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学阀之路

作者:格勒第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三十九章:问对 二

书名:学阀之路 作者:格勒第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6:30

问对的氛围出奇地激烈。先是学徒花几分钟对研究进行介绍,这个自不必说。随后评委便火力全开,几乎不间断地问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偶有间断,下面在听的学徒和导师也会插进来提出自己的疑问,讲坛上的学徒也得作答。

只有两位评委的火力比较稀疏,卢馆首只顾闷头打分和计时,很少提问;王副院首一直笑呵呵的,提的都是很简单的,正中学徒下怀的问题。

前面三个学徒走下讲坛时,腿都在打颤。

大钟又响了一声,下一个是徐冬亦。

“祝徐师妹马到成功。”孟仞笑道。徐冬亦紧张得根本不想回答他,站起身来深呼吸两口,往讲坛上走去。

这种情况下,紧张是常态。不过一般来说,如果准备充分的话,只要开讲了就能顺利地讲下去。果然,徐冬亦的声音开头十秒钟还在发颤,随后就迅速变得平缓而自信。

“……本智力测验包含六个分测验:算术、常识、词汇、填图、推理、复述,由于时间关系,具体内容在此暂且略过。经过两年的数据采集,本研究团队共收集到了两千五百四十七份有效数据,并据此确定常模。取样方法如下……”

要比工作量的话,这项研究能把孟仞碾压到渣都不剩下。这位师妹年纪轻轻就主持如此大规模的测验编制,想必导师对她的能力相当信任。

“……目前为止尚未有一套可用的团体智力测验,本研究在这一领域开创了先河。这一测验可用于多种场合下的团体施测,包括书院招生,官署、军队及商号的招募……”

徐冬亦讲完之后,照例是狂风骤雨般的提问。由于她是卢馆首的学生,为了避嫌,卢馆首既不能对这项研究打分,也不能向她提问。不过,其他几位评委考虑到卢馆首在场,问题还是提得稍微收敛了一些。

即便如此,还是有两个刁钻的问题,逼得她花了好长时间连比带划才解释清楚。走下讲坛的时候,她的状态也没比前三个学徒好到哪里去。

“总算完了。”她坐回座位上,如释重负。

下一个学徒的状态就差得多了。他站在讲坛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一分钟之后好不容易憋出一句自我介绍,声音还细不可闻。

下面响起了嗡嗡的议论声,有小声嘲笑他的,也有事不关己,谈论自己的事情的。卢馆首拍了一下钟,道:“请肃静!”

场内再次安静下来。钟声平息之后,王副院首笑呵呵地道:“看来是我们把气氛搞得太紧张了。这样吧,反正申请书几位先生也都读过,我们就直接开始提问,如何?”

最后的问句是对着台上的学徒问的,他要是不同意的话,还可以接着讲下去。然而那位学徒直接点了点头,放弃了演讲。

可想而知,他这个状态,面对提问时的表现也相当凄惨。其他九名学徒虽然嘴上不说,不过心里都有了底:第十名已经诞生了。

下一个上讲坛的是上官梁。本来他从未声张过自己的身份,但偏偏整个百里书院姓上官的只有院首和他两个人,于是他刚进书院没多久,所有人都知道了他是院首的儿子。

他并没有什么架子,或者说,当着这么多院士和高级学士的面不敢有什么架子。他花了十分钟时间,不疾不徐、有条有理地讲完了《对经验论和理性论的批判》的所有要点,最后说明这一研究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并出版了一部著作。

七名评委,只有王副院首是经学馆出身,其他人都不太敢对上官梁这项研究做出什么评价。这就是文科的特点,虽然谁都能说上两句,显得自己很懂的样子,但真正掌握了评价方法的只有业内人士。

结果,上官梁的问对成为了全场气氛最友好的问对。王副院首问了几个很温和的问题,农学馆的郑思婧为了不让气氛太尴尬强行问了一个问题,问对便宣告结束。几位评委也只能根据成果数量来打出分数――上官梁的成果数量是所有人当中最多的,给个高分并不为过。

有了这么一个先例,加上他们也有点累了,接下来的两个学徒被提问的频率明显低了一些。然而到了第九个学徒的时候,由于临近结束,他们的精神又提了起来。

李士瓒走到讲坛上,开始讲他的行星运动定律。孟仞眼睛一亮,抬起头开始认真听。

毕竟也是名留教科书的两条定律,他现在是在见证历史。

“本研究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行星运动的速度会发生变化。以往的研究认为这只是观测的误差,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观测结果发现行星根本不是匀速运动。经过对近三十年天文观测数据的整理,本研究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通常认为的圆形,而是椭圆形;第二,相同时间内,行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恒定。”

李士瓒的声线极度缺乏起伏,单调无比,对此题目不感兴趣的人们迅速进入了走神状态。

“这是火星冲日的数据……”

他举起石笔,开始在石板上演算起来,一边演算一边讲解。

随着讲解的逐渐推进,孟仞意识到,他这两条定律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数学证明。尤其是第二定律,由于没有微积分,椭圆上行星扫过的形状的面积无法计算,他只能依据某些错误的前提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果然,他一讲完,物理学馆的陶仲凯就开始发难:“你为什么认为行星运动速度与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李士瓒答道:“刚刚已经说过,这是一条有待证实的假设。然而,根据这条假设得到的结论,也就是第二定律,能够预测绕日运动的所有行星的位置。”

陶仲凯抱起双臂:“圆形轨道理论也能预测所有行星的位置,误差并不比你这套理论大多少。除此之外,在圆形轨道理论下,你的所谓第二定律完全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456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