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清穿之雍正后宫养老记

作者:是正经作者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8 第 28 章

书名:清穿之雍正后宫养老记 作者:是正经作者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08

雍正眼神古怪的去看苏沐瑶,不是因为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把他问住了,也不是因为嫌弃苏沐瑶的问题繁多琐碎。

而是因为,苏沐瑶问问题的时候,让雍正有了一种异样的熟悉感。

像照镜子一般。

他十二岁首次在上书房参与议政,听着先皇和旧太子一来一去的对话,就是一脑门的问号。

他不明白。

他的老师顾八代明明跟他说过:“一应国政问题,皆可在《祖训》《律集》《会典》三本书中找到答案。”

可他明明已经将三本书倒背如流,但对诸大臣提出的实际问题,犹觉茫然。

那是康熙五十三年,山东|突发全境大水灾,秋雨致河水决堤,不久,旱涝交迭,春夏大饥,人相食。

关于如何赈灾,他清楚的记得,《祖训》有言:“为君之要,当以广施仁政为先,不能体恤百姓者,必为天下人所弃。”

赈灾势在必行。

可是派谁去?拨多少钱粮?调多少人手?

《祖训》没有记载,《律集》和《会典》也没有。

书中有的,要么是形而上的思想论,要么是冰冷简洁的条目,连一个具体的参考事例都没有。

后来,他常趁闲暇时间,用一个个旧年政事,去套用那些条目,然后……他的问题更多了。

就像瓜尔佳氏如今这样。

不过他生来是皇子,有七八位老师围着他转,随时准备帮他答疑解惑,且他去思考那些问题,是为了将来造福百姓,不是为了愁缴税的事。

这两点又与瓜尔佳氏不同。

雍正想着,轻抿了一口茶。

瓜尔佳氏会有这么多的缴税问题,估计是头一次接触经商方面的事。

要想解答她心中的疑问,其实很简单。

告诉她一件事就完了。

商户每次缴完税后,当地官府会签发一张商业串票下去。

串票,又叫版串执照,是发给纳户的完税凭证,因为形制通常为上下或左右两联,所以俗称串票。

串票背面,会详细的记录着各项所扣税银的计算方法。

她只要等过几天,往内务府要来雪顶春梨扣税的串票,看一看就行了。

但,他为什么要帮她解决疑问呢?

中国人有好为人师的一面,尤其是看到年轻的后辈身上有和曾经的自己相似的地方,多会心生爱才之心,帮忙指点一下。

可雍正是好为人师的类型吗?他不是。

他不但没有帮苏沐瑶答疑解惑的心思,在那股子熟悉感散去后,他还骤然对她产生了一种很恶劣的念头。

这种恶念来自于他这段时间因海东青、常雯儿、雪顶春梨等一干事件产生的困扰。

让你困扰朕,如今自食其果了吧?

雍正抚了抚额头,作出头疼为难的样子,道:“太常在是对《大清会典》上的商税标准有不明白的地方?”

苏沐瑶不知“怡亲王”为何这副样子,不明所以的点点头。

雍正解释道:“本王现在就算告诉太常在也没用,商税缴纳比例估计马上要涨了。”

苏沐瑶一怔。

雍正叹了口气,道:“ 如今国库不丰,前不久有官员上折子,建议皇上提高各项税务缴纳比例以充实国库,皇上问本王意见,本王想,百姓年年要缴的田税、丁税、杂税已经够多了,再往上涨,恐怕会使民怨沸腾,甚为不妥。”

“唯有行商大户,颇有资产,为国家尽一尽绵薄之力,也是应该的。皇上听了本王建议,点了点头,虽说容后再议,但看样子,提高商税,已是八九不离十的事了。”

顿了顿,又道:“万两以上的过手价银,以后估计要从百抽三十提高到百抽五十了,还有一事,本王正打算向皇上提。”

对着苏沐瑶难以置信的表情,雍正喝了口茶,好整以暇道:“内务府为皇家机构,每年吃户部那么多拨款,更应为国效力,以后内务府对外行商的资产,不再分与各大皇商,直接尽数充入国库。”

意思是说,这样一搞,雪顶春梨的事,她这阵子完全就是白忙活。

俗称:撸起袖子,免费为国家打工。

苏沐瑶原还在担心加税的事,可这会儿心里就只有气了。

一时间,她被气得胸膛起伏,怔在了原地。

她原以为怡亲王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没想到心这么黑,为了充实国库,居然想出这等馊主意。

虽然这项政令听着不太靠谱,很大概率无法执行,但能想出这一招的人,能是什么好人?

怎么,农民的命是命,商人的命就不是命了?

内务府都是包衣奴才,就活该当被宰的鱼肉了?

膝盖疼?疼死他得了!

可是,气也没办法,苏沐瑶没有直接掀桌子赶人的勇气。

以“怡亲王”官高爵显、备受宠信的地位,得罪了他,他分分钟能在皇上跟前进谗言,要了她的小命。

她怔了半晌,对于雪顶春梨兴许挣不到什么钱的事实,逐渐接受了下来。

只是,她心绪平静了下来,对于面前“怡亲王”的好印象却彻底没了,反觉他比普通人更可恶,恨不得把方才生出同情心以至于引狼入室的自己暴打一顿。

苏沐瑶再看一眼案桌上的茶杯,想到里面滴了灵泉水,简直心疼的肠子都青了。

她面无表情的起身,礼貌道:“怡亲王请稍坐,茶水凉了,嫔妾再给您换热的来。”

端起雍正面前的茶杯,走到外头廊檐下,将茶叶连着剩余的茶水,通通泼在芭蕉树根底下,又重新沏了一杯,拿进来,放在雍正面前。

雍正端起茶杯,刚喝了一口,就放下杯子,微微皱眉道:“这是……六安茶?”

是六安茶的味道,不过入口有点生涩,他从出生起,就没喝过这等品质的茶。

比之刚才喝过的茶,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苏沐瑶略点点头,解释道:“方才待客用的碧螺春没了,这是嫔妾日常喝的份例茶。”

份例茶是指内务府按照位份,给宫嫔们分的茶。

其实这茶在宫里很普通常见,并不算差,只是雍正好茶喝惯了,当然会觉得这茶有些难以入口。

对于苏沐瑶来说,她还不至于在茶水上使坏,只是要回收自己提供的好处罢了。

毕竟她只是一区区太常在嘛,好茶当然没多少。

这一番解释,完全没有破绽,还体现了她待客胜己的美好品德。

但对于方才故意以言语试探的雍正,却对于他为何会遭到好茶变普通茶的待遇,心知肚明。

他不但不生气,还有几分意料之中的惊喜。

他原在说出那番气死人不偿命的话时,就想到了瓜尔佳氏有可能出现的两种反应:

第一种:提及国税变动、兹事体大,试图打消他“取缔皇商分成”的念头;

第二种:虽心内气愤难平,但顾忌良多,默默的忍了。

无论是哪一种,在他看来,都属平常。

第一种有些沉不住气,毕竟后宫不得干政是规矩,哪怕说话时旁敲侧击,不露声色,在他一个皇帝眼中,也属于自作聪明了。

第二种的话,若城府不深,神色中总会带出几分异样;倘若一丝异样也看不出来,那就藏的太深了。

但瓜尔佳氏却选择了第三种。

既没有授人以柄,自作聪明,也没有选择默默忍耐,而是选择先给自己出一口恶气再说。

偏偏她出气的方式,还是这么合情合理合体面合规矩。

各方面都完美到毫无瑕疵。

哪怕他作为“怡亲王”,也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一瞬间,雍正隐约看到了,瓜尔佳氏温婉柔弱的外表下,暗藏着的那一丝锋芒。

虽然她如今身份低微,但无论在前朝,还是在后宫,都份外耀眼夺目。

不过,虽然他打心眼里赞赏苏沐瑶的行为,但她给自己从好茶换成普通茶,还是需要给一个教训的。

雍正轻轻喝了一口茶,不着痕迹道:“太常在的宫里,为何没有伺候的婢女?还需要太常在亲自动手沏茶?”

苏沐瑶淡淡道:“自是有的,只是方才出去取膳食了。”

雍正一副愕然的样子,道:“只有一个吗?”

苏沐瑶点点头,她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惊讶的。

“嫔妾喜欢清静。”

雍正皱紧眉头道:“本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怡亲王有话直说无妨。”

雍正意味深长道:“太常在既在乾西居住,还是多寻几个婢女……照顾起居为好。”

苏沐瑶虽对面前人没什么好感,但这话听起来怪怪的,她抿了抿唇,追问道:“怡亲王何出此言?”

雍正轻飘飘道:“乾西靠近玄武门,背后为廊下家一带,廊下家往东,自玄武门迤西共有九道门,自前朝起,每道门的用处皆不同,太常在可曾听过?”

苏沐瑶摇摇头。

雍正道:“别的门倒罢了,只是有一道门,被宫中人称之为死门,凡宫女太监暴毙身亡者,尸身皆从此门运出,为镇阴气,又称之为正阳门,宫中偶有流言,说在正阳门处,晚上有鬼夜行……”

轻轻咳嗽了一下,继续道:“虽说流言蜚语不可信,但圣人有训,“鬼神当敬,亦当远之“,本王想,太常在既为女子,还是避讳一下的好。”

苏沐瑶:“……”

她不知道这个事也就罢了,知道了之后,心里忽然有点毛毛的。

作为现代人,她当然不至于迷信。

但世上有许多事尚且无法用科学解释,譬如说她自己穿越而来的经历。

可问题是,“怡亲王”这一句避讳的话,说的轻飘飘的,但她倒是想避讳,上哪儿避讳去?

她又不能面见皇上,要求搬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