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作者:一只橘猫压海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505章 长缨西去!

书名: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作者:一只橘猫压海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5

元和七年,八月十八,清晨,长安城,敦煌长公主府。

斗地主斗到半夜的才入睡的郭戎,缓缓的从温柔乡中醒来。

睁开眼睛,首先映入眼帘的依旧是熟悉的卧房,随后那柔和的晨曦出现在了郭戎的眼中。

郭戎没有转头,但是听着声音就知道,一左一右,两位佳人呼吸匀畅,睡得正熟。

两位佳人睡意正浓,郭戎也就不着急起床,虽然今天还有安排,时间还早,而且自己也确实需要梳理一下思路。

从渤海回到长安已经整整两年了,而这两年也是郭戎成为唐人之后,最为清闲,最为平静,最为安逸的两年。

这两年里,郭戎没有再带兵出征,

没有参加过制侍重臣每日的例会,

没有再向主动李纯提出过任何倡议和建议,

甚至连禁军的第四次改革和整编都没有具体的参与。

当然,郭戎也没有真的把自己孤立起来,让自己真的和整个大唐,和长安,和朝堂彻底脱节。

至少,每月一次的朝会,郭戎是必须要参加的。

关于朔望日的朝会,起源于太宗,后来几经转变,一度彻底废止,而李纯坐稳皇位之后,将这种仪式性大于实用性的朝会从朔望两次缩减为了一次,日期则定在了每月的望日。

关于朝会,郭戎其实并不想参加,奈何此时的郭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

对于郭戎来说,元和五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元和五年之前,郭戎的声名已经不小,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中,郭戎依旧只是受到太上皇李诵看重,扶持的新星。

而元和五年,从淮西开始,一切便不可收拾,淮西、河南、胶东、河北、辽东、渤海

除了陇南、陇西、关中的战事没有参与之外,所有的战事都是在郭戎的主持或者直接参与之下进行的。

从平定叛乱,转危为安,到开疆拓土,屠敌灭国,无论是实际上的战功,还是在唐人中的声望,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

在很多人的眼中,郭戎的地位已经隐隐的超越了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和李光弼。

而事实上,李纯也确实没有吝啬赏赐。

不要说郭戎自己,就连郭戎和阎卿那三岁不到的孩子,都已经授予了四品官,除此之外,李纯还专门赐予了铁券。

阎卿的长公主肯定不能再随便晋升,实封食邑直接增到了五千户。

五千后看起来不多,但是如果放在有唐一代那就相当的惊悚了。

依据唐制:

男,三百户;

子,五百户

伯,七百户

县侯,千户

县公,千五百户

开国郡公,二千户

郡王、国公,三千户。

食邑五千户的只有一个爵位,那就是王爵

有唐一代,嫁公主的时候陪嫁确实丰厚,但是,那只是其他财富,而绝对不包括封地,更何况还是食邑。

关于郭戎自己,在封赏上其实很常规。

一个渤海郡王,就已经是王族之外武勋的顶格封赏了。

获封渤海郡王之后,进太尉,兼枢密使,领太子少师,同样已经达到了活着的武官的巅峰。

至于再往上不是没有官职,但是剩下的那些已经不是留给活人的了,比如太师。

除此之外,郭戎还获得了一个有唐一代武勋荣耀巅峰的赏赐,“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

那可凌烟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啊

无论从勋爵,官职,战功,哪个角度来看,郭戎都已经成为了武勋第一人。

郭戎或许不在意朝会这些东西,但是武勋们,尤其是从禁军系统走出的武勋们,需要足够的牌面。

当然,郭戎需要做的不只是出席朝会,还需要每一旬,以枢密使的身份,主持一次枢密院的军事会议。

关于枢密使,就不得不提到李纯开创性的创造的机构,枢密院。

击退了“举世攻唐”,平定了河北叛乱,收复了辽东,拿下了新罗、百济、渤海之后,李纯的声望如日中天,在以郭戎为首的新禁军集团和以范希朝为首的边军鼎力支持之下,李纯成功的实现了文武的分离。

而枢密院就是用来实现文武分离的工具。

而为了实现文武分离,被改变的并不是只有武官和禁军。

在文官方面,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不变,但是不变的也就是仅限于此。

曾经权柄最盛的兵部被发改部所取代,从而使得尚书省下从七部重新变成六部,御史台和大理寺却被李纯升格,成为了和三省平级的机构。

御史台和大理寺升级之后,形成了中书掌政令,门下掌审核,御史台掌监察,大理寺掌司法,尚书掌执行的完整体系,从而将三省并立,变成了五省共存的局面。

为了协调五省,李纯将原有的政事堂直接升级为了政务院,成为了五省的管理和统筹机构。

相比较权力运行和监督模式的变化,更多吸引长安的勋贵、公卿、高官们的却是御史台、大理寺升格来的一个影响,那就是御史台和大理寺的主管的身份也随之上升。

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大理寺的大理寺卿、大理寺丞和三省的一二号人物,七部的一号牌面,同样成为了侍臣的标配,拥有了参加制侍会议,决定唐帝国命运的机会。

与此相对应,政务院的成员则拥有代替皇帝李纯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权力,也就是所谓的制诏权。

而这些拥有制诏权的将成为整个大唐真正最顶端的人物,拥有大唐最高的权力的一半。

没错,只有一半,因为他们所掌管的只有民政,而无军政,至于掌管军政的则是以郭戎为枢密使的枢密院。

比起规模庞大,机构完毕的文管体系,从兵部转变而来的枢密院明显要寒酸太多。

然而,寒酸却不代表枢密院的权柄要弱。

因为枢密院掌管包括北衙四军,南衙十六卫在内的长安禁军,

因为枢密院的成员包括了朔方、振武、天雄等八大节度使,

因为枢密院的成员,还包括如今的执掌辽东、胶东,主持对岛国作战事宜的安东大都护,包括在未来还会涵盖安西、安南、安北、以及其他对外扩张集团的首领。

而这些成员,在绝对数量上绝对是要超过文官集团,在实力上比起受到勋贵和豪门支持的文官,这些武将们绝对不落下风。

这些丘八们未必会吟诗作对,但是硬碰硬的打起来,尤其是当郭戎这样一个特殊存在成为枢密院首脑可以替他们撑腰的时候,绝对可以将文官们揍得哭爹喊娘,狼奔豕突。

唯一让文官们稍微安心的是,武官们一般在外带兵,并不会侵蚀他们的权柄。

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郭戎的承诺:

“耶耶们没事不会去找你们的麻烦,但是你们如果敢少了耶耶们半分钱粮”

文官们虽然不愿意权力被分走一半,但是他也不是傻子,虽然半都远在边州。

适度让步并不是坏事,真把这帮丘八惹恼了,可没什么他们不过你敢的。

在文官们的刻意努力之下,郭戎后来说了什么并没有流传出来,但是政务院掌管民政,枢密院掌管军政,政务院负责治理国家,提供钱粮,枢密院负责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习惯却真真正正的传承了下来。

而事实上,郭戎出任枢密使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合适李纯的要求,李纯需要用郭戎那惊人的声望帮助他稳定局势,推进改革。

除了出席朝会,除了虚掌枢密院,郭戎还有李纯交给的第三项任务,那就是在每年的中秋佳节,主持一次在长安城内进行的阅兵式。

没错,需要牌面的不是只有崭新的禁军集团,还有唐帝国的真正掌控者,皇帝李纯。

郭戎向韩愈求援查阅关于渤海国资料的行为瞒不过李纯的眼睛,当然,无论韩愈还是郭戎都没想过隐瞒。

于是,郭戎看到的资料李纯也看到过。

当看到渤海国那所谓的以武立国的“东海盛国”称呼的时候,被郭戎严重污染的李纯陛下嫌弃的吐槽过。

竟然好意思说自己以武立国,竟然好意思说自己是“东海盛国”,“东海p国”还差不多。

这种有损李纯完美形象的话自然没有被中书舍人记录下来,但是因为这件事李纯却想起了自家父皇通过阅兵提振士气,鼓舞民心的行为,然后默默的记录下来。

论打架,一个郭戎可以轻松干掉一百个李纯,论打仗,一个郭戎可以吊打一百个李纯,但是论人心,就不一样了。

对于人心,年轻的李纯显然不如登峰造极的李诵,但是也已经超过九成九的唐人。

然后,每年的大阅兵,就成为了中秋佳节长安城的盛景。

“举世攻唐”之前,李诵和李纯还在刻意隐藏郭戎的出身,但是随着“举世攻唐”失败,参与“举世攻唐”的势力要么溃退,要么灭亡,安西军还在,以及郭戎出自安西的身份渐渐的被所有人所熟知。

一位来自安西的孤单英雄,已经足够神秘,足够吸引眼球,足够吸引青年人的目光,足够激发少年人的热情。

路途之中,周围孤胆英雄偶遇良人,在良人帮助下返回长安,最终在太上皇的钦定之下修成正果,无疑满足了所有大唐大、中、小娘子们对于爱情的幻想。

这位孤单英雄不仅完成了万里之遥,更是在抵达长安之后,力挽狂澜,满足了所有唐人心目中无敌大英雄的形象。

既有战功,又有光环,既有神秘,又有柔情的汉子,郭戎俨然就成为了李纯手中宣传战的王牌。

按照前两年的经验,中秋结束之后,自己会有接近一个月不需要参加朝会,不需要参加枢密院军议,可以安安稳稳的陪陪妻妾陪陪孩子的美好时光。

然而,今天想着,想着,郭戎的思绪开始微微的飘散,接下来的手指和臂膀开始不自觉的微微颤动。

换做平时,郭戎也就随心所欲了,毕竟现在也没人约束他,但是今天,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

想了想那一位让自己无比尊敬的存在,郭戎迅速的平复了心情,随即起身,朝着身边美人微微翘起的曲线伸出了手掌。

“啪啪”

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的还有一声妩媚的夹子音。

“夫君,讨厌”

听着这声音,郭戎呵呵一笑,继续说道。

“好了,快起床吧,你们两个今天还要随我去迎接大长公主回京呢”

燕国大长公主要回京了

阔别长安二十多年的燕国大长公主李璇要重返长安了

中秋佳节刚过,当长安人还沉浸在中秋佳节氛围中的时候,这样一则不起眼的消息,却在短时间内席卷了整个长安,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大唐。

放在十年之前,整个大唐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位李璇公主是何许人也。

但是,如今,在李诵、李纯父子拼命的宣传和造势之下,燕国大长公主之名,在整个大唐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最危险的时候,只身前往了回鹘,以身饲虎安抚了整整四代回鹘可汗,以汉家观念,大长公主无疑受尽了屈辱。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弱女子,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攻守形势,为大唐争取了二十载的时光。

每一个有良心的唐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位奇女子的付出,更不会吝啬称赞和尊重。

当然,这些是对于普通的唐人,对于普通的长安市民来说的。

在皇家、勋贵、豪门、将门等等,位于大唐上层的阶层来说,李璇公主所做的,只不过是她应该做的,

对于眼中只有利益,从来不会在乎儿女私情的勋贵、豪门们来说,他们最看重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如今李璇公主的身份。

回鹘汗国公认的可敦,铁勒诸部落公认的主宰,拥有整整六万精锐骑兵,遥控八万“漠北唐协军”,最多可以调动近三十万骑兵的存在。

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但是,郭戎很清楚周围大战公主返回长安的真正原因:

三年之期已到,郭戎的西征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大长公主掌控下的回鹘需要和大唐协调如何发动对吐蕃的最后一击。

元和七年,八月十八,燕国大长公主重返长安,整个长安城测地沉浸在了欢乐和喜悦之中。

元和七年,八月十九,燕国大长公主在阎卿和古丽娜,郭戎这一对妻妾的陪同之下,开始游历长安。

与此同时,李璇公主最重要的臂膀,老将折云谷,则悄悄的带领一众回鹘将领,迈入了枢密院议事厅的大门。

元和七年,九月十秋阅兵,距离燕国大长公主回京过去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唐长安城明德门再次四门大开。

数不清的精锐将士,再次踏上了这条荣耀之路。

所有人都知道,长缨军要出征了,目标河西,目标安西

有道是:

汉家将士西出师,朱雀梦起出京师,

长缨西去无归路,捷报频传满长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91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