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国院士

作者:少一尾的九尾猫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九百九十四章 :绝望的高通

书名:大国院士 作者:少一尾的九尾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38

如果是在地球上,要想搬运一颗直径一公里的陨石,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来说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它实在是太重了。

哪怕是最普通的基岩陨石,实心状态下,其质量也高达至少五千亿吨以上。

不过如果是在太空中,想要运送这种级别的陨石,尽管难度大了一点,但方法还是有的。

早在2015年的时候,米国NASA宇航局就曾公开过一项名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的计划。

即利用无人航天器从一颗较大的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块巨石,然后将其挪至月球附近供宇航员采样研究。

虽然说这次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最终被NASA宇航局放弃,但它却设计了完整的“捕星”方案,并且规划了需要花费的费用。

第一种则是如上述所说的在一颗较大的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块巨石。

而第二种方案则是整体捕捉一颗小行星,预算为12.5亿美元。

当时NASA的副局长罗伯特·莱特富特当天在媒体发布会表示,NASA航天局将于2019年决定选择哪颗小行星为目标,2020年12月发射无人航天器,2025年做到将小行星拖拽到月球或地球的轨道附近,并让它保持相对稳定的轨道运行。

对于NASA宇航局来说,‘小行星重定向任务’不仅是为了测试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防御技术,还将开启太空飞行的新时代,并检验新设计的宇航服在深太空环境中的性能。

理论上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未来性’和‘价值’的任务。

不过随着2015年后米国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受到华国崛起的影响,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够实施。

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徐川所提出的捕获陨石和小行星,用以撞击火星制造磁场和大气,至少在抓获小行星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目光落在茶几上的报告文件上,徐川向前倾身捡了起来,翻了文件,笑着解释道。

“捕获一颗小行星,并且将其运送到火星轨道上空这并不困难。至少对于我构思中的撞击火星的要求来说完全可以做到。”

说着,他看向坐在对面的常华祥院士,笑着开口问道:“不知道常老您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流浪地球’的电影。”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瞬间就反应了过来,有些讶异的问道:“你准备参考电影中的设定,建造那种体型庞大的行星发动机来推动操控陨石或小行星?”

徐川轻轻的点了点头,笑道:“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虽然说用行星发动机来推动地球前往比邻星这种想法不可能做到,即便是发动机具有强大的推力,地球的地壳不可能承受住如此夸张的推力。”

“但如果是运用在小质量的陨石或小行星上,却是完全可行的。”

“小型化的聚变堆,完全足够当做推动陨石运动偏离轨道的能源核心。理论上来说,只需要就算好轨道,让小行星带中的陨石偏离陨石带朝着火星飞去完全是可行的。”

“而且从技术角度上来考虑,这并不是很难。”

“唯一的难题就是如何刹车。”

“毕竟每一颗目标陨石和小行星都以极高的速度在宇宙太空中运动,考虑到它本身的速度、质量等各方面的问题,将它们恰到好处的‘相对刹停’在接近火星的太空中是一件需要精确计算的事情。”

沙发上,常华祥院士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道:“按照这种说法,搬运质量合适的陨石或小行星的确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过要实现它,难度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首先要从小行星带中挑选出大小、质量、性质都相对稳定合适的陨石或小行星难度就很大了。”

“别看小行星带是陨石密集区域,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和陨石,但实际上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以目前的探测技术,要想精确的找到需要的小行星难度很大。”

“尤其是用于火星改造的小行星,对本身的性质要求更高。”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皱着眉头问道。

“另外,你准备如何在这些小行星上进行施工?”

“处于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不仅都在高速运动中,而且很多都具有自转行为。”

“这些处于运动与自转状态中的小行星状态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失去控制。”

“与此同时,小行星上的环境极其恶劣,施工难度比月球还高。”

“如果是想要在上面部署推动器,恐怕难度更大。”

徐川笑了笑,道:“探测的问题其实挺好解决的,现在的天文学望远镜足够对这些小行星勘探了。”

“国际天文学会那边的小行星编号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一批相对合适S·硅酸盐型小行星和M·金属型小行星可以当做第一批考察的对象。”

“后续我会安排下蜀航天基地这边发射一批探测器,前往小行星带进行近距离的考察,以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些目标。”

“至于如何施工.”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的想法是发展智能机器人。”

思忖了一下,徐川继续说道:“相对比宇航员来说,在太空中智能机器人更具备优势。”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固定在小行星上,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受外界影响。”

“另外,如果考虑到施工的高难度,可以考虑组合建造。”

“通过在地球或者月球上先伸长出需要的推进发动机,组装成类似于积木的拼接零件,通过航天飞机直接运送到小行星带,再组装起来。”

“相对比传统的建造方式来说,这种施工方案更容易,且无重力的太空环境也能够进行大规模的零件运送拼装。”

“整体来说,难度虽然较大,但并不是完全做不到。”

事实上,除了自主智能机器人外,他还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徐晓那边正在研究的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由工程人员在环境更加稳定的航天飞机上操控小行星上的机械设备。

不过这个选项并不在徐川一开始的规划中。

一方面是虚拟现实技术目前来说还做不到这种技术,距离完全传到脑电波实时操控复杂的机械设备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另一方面则是太空长久施工会对工程人员和宇航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且在施工过程中若是出现意外的情况,可能会造成陨石或小行星偏离轨道,造成航天飞机的破坏损伤,危急上面的人员生命安全。

毕竟是在小行星带中,哪怕里面的物质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相当的稀疏,但每年发生在小行星带中的陨石碰撞事件依旧繁多。

尤其是受木星和火星的引力影响下,小行星带中的陨石运行轨道并不是那么的固定。

所以相对比之下,全自动化的智能机械设备更符合他的选择。

另一边,星海研究院的总部大楼。

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在米国人眼里极为神秘的研究机构,高通的副总裁威廉·汤普森眼神中满是复杂。

对于他来说,今天绝对是他在这些华国人面前最为‘卑躬屈膝’的一次,也是高通公司最为‘卑微’的一次。

当然,这是他自认为的。

早在徐川在《探索》期刊上发表那两篇有关于碳基芯片的论文时,高通便敏锐的注意到了硅基芯片的时代可能要产生重大变化了。

他们在第一时间让人对这两篇碳基芯片相关的论文进行整体评价后,认为星海研究院极有可能在碳基芯片技术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召开了内部会议后,他们迅速联系上了星海研究院这边,并且预约到了一场访问,希望能够和碳基芯片实验室详细了解一下情况,看看能否有合作或入股的机会。

在当时,星海研究院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他们的访问请求,还让他们很是欣喜,认为高通哪怕是在华国都极具影响力。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星海研究院这边,将他们的访问请求安排在今天,也就是碳基芯片的产品发布会后的第二天。

原本他们想的是最好能够参与进碳基芯片的技术研发中,与华国在碳基半导体领域搭乘合作,占据一定的投资技术股份和话语权。

然而一场产品发布会,全盘打乱了他们所有的想法。

在碳基芯片领域,华国不仅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更是直接制造出来了完全足够商业化使用的产品。

甚至在存储芯片领域,推出的第一代龙藏存储芯片系列就几乎全面的碾压了存储巨头美光科技的高端产品。

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不仅震撼到了现场的所有人,也震撼到了全世界,更是令他不得不紧急联系总部修改访问交流的内容。

毕竟从碳基芯片产品发布会的现场情况来看,他们已经没有了与华国在碳基半导体领域搭乘合作,占据一定的投资技术股份和话语权的任何可能性了。

对方连成品芯片都已经制备出来了,几乎解决了所有的技术难题,怎么可能再让他们参与进来拿到股份和话语权。

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碳基芯片的产品发布会过后,他的目的便已经变了。

不再是尝试在研发进参与过程,进行提前投资,而是要想办法和星海研究院这边搭乘合作。

如果能够拿到碳基芯片的制备技术,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做不到这点,他也至少要从对方的手中拿到授权或者说初步谈成合作的可能性。

在即将到来的碳基芯片的时代,高通不可能也不能继续抱着硅基芯片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走下去。

哪怕是放弃硅基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会让他们损失惨重,甚至是从头再来。

但为了活下去,他们也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抉择。

所以威廉·汤普森的任务就是希望能够和星海研究院搭乘合作。

相对比以往的外出商务交谈来说,这一次他的权限可谓是大的惊人。

如果能够获取到碳基芯片的制备技术,总部那边甚至允许他将高通的核心,无数手机厂商命门的‘基带技术’作为交换条件。

然而,在刚刚的那间会议室中,他刚尝试性的提出这个想法,便被对面那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温尔文雅的男人直接了当的拒绝了。

对方简单的一句话,就让他直接哑口无言。

碳基芯片的时代,你们又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技术呢?

在硅基半导体时代他们所引以为豪的芯片技术,还有那些围绕着硅基芯片所建立起来的专利壁垒,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别说是高通了,就是米国,如今也已经几乎找不到一项能够和碳基芯片制备技术相提并论的重要科技了。

能源?

华国是最先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家,他们的电能和高压电网不仅辐射了整个东南亚半岛。就连米国如今都得求着他们来帮忙修建聚变发电站。

芯片?

华国在碳基芯片技术已经实现了跳跃式的突破,他们在硅基芯片领域的先进技术放到现在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的价值。

或许最顶尖的紫外光刻机现在还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在产品发布会上,中芯国际的那位总裁也向他们展示了完全可以绕开光刻机雕刻加工芯片的技术。

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是米国,现如今也已经没有了可以平等交易碳基芯片技术的科技了。

毕竟‘碳基芯片’这四个字,代表的就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果高通想要活下去,唯一的选择就是放下身姿,站在中下游的角度,去帮助碳基芯片铺向全世界。

或许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从华国人手中获得一定的支持。

然而,这种决定根本就不是他一个副总裁能够做的。

更关键的是,在从星海研究院的总部出来是,他还看到了英特尔和AMD公司的人。

毫无疑问,这是华国一场有组织有安排的交流会。

掌握了碳基芯片技术的星海研究院,高高在上的俯视着整个硅基半导体产业。

即便是高通想要放下身姿,站在中下游的角度去搭乘合作,恐怕也需要和其他的同行来争抢这个机会。

甚至他们还不一定能够拿到这个原本他们根本就看不上的机会。

对于威廉·汤普森来说,这绝对是他任职高通近二十年以来最令人感到绝望的一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4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