,抱拳道:“平安侯,有劳了。”

方卓往嘴里扔了一片牛肉,接过卷宗,打开看了起来。

死者一朱永成,永州人,科考学子,被人杀害于状元楼三楼的客房内。

客房内有翻动的痕迹,财物被洗劫一空。

死者被歹徒划破脖颈,失血过多而亡。

死者二范良平,朗州人,科考学子,被人杀害于高升客栈二楼的客房内。

客房内有明显打斗痕迹,财物被洗劫一空。

死者被歹徒划破脖颈,失血过多死亡。

张蕴古见方卓放下了卷宗,说:“死者范良平本来是住在状元楼的,状元楼出事之后,他心里害怕,于是,就搬进了高升客栈,没想到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方卓双手捂着脸,问道:“现场还有什么反常的地方吗”

张蕴古道:“现场是万年县令先去的,卷宗也是他写的,我去的时候,现场已经恢复了原状,并没有看到第一现场。”

方卓问:“尸体呢”

“还停在大理寺殓房内,我看过,并无不妥之处。”

方卓道:“你回去一趟,仔细检查尸体,我怀疑这起案子是他们学子内部所为,目的绝非劫财。”

“下官愚钝,还请侯爷明示。”

“长安城里的有钱人多的是,要是歹徒有劫财的想法,自然会打他们的主意,没必要在几个学子身上做文章。

虽然他们家境相对富裕,但是,出来赶考,也不会带多少银两,抢他们捞不到多少好处,担的风险还不小。”

张蕴古点点头,表示认同。

方卓继续道:“凡事从动机入手,很容易推理得到结论。”

“下官不得要领。”

“我们假定这起案子就是其他学子所为,弄乱现场是为了掩人耳目,那么你想想,动机能有哪些呢”

“嫉妒。”

“好,顺着你说的嫉妒,我们接着往下分析,嫉妒什么呢”

“才华家境”

“很好,那么,那种人同时会嫉妒他的才华,又嫉妒他的家境呢”

“状元楼住着的都是达官显贵的公子哥,显然不会嫉妒他的钱财。”

“高升客栈住的大部分都是乡下来的百姓人家的孩子,羡慕人家的家境,同时自己因为不善交际,找不到为他举荐的贵人,自然也会嫉妒。”

方卓双手一拍道:“这下范围就缩小了,查起来就容易多了。”

“临时起意做的案子,又是新手,必然会留下证据,作案后的表现定然和平时不一样,多注意这种人,很快就能破案了。”

张蕴古喜不自胜,起身抱拳道:“多谢侯爷指点,下官茅塞顿开,这就去安排,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方卓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张蕴古的马匹,点了点头,就让他走了。

没过多久,方卓想到了一个可怕的作案动机。

既不是嫉妒,也不是激情杀人,而是为了推动科举改革。

方卓倒吸了一口凉气,马上命狱卒追上去,把张蕴古追了回来。

张蕴古去而复返。

“侯爷,还有什么吩咐吗”

“本侯大概知道真正的动机了。”

“是什么”

“意在推动科举制度改革。”

张蕴古募地起身,显然被方卓这个大胆的猜想吓着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该如何自处呢陛下又该如何做呢

“检查尸体去吧,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既然他们有诉求,就会把诉求留下来让我们看到才是。”

张蕴古觉得有道理,于是,告别方卓匆匆离去了。

半个时辰之后,张蕴古去而复返,手里拿着两块布条,布条上沾满了血迹,隐约可见“我们要科考”五个字。

果然,已死明志。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李二是接还是不接呢

“先去陛下那里走一遭,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种事情想必还会发生,而且会愈演愈烈。”

张蕴古又走了。

对平安侯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李二见事情没有转机,便把万年县令罢了官,案子移交到了大理寺。

张蕴古刚刚履新没多久,自然想好好表现一番,查了两天,毫无进展。

于是李二便推荐他去向平安侯取经。

起初他是拒绝的,即便是来了,心里也很不服气。

一个少年人,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坐上平安侯也是因为他运气好,并非有真才实学。

经过平安侯的一顿分析之后,案件逐渐清晰了起来,而后又提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果真被他说中。

大胆的想象,小心的验证。

这就是平安侯破案的手段。

他算是真的服气了,怪不得平安侯坐牢坐的都这么理直气壮,感情是到牢里避难来了。

与书房内。

李二拿着两块布条,眉头紧锁。

没想到事情会演变到这个地步,学子们想要参加科考改变命运,无可厚非,可是现在改革的时机尚未成熟,贸然改革的话,担心旧贵族的反噬。

“案子到此为止,你先回去吧,容朕考虑考虑。”

“微臣告退。”

张蕴古走出御书房,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总算是交差了,虽然结果不满意,但总算是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

第二天,李二发榜,榜文如下:

所有在京考生均可参加此次科举考试,朝廷采用糊名的方式,录取经意上佳者及第,而后进行殿试,决出头名,次名,以及三等名,分别冠以状元、榜眼、探花,其余皆为甲等、乙等以此类推。

此榜一出,众学子欢欣鼓舞,庆幸自己来到了长安,不仅见识了长安的繁华,还能光耀门楣。

只有一个人倚在高升客栈三楼的栏杆处,只在嘴角浮起一丝浅笑,便下楼走向了大理寺。

这个人便是苏锦同。

张蕴古并未锁他,淡淡的说了句:“你究竟还是来了。”

命人把他押进大牢,等候发落。

科考终于在一片祥和官们锁进国子监阅卷。

又三天,从将近一千份试卷中,筛选出十份试卷进行最后的殿试。

而在殿试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会成为皇帝的宠儿,因为卷子都是糊名的,只有李二有权利打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97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