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农场下凡尘

作者:夜天下 | 分类:玄幻 | 字数:0

142 走一步谋划三步

书名:带着农场下凡尘 作者:夜天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7:59

在得知自己和老师同时升官的消息时,石仲魁正带着人骑马巡游在京畿运河上。

这些天一直被拘在大营的贾琏,听到这消息后,心中郁气顿时消散开来。

这才过了多久,石仲魁居然就已经是正六品官了。

要是再给他几年时间,不就和贾正平级了

而且于洪高去都察院,等于石仲魁师门一系,总算有人再次扛起大旗,有资格参与朝政了。

薛蟠、薛蝌和石光珠同样高兴的不得了。

于顺等仆役和二十个缮国公府的青壮护卫,更是直接跪在地上连声道贺。

当年于洪高蹉跎好些年,最后还是走了使用银子的办法,才得以从七品升到从六品,得了个大兴县令的官身。

一番恭维下,贾琏抓着石仲魁的手,“贤弟有闲,还请上荣国府一趟。老祖宗和大老爷、老爷必然会为贤弟好好庆祝一番。”

石仲魁在心里翻了个白眼,真要去贾家,在迎春还没嫁过来前,也肯定是避免而去宁国府。

再说即便要庆祝,也肯定是去于洪高那边。

“二哥跟着小弟已有几日,又不是不知道这疏通河道的差事已经不能再拖延了,否则6月出现水漫河堤之事,小弟如何脱的了干系”

“这。”

贾琏叹息一声点点头,“确是正事更重要。”

一行人快马回京,石仲魁这才放走了贾琏、薛蟠和石光珠这三个麻烦。

之前拘着三人不让走,就是担心有人会从他们身上下手找自己的麻烦。

现在盖棺定论了,反而带着他们上河道,管理着河道事物才是麻烦。

不说贾家、薛家和缮国公府是如何高兴。

石仲魁第一时间就去了翰林院,见翰林学士袁东刚。

袁东刚不仅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还是自己乡试时的坐师。

这关系即便今后两人翻脸,也摆脱不掉。

所以对石仲魁来说,巴结和帮助袁东刚立功,不仅没人会说闲话,对自己的好处也很多。

甚至从仕途的前途来算,袁东刚比于洪高更大。

没在翰林院蹉跎十几年岁,并且修过国史,当过皇帝和皇子的秘书和老师,于洪高这种庶吉士出身的进士就是能进内阁,也得排在袁东刚后面。

而且看两人一个多年外任,一个一直蹲在翰林院,袁东刚早已经把于洪高远远甩在后面了。

而袁东刚其实比石仲魁想象中,更愿意接纳他。

之前大家都认为石仲魁只要不犯错,就是熬个一、二十年,至少也能混个六部侍郎或者尚书。

同时入内阁的机会也很大。

但现在石仲魁仅仅两个月不到,就成为翰林院侍讲,这时间段或许就要缩短三五年。

一想到30岁的六部侍郎,35或者40岁的内阁辅臣,即便是袁东刚都心肝颤抖了几下。

“伯谦既然担着钦差,翰林院这边你就不用时时来点卯。”

石仲魁忙起身行礼道谢,虽然本身不需要袁东刚许可,自己也可以用钦差的身份不去翰林院。

但这顶头上司亲自给与方便,无不表明对方对自己的态度至少是亲近。

见石仲魁明白自己的心意,袁东刚不由笑了起来。

“至于侍讲的差事。”

石仲魁见袁东刚说一半留一半,立马明白对方的意思。

正色道,“恩师放心,学生署理河道之事时,必然时时研读国史和经义子集。”

“很好”,袁东刚满意的笑着道,“侍讲虽然只是辅助侍讲学士,不需要陪着侍讲学士去为陛下和皇子们进讲经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但修史的差事,你是避不开的。

你要是在这上面被人比下去,丢人还是小事,说不得就会被人参一本,下放到地方当州官了。”

一般进士别说当知府了,就是三年考核期一过,能得个中县、上县的实权县令官身,都已经是祖坟冒青烟,运气极好了。

更多的反而是去六部当个小小主事,或者州府佐贰官。

不仅上头婆婆一大堆,烂事、破事全是你做,还没实权,日子可就难过了。

所以对石仲魁这种状元出身,并且已经在翰林院任职的人来说,下放地方绝对是无法接受的事。

不对。

袁东刚和石仲魁同时想到,仅仅只是维护朝廷的颜面,状元也不可能下放地方。

石仲魁顶多只是被下放到六部,但想升侍郎,难度一下子变高了无数倍。

而得不到锻炼,又如何能拼得过那些一路爬上来的同僚

难怪那么多状元,最后出名并且在史书上留下浓厚一笔的,也就那么几个。

袁东刚笑着摇摇头,“算了,为师是比不了你的,今后切记戒骄戒躁,而且待在翰林院修三五年的史书,对你是有好处的。”

这话绝对是真知良言。

躲着修史书,不仅可以避开新老皇帝的暗斗,而且修史书本身对古代文官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和进身的本钱。

古代官员死后的墓碑上,要是翰林出身,必然会刻上去。

要是修过史书,一下子又把9成翰林、九成九九的进士比下去。

这玩意就和你去过中央當校进修一样。

“多谢恩师教导,学生必然时时警示自己。”

袁东刚点点头,“你知道厉害关系就好,切勿和你那老师一样,蹉跎了十几年才明白这些道理。”

这下石仲魁接话也不是,不接话也不是。

只能对着袁东刚拱手一礼。

袁东刚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辞别袁东刚,石仲魁又去拜见两个侍读学士。

但这两人对他的态度,看似热情,更多的却还是防备。

本来翰林院来了个六元及第的晚辈,就已经让他们感到浓浓的威胁了。

现在不到两个月,石仲魁就成了六品侍讲,这威胁程度已经让两人有些坐立难安起来。

石仲魁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解决这问题。

实在是即便自己想表达善意,别人也不会信。

反而觉得你这是别有用心,是在麻痹他们。

而且就算两人去詹事府当太子的属官,同样还会保留着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

唯一的办法,就是两人升官去做六部侍郎,那时两人的目标,就是升任某个殿的学士,获得进入内阁的资格。

石仲魁最后只能暗示说,自己才21岁,这才让两个侍读学士稍稍安心不少。

正常来说,至少三五年内,石仲魁即便会升官,也不可能再升为侍读学士。

而是继续当侍讲,或者侍读的同时,兼着某个比正六品更高的官职。

而且他已经是侍讲了,不仅度过了进内阁需要当翰林的这一关。

还比其他庶吉士节省了至少10年的时间。

要是心急,那就走都察院,借着走清流言官的路来过度一下。

等升到五品、四品、再转三品的侍郎,获得某个殿大学士的身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这也不是没后患。

毕竟言官那时专门找人麻烦的讨厌鬼,得罪的人多了,等于能团结的人就少了。

只能说凡事都有利有弊吧。

但石仲魁还是心里一动,两个侍读学士中,有一人的年龄看起来至少4、50岁。

一旦年龄真过了50岁,还只停留在侍读学士,说不心急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翰林院虽然清贵,可日子过的不是一般的苦。

不仅没油水可拿,奉酬还很微薄。

当然,能做到翰林院侍读学士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和聪明人

但人就是很奇怪,越缺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

不过即便自己恨不得这两人明年就归天,石仲魁也没想过阴这两人。

阴谋手段用多了,必然会反噬。

官场正途,一是堂堂正正,二是众望所归。

当然,想做到辅政大臣的位置,不会点阴谋诡计也肯定也不行的。

即便不去害人,也得知道如何防备和应对各种算计。

离开翰林院后,石仲魁立马让锦毛鼠去查查两个翰林侍读学士的家境,还有平日在家时,是否有个感叹居京城不易的牢骚话。

加上之前锦毛鼠从户部度支司郎中,刁德兴那里得来的账本。

这要是有机会升为户部右侍郎,不仅有权,也有机会捞钱,同时进入内阁的机会也不小。

就不信那两个侍读学士都能忍得住不心动。

不过这事不能急。

毕竟自己才刚刚升职,万一太急切,大概率会便宜了别人。

毕竟翰林院里,比自己资格深、甚至朝堂上关系网还要广的侍读、侍讲可不少。

即便自己又立大功,可人家十几年为皇帝、皇帝讲经读史的功劳一样不小。

一句提拔太快,不利于石仲魁日后的官路,就能让他吃瘪。

所以这事至少也有一年半载来谋划和做计划。

等锦毛鼠回消息期间,石仲魁看看天色,于同甫应该从翰林院下衙了,这才提着礼物去了缮国公府。

对于他的到来,缮国公府上上下下那是欢喜的不得了。

之前石仲魁就是进内阁的种子,现在则是已经往前走了一步,一只脚差不都摸到了门槛了。

更别说谁都明白,于洪高能升任都察院,靠的还是稻田养鱼的推广之功。

至于为什么拖到现在,无非是于洪高自己觉得等大规模推广成功之后,不用担心今后稻田养鱼出差错,连累到自己。

成功一次还可以说是侥幸,但成功两次,并且以万亩来计算,那今后出问题,就是主持这事的官员的问题。

见过老夫人和师母,又装模作样的检查了石怀吉和于泰吉的课业。

石怀勇、石光珠、于同甫和石仲魁这才进了怀恩堂。

一番客套后,石仲魁对于同甫道,“师兄,小弟虽恨不得立刻侍奉在恩师跟前,但稳妥起见,为老师庆贺之事,还是等老师在都察院履职之后为好。”

这道理别说于同甫、石怀勇了,就是石光珠都懂。

都察院和翰林院这种冷清衙门可不同。

不仅肩负着监察百官的权利,还是被人嫉恨最多的衙门。

此时就急匆匆的上门道喜,确是过于急躁了。

而石仲魁想的还是更多。

即便上门了,除了道喜外,还能说什么

当老师的升官居然还靠学生,面子上也会过不去。

而且于洪高此时除了高兴了,更多的肯定是对新环境和无法确定的同僚关系的不安。

甚至看到石仲魁这个明显比自己更有前途的弟子后,这种对未知的不安,很可能会搅乱于洪高的心绪。

一旦想着自己不能比徒弟差,就等于心乱了。

心中急于求成,那就真麻烦了。

借着于同甫亲自送自己出门的机会,把自己这种担忧悄悄告诉他。

于同甫听完就楞住了。

好一会才拱手一礼道,“父亲说为兄比不上贤弟,现在看来是对的。”

石仲魁忙扶起于同甫,叹息一声道,“我们之前读书为的就是做官。可真做官、做事后,却发现每走一步,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师兄,你在翰林院必要少说、少问、不看,明白吗”

于同甫顿时惊惧起来,一脸骇然表情问道,“真有那么严重”

“小弟担着钦差之事,成功不难,但架不住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而老师此时升都察院,等于我等师门一系,再次回到朝堂中心。

即便没人害我等,也会有人想着利用我等。

更别说你我一个状元、一个探花,声势一时无两,如何不招人嫉妒”

说完,石仲魁左右看了看,低声道,“师兄,你我同为一甲进士及第,说这里面没陛下的一些算计,你自己信吗”

“这个、这个。”

于同甫想说自己的学问也不差,凭什么就不能当探花

可有了石仲魁刚才那些铺垫,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被取为二甲应该没问题,但皇帝取自己为探花,却是透露着一些诡异。

“唉,难怪父亲当年时常感叹时运不济、命运不公。这做官看着光鲜,实则步步惊心。”

见于同甫明显露出消极情绪,石仲魁顿时知道自己这是吓唬过头了。

想想于同甫虽然聪明、努力,但他其实也是被保护的很好,没经历过挫折和苦难的公子哥。

“师兄,你也不用泄气,做官其实也不难的。”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414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