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覆汉

作者:榴弹怕水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五章 河北风清人自知(7k勉强2合1)

书名:覆汉 作者:榴弹怕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0

这个世界是不讲道理的。

这一夜,乃至于此次北渡黄河进入河北以来,袁本初其实一直都遵循着所谓‘道理’来做事的。

他听从谋士们的建议,在对韩馥取得军事胜利后却选择了政治攻势,他又听从建议选择对公孙瓒进行战略压制而非主动进攻,而又因为大局在握,所以这一夜交战期间一直保守至极。

相对而言,扔下平原城,扔下黄河防线,领着五千骑兵渡旧渎突袭的公孙瓒,毫无疑问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典范。

但结果却是,讲道理的袁本初被对方破营斩将,不讲道理的公孙伯圭却一路杀入对方中军大营,一扫十年郁气!

于是乎,被逼急眼的袁绍干脆也学着公孙瓒不讲道理了。

而最有意思的事情就在这里,当袁绍也不讲道理的时候,情势反而逆转。

袁绍号令全营四处举火,并下令全军迎战……火盆、火把、火炬,乃至于火堆,一时四起,将夯土将台和大营中的大部分地区照亮的宛如白昼,也将袁绍本人的位置暴露无疑。

公孙瓒自然大喜过望,然后亲自引骑兵前突,试图逼近将台,却不料因为见到袁绍而振奋的远非他一人——袁军大营中各处兵马亲眼看见袁绍持剑立在将台上呼喊指挥,也纷纷奋勇作战,各自奋力抵挡;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被驱赶当做开路先锋的溃兵,在视野清明,又见到最高指挥官的情况下,居然开始渐渐恢复了秩序,其中有人躲入营帐,有人知机往侧翼逃窜,还有人因为手上有武器,干脆听从指令,折身回战。

一时间,公孙瓒虽然遥遥望见袁绍,却居然不能近身。

非只如此,因为袁军大营中的兵马格外厚重,而且大营杂物颇多,不利于纵横践踏,所以三千幽州骑兵一旦停止了推进后,反而立即陷入苦战。

更不要说,前后营中的鞠义和张颌看到中军大营如此情形,一定也在来的路上了。

当然了,事情到了这一步,公孙瓒不但已经出了一口压抑了十余年的郁气,更是在绝境中获得了一场绝对的大胜。故此,其人扬声大笑,却也懒得计较,而是下令手下义从全部吹号,准备再度抽身撤离。

号角连连,中军大营的三千幽州骑兵立即勒马回身,有条不紊,边战边退。但袁绍岂能如期所愿?其人亲自呼喊,连番下令,让袁营中的士卒纷纷上前,试图粘住对方。与此同时,又有翎羽虎卫飞马往张颌、鞠义处,要二人饶营而走,往中军大营右侧破口处阻拦公孙瓒。

不过,这些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战斗却已经发生在了右侧突破口所在的营门处……三千骑兵数量固然不多,却人高马大,故此狭窄的营门和破口此时成为了阻碍骑兵撤退的最大危险地,不停的有杀红眼的袁军小部队沿着栅栏挤过来,试图用命赌一把不世之功。

毕竟,刚刚袁本初在将台上亲口宣告,有能杀掉或者擒拿公孙瓒的,立即加中郎将,赏万金!

当然了,这种小规模部队在保持队形与秩序的大规模骑兵面前就是送死的,但即便是送死此时却似乎也足够了,因为他们极大的拖延了对方撤退的时间。

这就是骑兵袭营的固有危险了——所谓进去容易出去难。

而到此为止,不管公孙瓒多么神色从容,却依旧不能说是脱离了危险。

“此时便是争一口气而已!”许攸在将台上看到如此情形,不由大振。“本初自在此处激励士气,务必与我一支亲卫,我上前督战!”

袁绍此时早已经被战局刺激的红了眼,二话不说,立即将之前从对方腰中夺来的长剑塞了回去,而后者也毫不犹豫,立即持剑引着一队袁绍中军虎卫亲自向前,试图聚集一支部队沿着营寨栅栏从侧翼挤过去,堵住右面破口。

“这不是昔日洛中故人吗?”稍待片刻之后,战场之上公孙瓒目力极好,遥遥望见许攸亲自领一支精锐前来指挥堵截自己,却不由扬声大笑,依旧从容。“子远兄,我与你十万金,可能放我离去?”

对此,许攸冷笑不止,根本懒得理会对方的嘲讽……一来嘛,他没有公孙瓒的嗓门大,对方喊得出来他却喊不回去;二来嘛,他也知道公孙瓒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不过与此同时,许子远却又心中暗自警醒,因为公孙伯圭太从容了,这说明其人必有后手。

话说,许攸此时是不知道对方还在外面留着两千骑兵的,也来不及知道了,因为战场瞬息万变,不过片刻,右营的高览和崔琰来了!二人带着千余残兵,不计生死,好像跟公孙瓒有什么深仇大恨一般亲自来到中军大营和右营之间的缝隙,试图堵截对方。

然后,公孙瓒见状不惊反喜,而许子远见状不喜反惊。

尤其是后者,毕竟是天下的一等一的聪明人,几乎是瞬间便已经想明白了这里面的道道——高览、崔琰如此不计生死来堵截,那必然不是怯战;可若不是怯战,那为什么之前不来堵?必然是有兵马牵制住了他们;而此时来堵,必然是牵制兵马之前听到号角齐鸣不断,已然抽身而去。

但是问题在于,那只牵制兵马既然如此号令严谨,纪律严明,又怎么会真的一去不回呢?又怎么会真的将公孙瓒和三千袍泽扔在袁营不管呢?这些骑兵全都是幽州口音,怎么可能在冀州这种地方扔下过半同乡和主将自己逃跑?!

想到这里,许攸几乎是瞬间没了夺那万金的心思,因为已经来不及了。

果然,就在高览、崔琰试图奋力堵截公孙瓒,而袁营中的士卒纷纷士气大振之际,忽然间,营外营内齐齐吹号,然后马蹄声滚滚而来——幽州军故技重施,又在右营与中军大营的缝隙间上演了一出马踏联营、摧枯拉朽的好戏。而且这一次是前后夹击,田楷在外,公孙瓒在内,几乎是瞬间便摧毁了高览、崔琰这支残兵!

这下子,不仅前路尽开,便是各处追兵也被溃兵一时阻拦,难以追上。

而公孙瓒得了接应,还顺势再度杀伤上千不止,却依旧不急出营,反而在营中抬槊遥遥相指袁绍将台,冷笑宣告:“四世三公,不过土鸡瓦狗!”

然后,其人复又扭头看向身侧关靖,扬声而问:“士起,袁本初昔日以为我不值一钱,今日复以万金购我首,你说,我公孙瓒到底值多少?”

关靖浑身浴血,心潮澎湃,再难自已,也是在马上奋力大声回道:“主公今日可以倾国!”

公孙瓒再度扬声大笑,这才打马而走,从已经空荡荡的右营取路,从容而退。

到此为止,高览、崔琰仓惶逃窜,张颌、鞠义不及追赶,许攸喟叹而返,袁绍、逢纪目瞪口呆,而陈宫干脆刚刚折返。

换言之,这一仗,不管前因后果如何,各种曲折如何,只是就事论事,公孙瓒只提五千幽州突骑,来攻袁绍四万余人的营盘,非但连破袁绍两座大营,杀左营主将崔巨业,伤右营主将崔琰、中军大营副将高览,还一度攻入袁绍大营,并一度动摇对方主营,最后居然全师而退!

而更可怕的是,翌日天明,大略统计,不管是死在刀矢前、马蹄下、友军推搡中,还是干脆被大火活活烧死,袁军最后整理出的本军尸首竟然不下三四千,再加上伤员六七千,逃逸的清河本地辅兵数千,这一仗累计减员万余不止!

相对应的,战场上寻到的公孙瓒幽州骑兵尸首,却只有三五百具!

事实摆在眼前,无论如何,这一仗,公孙伯圭都是毋庸置疑的大胜,而袁本初都是前所未有的惨败!

“我今日才知道,乱世之中,决不可小觑天下人!”出乎意料,大败之后的袁绍居然没有太多沮丧之意,反而坐在将台之上,亲自指挥整理营盘、收拢死伤,许久方才对许攸等心腹露出了一丝疲态,却只是揽责于己。“而今日之败,全在我界桥战后骄傲自大,自以为河北在握,才至于被公孙伯圭握住战机,导致如此惨败……”

袁绍如此姿态,更兼昨夜几乎只有他一人临危不退,力挽狂澜,堪称唯一亮点,所以刚硬如陈宫,自幼生在西凉野性如鞠义,幕僚也好、将领也罢,此时都没了脾气,也是纷纷请罪。

而袁绍自然是又挨个安慰过去,然后其人又亲自带着众人去慰问受伤的高览与崔琰,以安后二者之心——这就更让后两者惭愧至极了。

不过,随着日头渐渐西斜,忙完这些事情,袁绍却还是没有休息,恰恰相反,他迫切需要一场正式的军议来讨论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事已至此,我军伤亡惨重,要不要暂且退兵,以避锋芒?”由于大帐在战中受损,所以袁绍便率众回到夯土将台上议事,而其人甫一落座便开门见山。

“不能退!”陈宫早已经想好,也是睁着满是血丝的双目应声而对。“此时若退,则河北秋收前便不可再期,而若秋收前不能收冀州五郡,则何以对卫将军?”

“公台说的不错。”逢纪也是立即上前表态。“经此一战,不指望秋收前抢攻邯郸了,但无论如何也得尽力取邺城以自保吧?所以大局不能乱,还是要咬牙挺住。”

袁绍缓缓颔首。

话说,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为什么袁绍手下所有这些智谋之士都认为应该要抢攻邯郸,而公孙珣也认为对方会打邯郸,这不仅仅是因为邯郸是攻打太行、上党、太原这个公孙珣势力最薄弱点的必由通道,更是因为双方战略红线的交界点就在这个地方,让双方不得不在此展开攻防。

什么意思?

很简单,莫忘了邯郸和邺城其实是属于同一个城市圈,邯郸和邺城只有几十里的距离,而且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对于公孙珣而言,自然是因为并州是他的致命处,所以将邯郸这块外围遮蔽看的极重;而对于袁绍阵营而言,邺城却也是掌握河北的重要支点,是必须要掌握的战略红线节点。

想想就知道了,如今袁本初的基本盘是青、兖,再往后可能会多出来冀州东南这五郡,而他和公孙珣的几处势力交界点,最北面涿郡、河间附近有数条大河,易水、漳水、滹沱河,是有充足战略缓冲的;中间安平、钜鹿那里有一个庞大的钜鹿泽,也可以暂且放一放;唯独邺城这里,真是没法放的,因为放了以后河内、魏郡不保不说,就连兖州都会被直接威胁!

所以,不要问什么袁绍一定要抢攻邯郸,同样的道理,如果公孙珣秋收后缓过劲来,邯郸依旧在手,也一定会试图强攻邺城的!

这就是战略红线重叠的必然结果,在地图上,邺城和邯郸其实一体两面……而整个天下,在智者眼中真的就是如棋盘一般清晰。

“两位先生说的极是。”袁绍扶着腰中重新挂好的佩刀缓缓而言。“我也是这么想的……无论如何不能退!此时退了,便是将河北拱手让给公孙文琪,到时候我拿青、兖两州怎么去跟坐拥幽冀并司的其人相对?当年世祖发幽州十郡突骑,尽破冀州铜马贼,得步卒十余万,然后便可以称帝建制,以至于被人称为铜马帝……如今幽州突骑尽在公孙氏之手,他们的厉害我们昨夜已经见识到了,那这冀州精华步卒就真不能再与公孙氏了!只是,此番大败,总是要有所调整的,你们以为该当如何?”

“若本初以为此地难以为继,可以先难后易。”许攸当先拱手道。“韩文杰那里暂且不论,先调集界桥精锐至此,继续钳制公孙瓒,若公孙瓒败走,咱们便继续北向,顺手牵羊,攻渤海之余顺便取下安平、河间,届时魏郡孤立无援,自然瓜熟蒂落。”

“可以!”袁绍陡然一振。

“确实是个中肯之策。”逢纪也是一声叹气。“这边既然大败,那边韩文杰处的攻心之策便未必起效了,与其如此,不如暂且调兵回来。”

“但如此一来,必须要防邺城处狗急跳墙,取安平、河间时,韩冀州愤然无力,直接降了卫将军又如何?”陈宫突然插嘴,提出了一个可能。

“那就让辛仲治、郭公则他们辛苦一下,继续留在原处,监视、拉拢。”袁绍眯眼答道。“一旦有万一,便出奇兵奔袭邺城……内外并蒂开花!”

“也只能如此了。”陈宫稍作思索,一时叹气。

“既如此,此事就这么定下来。”袁绍立即颔首。“着人去界桥召唤部队回来,再发信与辛仲治他们……诸君再教一教我,界桥援兵回援之前,这几日内又该如何防范公孙瓒的突骑?”

“我军士气已沮,更兼贼人有幽州突骑之利,确实不可不防。”陈宫也是早就想好了,而且就在这将台上居高临下,左右前后指点起来。“属下以为,应该即刻整修大营,避战不出,同时弃掉左右小营,后营也去掉,拆掉的材料正好可以补修大营,届时只留一大一小两座营寨为犄角之势……然后小营以鞠将军为主将,领五千众;中军大营留一万人与部分辅兵,主公亲领,以张颌将军为副将;其余伤员、新兵,还有需要养伤的崔、高两位,应该尽数发往鄃城躲避战事!”

“也是个中肯的主意。”袁绍立即点头。“昨夜之败我看的清楚,若以鞠、张两位宿将引精兵谨守,则骑兵不可能轻易破寨,反而是左右营中新兵新将……连累大局。”

袁本初说到最后,一时卡顿,而众人心知肚明,乃是其人复又想起崔巨业和他的旬日内必取平原的神奇预言来了,也是各自面无表情。

话说,崔钟崔巨业昨晚上还神仙丰姿,弄的鞠义、张颌这种人都惊叹不已,结果一战露出原形……这个原形毕露倒不是说跟张颌等人比,毕竟新兵新将嘛,而是跟他族弟崔琰相比,同样是书生领新兵,同样大败,但崔琰无论是前期的谨慎防守,还是后期跟着高览一起出兵堵截的胆气绝对是让人服气的。

可崔巨业呢?现在大家早已经从溃兵那里得知,昨晚上这厮到被公孙瓒弄死之前居然一直不敢出营?!

当然,崔巨业这厮丢人现眼归丢人现眼,可其人的事迹毕竟也连带到了袁绍,而从昨夜到现在,帐中幕僚、军官对袁绍的胆气都还是很服气的……真的是输仗不输人!

既然如此,众人自然会忽略掉崔巨业这个小丑,和他的什么观星已知旬日内必取平原之类的笑话了。

人死为大嘛!

“旬日内取平原已经不现实了。”孰料,袁绍并未有避讳之意。“之前是我不识真英雄,不过,若诸君能与我摒除心结,勉力共为,咱们还是可以把握大局,继续保持钳制之势,然后夺取平原的……”

将台上的众人愈发敬服,陈宫领头,纷纷行礼称喏。

然而,未等众人起身,也未等袁绍继续多言,忽然一名翎羽虎卫匆匆而来,手捧一封书信奉上,说是平原使者刚刚送来的。

袁本初强压怒气,兀自夺来书信,只瞥了一样封皮上的公孙二字便愤然咬牙撕开信封……然后,便愕然当场。

“明公?”陈宫好奇询问。“公孙伯圭有什么挑衅言语吗?”

“不是公孙伯圭,但也说不定。”袁绍茫然将手中信递给了陈宫,然后犹疑难定。“公孙伯圭是在耍我吗?以为我会中此粗略之策?”

众人不解其意,陈宫大致一瞥,也是面色犹疑不定起来,而其人一时无言,却又将信递给了身侧的许攸。

许子远只看了一眼,先是同样失神,却又恍然大悟,第一个反应了过来:“本初不必疑虑!这不是公孙瓒在戏耍你,实在是真信无疑!”

袁绍一声嗤笑:“如此荒谬,如何能信?难道崔巨业显灵了不成?”

“这跟什么观星无关,乃是支流汇于大河!”许攸连连跺脚,急切难止。“这二人看起来是公孙氏的支流,却也是你的天然支流,若公孙珣在还好,公孙瓒如何能与你争夺此道?譬如张颌将军,固然是文琪旧部,但逢大事时却是居于你与韩文杰之间,不从你还能从谁?!速速派兵过去,不要误了大事!”

张颌莫名其妙,而袁绍却惊疑而起,将信将疑,然后最终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张儁乂。

张儁乂愈发茫然,却还是拱手相对:“明公见教!”

“若当日卫将军不取三辅,而取冀州……”袁绍正色相询。“儁乂直言告我,彼时你在河内我麾下,是从我呢,还是从卫将军?”

张颌尴尬难名,但还是俯首作答:“属下实在是不知道。”

不知道,其实就已经给出了一个说法了。

“那不日我与卫将军决战于沙场,儁乂从谁?”袁绍复又紧逼不舍。

“主从已定,昔日旧恩不过是退避三舍而已。”张颌正色相对。

“这就是了。”袁绍释然大笑。“恰如洛中、三辅诸英才,若当日我去与卫将军相争,多半也是愿意从我的,但既然是卫将军去了三辅,那这些故人便要沙场相见了,这就是合流难再分的道理了……儁乂!”

“末将在!”张颌依旧茫然不解。

“引五千兵,速去平原!”袁绍陡然一肃。

除了已经醒悟的陈宫、正在看信的逢纪,以及袁绍、许攸外,张颌与将台上其余诸人不由纷纷失色,外加纷纷不解。

…………

与此同时,辛苦一夜作战,又辛苦大半日渡过旧渎回到平原城外的公孙瓒,也是望着城头满脸的不解:“叔父、阿犊,你二人须姓公孙,为何要反我?!”

“我自然知道我姓公孙。”崔琰的至交、大儒郑玄的弟子、公孙氏清河分支的族长,公孙瓒、公孙珣的远方族叔公孙方,此时立在平原城头,义正言辞。“若非如此,当日我为何要放弃袁绍的邀请来见你,还不是因为你我共姓公孙,觉得我可以劝你这个窃国之贼走正道?可我在这里数月,多次劝你不要自恃才力,擅自作为,你却全都充耳不闻,反而变本加厉,擅自毁坏制度;我向你推荐了不少平原本地的儒者、才士,你非但不用,还屡屡侮辱他们,反倒是一些商贾、卜者之流被你重用!你这种人,眼睛里只有兵马、财帛、地盘,却不懂得道德风俗,更不懂的体恤人心……当日投你,是因为同姓,今日反你,是因为不同道!”

“叔父大人说的好!”不等城下公孙瓒回复,举盾立在一旁的公孙犊忽然接口。“伯圭兄,我也要与你说一句,你这人不仅不体恤人心,还不体恤人力!你在平原大半年,征发无度,却又不愿意给你幽州骑兵以外的人赏赐、官阶……平原百姓早就忍不住了!”

“你与我闭嘴!”公孙瓒勃然大怒。“公孙方读书读傻了我是信得,你却有什么脸面在我面前说什么人心道义还有百姓?!之前刘玄德在平原就与我写信说,你是平原的毒瘤,我还不信,夺了平原后还看在同姓的面上委你重任!不想这才是真正误了自己!也只有你这个本地大豪强,方能聚众反叛成功吧?何必拉公孙方一个腐儒作筏?”

“事已至此,兄长尽管说吧!”公孙犊继续举盾答道。“天下人自有公论……你在平原只知道征发索求,却无半点恩德,难道是假的?袁车骑在青兖各地行政以宽,难道也是假的?我弃暗投明问心无愧,唯独念在你我兄弟之份,还请速速退去吧,不然晚上袁车骑的兵马赶到,你连个立足的地方都没了!你那义弟刘纬台还有在此地纳的几房小妾,并无紧要,过几日我自然恳请袁车骑放了他们!”

公孙瓒气急败坏,但环顾左右,身边骑兵虽众却几乎人人带伤,而且疲惫至极,此时更是垂头丧气,哪里能攻打一个有护城河的如此雄城,也是愈发无可奈何。

“主公,回渤海吧!”关靖无奈劝道。“若袁本初真有胆色,遣一军乘夜而来,咱们真要失措的……将士们连箭矢都空了,更不要说无粮无水、人人带伤。”

“伯圭,回幽州吧!”田楷握着马缰一声长叹,倒是更干脆。“你我也该清醒了……大争之世,如你我这样的武夫,便是再善战也无法与卫将军、车骑将军这种人相比的。”

公孙珣惊惧交加,半晌低头不语,最后却是指着城头一声冷笑:“公孙犊……你今日叛我投袁本初容易,将来我倒想看看公孙文琪如何能容你这种人?!怕不是要你扒皮浸入海中去!”

言罢,其人也不去看城上公孙犊如何脸色苍白失神,却是兀自引兵北走去了。

“贤侄不必过虑。”公孙方目送城下大军折返北上,也是正色安慰起了自己的邻郡族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瓒自己失德于平原,而袁车骑礼贤下士,人心归附,乃至于有今日之事,与卫将军何干?这个天下到底是讲道理的。”

公孙犊无言以对,只能讪讪失笑:“是啊,叔父大人所言极是,这天下是讲道理的。”

——————我是无言以对的分割线——————

“瓒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尝嘲越:‘弟音柔可亲,闻之敦厚,唯声小,不得闻也。’越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故曰,声何必在大,但问所言如何耳!’”——《世说新语》.言语篇

PS:公孙方、公孙犊都是汉末真正的历史人物,前者是崔琰同学、至交,清河人;后者是袁绍部下,曾经以中郎将的身份往泰山一代骚扰曹操,被吕虔击败。

最后,感谢大家踊跃参加同人歌曲的事情……前段时间太忙,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是官方活动还是管理员们主持的活动……但无所谓,我看了很多大家的作品,都很棒。

。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