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小侯爷

作者:长安秋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四十二章 玉山七贤

书名:大唐小侯爷 作者:长安秋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4

蓝田县。

玉山。

清溪村。

日上三竿之后,一生致力于书写历史的柏原先生命人搬来一把椅子,放在门前太阳洒落的地方。

初秋的玉山早晚有些冷,一直到日上三竿的时候,才出来透口气。

与褚遂良修正史不同的是,柏原先生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这和李二的政治目的有很大的冲突,所以,终其一生都不去长安做官。

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很高的,唐时文人的环境相对轻松,所以,柏原先生才得以幸存,真正的历史才得以保存下来。

仆人递上一杯茶,开盖,打去浮沫,一股茶香味飘来,带着舒爽的心情喝了一口,吐了一口长长的浊气。

一封来自长安的书信彻底打破了小院的宁静。

信是他的好友国子监祭酒范崇厚写的,意思是请他出山主持此次科举秋试。

柏原先生看罢,突然暴起把书信撕的粉碎,纸屑撒的到处都是。

转身回到屋里一气呵成的写了一份断交书让送信之人带回长安。

此生不入长安在断交信里写的清楚明白,如若朝廷苦苦相逼,只有以死抵抗。

书生是义气的,最易走极端,他们心中有理想,有抱负,可以为自己的信仰而死。

看着穿着官衣的小吏匆匆下山的背影,柏原先生再一次坐进藤椅里,仰头闭目,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大业三年,柏原先生进士登科,随后入朝为官。

和范崇厚、顾凡之、陈司礼、傅佑坤、虞世南、欧阳询一同进入国子监,负责史书的修编。

后来朝廷内忧外患,大厦将倾,七人来到玉山,继续编修。

被人称为玉山七贤。

后来李唐得了天下,其余六人响应朝廷号召,出山为官,只有他一直留在玉山别院,致力于史书的创作。

七人中,他和范崇厚、虞世南关系最好,后来也一直保持着联系,他在山上的一切用度都来自两位的接济。

三人的性格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地位。

范崇厚为人圆滑,善于交际,这些年左右逢源,屡屡得到提拔,现在做到了国子监祭酒的位置。

虞世南政治素养很高,嗅觉灵敏,一早就看好李二才是人中龙凤,始终围绕在李二的周围献计献策,功臣后,拜为秘书监,并被纳入二十功臣之一。

只有他始终认为大隋才是正统,不肯承认李唐王朝的正统性,尤其是李二的帝位,更是嗤之以鼻。

三种性格造就了三种不同的人生。

柏原先生始终相信自己的选择,也很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隔世生活。

如今一纸推荐信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他要和范崇厚绝交,以此来阐明他的立场,绝不低头弯腰事权贵。

无疑,他是骄傲的,容不得他人来玷污他的骄傲。

范崇厚这些年有些冒进了,李二对他很不满。

老臣们都被他遣回家养老,手下笼络了一大批依附于他的士子,都是他的心腹。

他要干什么

要把国子监变成他的一言堂吗

文化的侵蚀对朝廷来说最为重要,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竞争关系来推动文化不停的进步。

现在成了他一个人说了算,对大唐的进步没有一点好处。

范崇厚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在朝堂上向李二推荐了柏原先生。

李二闻听此人学识渊博,高瞻远瞩。

是一个纯粹的文化人,只是因为偏见不愿意出山为官,便告诉范崇厚,如果柏原先生出山辅佐他,便不计较他以往的过失。

于是才有了那份推荐信。

信发出去之后,他就浑身无力的摊到在椅子里,面前的茶水添了又添,不见他端起来喝上一口。

目前这种情况,只有柏原先生才能救他于水火,凭借他这么多年对柏原先生的支持,相信他会念及此,出山相助。

还没开饭,派去送信的小吏就回来了。

书信的封皮上没有一个字,他便相信这是柏原先生的回信。

打开一看,只有两字绝交

小孩子才使性子,成年人只看利弊。

范崇厚看着两字陷入了迷茫,眉头紧锁,马上派人去临潼顾府去请顾凡之、陈司礼以及傅佑坤。

他们老三位总不至于拒人于千里之外吧。

实在不行,秘书监的虞世南也是曾经的故交,他不会看着自己一步步沦陷的,他倒了,对谁都不好。

尤其是科考在即,目前是关键时候,绝对不能出错。

魏征、杜如晦平日里和他私交甚密,关键时刻也能帮的上忙。

想及此处,范崇厚轻吐一口气,放松了下来,有这么多后路可走,不管哪一条走通,都能绝地反击。

小吏端来了饭食,胃口大开,盘坐在饭桌前吃的香甜。

下值之前,一道道不好的消息飞进了国子监。

顾凡之目前醉心于茶道,对朝堂已经没了雄心,人老昏聩,愧对陛下的栽培,现在只想安度晚年,不问政事。

陈司礼和傅佑坤没有那个好脾气,当面斥责了传话的小吏,书信当面被撕成碎片,扔进了风里,闭门谢客。

范崇厚已经没了下值的心思,看到杜如晦从国子监路过,马上跑上去,弯腰鞠躬,憨态可掬。

杜如晦早就听闻了范崇厚结党营私的事,远远的看见范崇厚走过来,便装作没看见,回身拐进了吏部班房,“巧”遇下值的吏部尚书高士廉,打着哈哈把高士廉拉扯进班房,又喝了一顿茶。

虞世南一直在皇帝身边,难得露头一次,范崇厚根本就见不到本人,书信也递不进去。

只有魏征在他危难之际,接待了他。

范崇厚上来就声泪俱下的诉说他的难处,让魏征无论如何都要帮他一把。

魏征看得清形势,但是,他的性格疾恶如仇,谏议大夫的职责本来就是给皇帝进谏的,要是早朝他不说话,皇帝就会担心。

范崇厚是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在朝堂上渲染一下,科举取士在即,朝堂需要铁板一块才行,要不然会让天下士子取笑的。

翌日早朝,魏征对范崇厚结党营私的事情做了冷处理,只说科举的重要性,意在保范崇厚不在这个节骨眼上被炒鱿鱼,确保朝廷顺利开科。

李二没想到魏征会替范崇厚说话,对魏征李二始终忌惮三分,于是便问众卿家的意思。

见没人说话,便点名武官队伍里站在靠后位置的平安侯方卓的看法。

“平安侯,你可对魏相说的有异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05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