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作者:毛遂爱吃糖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边炉的由来(考究党可入、剧情党可跳过)

书名: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作者:毛遂爱吃糖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07

郝景氏也没想到自己回家竟然会看到这一幕,两个人在院子里面就.,

而且连衣服的扣子都解开了两个.不怕冷吗?不过这时候她只能当做没看到,轻咳了一下后说道。

“咳咳.想着你今天回来,我专门托关系买了一些木炭和羊肉送回来,你们聊,我先把东西放到厨房里面。”

“木炭?羊肉?姆妈晚上咱们家这是要打边炉呀?”

“嗯,打边炉,现在咱们家独门独院,想吃点什么都行,往后咱们再也不用跟住在弄堂那会一样了,整天小心翼翼的活着,东西不敢吃、说话不敢大声.”

郝景氏回来了,他们刚才的动作当然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郝红敏上前接过她姆妈手里面的东西,还冲着韩立眨了眨眼就先往屋里面去了。

郝景氏放下东西没怎么停留就走了,韩立跟郝红敏则是上街买一些打边炉用到的其他食材回来。

在买东西的路上,因为韩立的前世、今世都没吃过沪市所谓的打边炉,但是知道它应该是火锅的一种,想起郝景氏带回来的那一整块带皮的羊肉问道。

“伯母刚才带回来的羊肉我们好像还没处理吧,不卷起来捆上定型的话,等下切出来的片太厚那还能叫涮羊肉吗?”

“涮羊肉?是不是就是咱们在上河村的时候你家经常支的锅子?”

“对呀,沪市这边的打边炉不也是涮锅吗?”

“吃法不一样的”

接下来,韩立在郝红敏的一番解释后才明白沪市所谓的打边炉是个什么情况。

沪市的冬季同样也是相当难熬的日子,这里的温度虽然不见得会特别低,但是那种潮、冷的感觉特别难受、特别难熬。

冬至的白天时间最短、夜里时间最长的一天,之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一天比一天短,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

数冬九也正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因此江南、沪市这一带根据自己家乡的情况,还编出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数九歌”(九连天、连冬起九。)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与人打招呼时,手依然插在袖笼里)。

三九廿七,篱头吹觱篥(寒风吹在篱笆上发出呼呼的响声)。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穷人没有御寒的措施,只能运动身体驱寒)。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屋栨(气候回暖,可以看到苍蝇躲在房屋的缝里)。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边摊。

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吴方言念如ying,就是‘凉’的意思,如沪市人把“天气凉了”讲做“天气转渹了”)。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大地回春,农民准备春耕)。

沪市这一带的人们为了度过数九寒天,大家早早地就要做起防冻御寒的准备。

因此,民间有着“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的俗语。

炭墼:这是一种用木炭碾成粉,加入适量粘土做成的“煤球”。

这种煤球燃烧的温度不高,但是可以延长炭的燃烧时间,点燃后放在铜质的手炉、脚炉中用来取暖,不会产生炭灰和扬尘,是比较干净的取暖燃料,因此深受当地有钱、有条件的人群喜欢。

当然贫富差距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时候城市里面用“炭墼”,农村大多数都是用灶台里面烧完饭后的余烬取暖。

后来,这种“炭墼”在沪市这边依旧有专门的店铺供应,但是那些铜制的手炉、脚炉只有少数家庭才有,大多数家庭或者单位都换成了“炭缸。”

再往后就变成了煤球炉子、汤婆子、热水袋、输液瓶,多穿衣服等各种取暖方式。

冬至:这个节气在沪市这一带非常受重视,甚至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而冬至的前一天被很多人称为“小至”,这一天家家户户捣米做汤圆,为第二天冬至做着准备,很多人认为过完冬至就是新年,因此在这一天要进行祭祖。

秦*光在(沪市县竹枝词)中对于这个节日进行了描述。

冬至花糕更粉圆,分冬酒吃闹年年。

衣冠拜贺亲朋后,肉块堆盘夜祀先。

这一天家族的人要团聚在一起吃汤圆、互相祝贺、祭祀祖先。

祭祀完毕后那些贡品就是活人的口福,而且大家认为,吃了祭祀祖先的肉,可以增强体质,能够帮自己抵抗严寒熬过这个冬季。

最初的时候这个祭祀祖先的肉都是直接吃,但是因为太冷、太凉,很多人吃完后不但没有得到祖先的庇护,反而闹肚子不得安生。

有问题就要解决,于是南方、沪市这一带的人们就发明了一种叫“暖锅”的物件,直接解决了因为吃凉肉闹肚子的问题。

这也是江南、沪市这一带打边炉萌发的第一形态,当时还有人专门给“暖锅”做了一首诗。

红铅九转器初成,十万钱输选馔精。

炊蜡厨边汤乍沸,肉屏风畔婢初擎。

添来炉火寒威解,味入丹田暖气生。

尚有寄居萧寺客,齑盐风味耐孤清。

“暖锅”这个东西好是好,但是它除了制作工艺复杂之外,还要采用“蜡”为燃料,而且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温,而不是煮食物。

这就导致了“暖锅”无法被普通的老百姓接受,因此并没有太过流传开来。

直到后来,四九城那边的铜质火锅传到了江南、沪市这一带,因其造型和作用被大家称为“火锅”,这也是打边炉的萌发的最重要一步。

“火锅”的遭遇跟当初的“暖锅”差不多,在那个铜是交易货币的年代,铜锅这种超级奢侈品小官、小吏都承受不起,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了。

但是那些小官、小吏跟随上司在严寒的冬季吃过一次火锅之后,他们就喜欢上了这种在冬日里围锅煮肉的温暖,以及这个御寒、饮食兼并的方式。

在这些人的推动下,红泥小火炉和砂锅(瓦盆)的组合就出现了,因为普通、实用,所以迅速的在民间普及开来。

前伪朝出版的朱*炳《海上竹枝词》一诗中描述道。

冬日红泥小火炉,清汤菠菜味诚腴。

生鱼生鸭生鸡片,可作消寒九九图。

至于为什么会被称为打边炉,这个是因为口音和习俗的造成的。

当时人们使用最多的是小瓦盆,当时、当地小瓦盆被称为“甂”(和边同音),而“打”指的意思是“涮”,因此才有了打边炉这个说法。

至于为什么是羊肉,这个因为老祖宗的智慧是相通的,沪市这边和四九城那边同样认为,到了冬天就要多吃羊肉,只有多吃羊肉就不怕冷了。

在江南、沪市这一带的天气大多数时间无法把羊肉冻实,无法冻实的肉就没办法很好的切片,这种情况只能炖、不能涮,这也把涮火锅和打边炉彻底区分开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江南、沪市这一带因为祭祖时传下来的习惯,他们更喜欢吃带皮的肉,而且还是那种猪吃前,羊吃后的习惯。

打边炉最兴盛的时候,同时也是“十里洋场”时期。

那时候沪市普通工人每个月大概收入在五块大洋左右,这种既能取暖还显得格外洋气的消费偶尔消费一次还行,次数多了他们根本承受不起。

但是,工作的时间他们说了不算,当时很多人下班后就已经是深夜了、或者错过饭时,此时他们在黑夜里又冷又饿,街道旁打边炉店里面专门用骨头熬制的汤底香味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诱惑。

但是自己一个人吃不起怎么办?那就跟工友“打平伙儿”,也就是各自出点钱合活吃一顿少要肉、多要菜的打边炉。

“打平伙儿”这个是北方用词,在沪市这一带对于这个情况叫“扛醵”。

两三个一起的话叫“扛”,人数要是多的话叫“醵”。

(现在哪怕是在沪市,知道这“扛醵”两个字意思的大佬估计不多了。)

那时候羊肉、牛肉这种东西在当时非常的昂贵,很多人根本消费不起,于是就开始寻找其他的食材代替。

再加上当时粤省在沪市的人很多,于是,各种海鲜、河鲜、咸肉、香菇、干货、肉皮、冬笋.等众多食材被放到了锅里面,这也让打边炉变的更加多样化起来。

郝红敏小时候时常还能打边炉,后来因为物资紧张、凭票消费后开始逐步减少,但是凭借着家底从黑市淘换也能时不时的来上一顿。

但是在往后因为郝江河的偷跑,从那时候起,打边炉在她的脑海中差不多都快要变成一个单纯的词汇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冬至这一天吃打边炉的传统在沪市这边被保留了下来。

哪怕是前些年物资紧张的时候,沪市人每逢冬至来临,买不到羊肉,人们买根骨头、猪肉皮用来熬成汤底,往里面加入各种蔬菜、干货,不怎么值钱的海鲜、河鲜炖煮一番,同样能做出一锅美味的食物够渡过这个重要的节日。

韩立听到这里,心中感觉单从这一点来说,沪市这边无愧是八类地区。

那些年四九城在冬至后开始支锅子,大多数家里面都只能涮白菜和一些干货。

海鲜最常见的就是海带、带鱼、小虾米,河鲜到是有,但是价钱不便宜,而且四九城基本上没人用这些玩意支锅子。

两个人说着话就来到了附近的菜场,韩立在四九城的时候就没逛过这种地方,家那边是什么情况他不清楚。

但是沪市这边的菜场里面跟人挤人也差不多,不过来这里买菜的人百分之九十五是都是女性,各位大妈、大婶她们每个人手里面都拎着一个竹编拎篮。

高大、好看的韩立在这些人当中就跟个异类一样,挤得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人虽然很多,但是这里有着这个季节比四九城更多种类的新鲜蔬菜。

据郝红敏说,沪市所有的菜场在中午之前还会有菜盆供应,到下午菜盆基本上就卖没了。

(菜盆:由菜场依据市民的饮食习惯,按照菜名,把其中需要的荤、素菜搭配好后供应的半成品,全都是择好、切好的那种,买回家之后冲洗一下就可以直接下锅。)

他们俩买菜的时间不长,但是排队的时间很长、很长。

韩立跟郝红敏在这里挤了好一会才出来,那么接下来就是晚上的庆祝宴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72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