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将门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593章 大宋好男儿

书名:大宋将门 作者:青史尽成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3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河湟诗。

所谓河湟之地,就是青海和甘肃境内的黄河以及湟水流域,这里水草丰美,盛产良驹,地里位置非常重要。

守住河湟,才能保护河西走廊,保住河西走廊,才能沟通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

毫不客气说,河湟之地,关乎西北半壁江山的安全。

可惜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将驻守在河湟和河西走廊的人马调走,全力对付安史之乱,结果就是吐蕃趁乱夺取了河湟。

杜牧在诗中提到,丞相元载和唐宪宗都想过收复河湟,却没有成功。后来的大唐王朝根本无力西顾,只有凉州歌舞,还在长安流传不息。

此后几百年,河湟故地都落到了吐蕃诸部的手里。

一直绵延到如今,一个天赐良机出现了,一代枭雄唃厮啰死了,吐蕃各部分崩离析,他的儿子董毡无力维持青唐团结,正是我大宋进军西北,收复陇右的绝佳时机

作为皇家书院的特约讲师,王宁安又一次登上了讲台,给所有学生讲起了青唐的重要。

经过欧阳修的努力,皇家书院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从皇家小学开始,然后是皇家中学,在皇家学院,皇家水利学院,皇家百工院。

这一次王宁安讲课的地点是在皇家小学,有趣的是前来听课的不只是小学生,还包括其他学院的所有人,尤其是武学院居多,还有不少有志进士的学子,也都跑来了。

学生最小的,比如狗牙儿和小太子,才六七岁,大的却有三四十岁,都已经当爹了。

王宁安觉得国防就要从小教起,只有孩子都懂了,大人才会真正重视。

“我们大宋的都城在洛阳,要保护洛阳的安全,必须构筑一条防御体系,这就是生命线,要让洛阳发展壮大,就必须打通所有商路,这就是发展线。”

“洛阳的生命线,向北,应该推到河套地区,也就是传统的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也是秦代长城一线,向西南方向,必须占据湟水谷地,这里是整个高原最好的马场,水草丰美,适合驻军,拥有了湟水谷地,吐蕃的骑兵就没法威胁西北的安全。要知道唐代安史之乱,吐蕃骑兵就曾经杀入长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洛阳的发展线,向东向南,都是在大宋境内,不需要多说。真正重要的是向西。一条丝绸之路,带来汉唐两代繁荣,打通西域商路,我们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战马,用我们的丝绸,换来重量相当的黄金白银,香料珠宝。大家请看这里,这就是西域的碎叶城,诗仙李白出生的地方。”

王宁安手指着地图上的一点。

学生们伸长了脖颈,瞪大眼睛看着,好些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士子,还是第一次知道碎叶城的位置,顿时引起了好奇之心。

大家从小念着诗仙的佳句,却不知道诗仙出生在哪里真是好远啊,应该有几千里,上万里的路途,几乎隔了一个大宋朝山水迢迢,当年这么广阔的土地,都是大唐的疆域吗

回头看看,大宋如同巴掌一般的国土。

许多人都不由自主低下了头。

难怪大唐称之为大唐

相比之下,大宋叫得真特么心虚啊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可是这里的汉家儿郎却没有放弃对故国的思念,他们穿汉服,说汉话,沿袭汉风,努力守卫着疆土。其中以于阗国李氏最为壮烈他们自称唐之宗属,于阗王李圣天继位之后,积极派遣使臣,重建和中原的联系,他们曾经向后晋进贡,及至太祖皇帝继位,于阗国更是派遣使者,奉上丰厚的贡品,以示臣服。我太祖皇帝曾经派遣157名僧侣,远赴于阗,慰问这些苦苦挣扎的汉家遗民,双方联系密切,心意相连。”

于阗国,许多人都非常陌生。

说起来大宋周围,全都是恶邻,不论是辽国,还是西夏,甚至青唐,都觊觎大宋的财富,试图染指中原。

突然出现一个忠心耿耿的汉家王朝,让学生们倍感振奋。

小太子赵宗垕更是仗着胆子问道:“先生,于阗国如何了他们还有没有派遣使者了,为什没人说起,难道他们背叛了大宋”

“没有,他们消耗光了”

难得,王宁安声音哽咽,“我大宋立国之初,正好是大食国大举东进的日子,他们的骑兵源源不断,涌入西域,于阗国兵不过两万,却要面对十几万的敌军,李圣天率领着人马,浴血奋战几十年,数次击败大食入侵者奈何于阗国兵力衰微,后援不济,在苦战几十年后,于阗国彻底灭亡了,几十万的汉家儿郎血洒黄沙,殒命疆场,于阗国故地,已经变成了黑汗王朝,汉人灭绝,当年遍地佛寺,家家礼佛的盛况也荡然无存,他们就像是从没有来过一样,被彻彻底底抹杀干净,一点都不留”

听到了于阗国悲惨的结局,许多学生都忍不住流泪,伤心,课堂的气氛十分凝重。

“于阗国的努力和牺牲并非没有价值,他们靠着几万弱旅,苦撑了近百年,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当时的中原,正是五代十国,混乱不堪。假如没有于阗国的努力,大食骑兵就会沿着河西走廊,一路杀进中原,结果如何,简直不敢想象。要知道大食人当时攻击于阗国的统帅,就被任命为中国总督他们已经有了染指中原的野心于阗国以不足六分之一的兵力,诱敌深入,设下埋伏,一战毙杀这个中国总督,并且杀掉了他手下的四位宗教长老,杀得大食人望风而逃,断绝了进军中原的念头。如果没有于阗国的努力,或许今日的西北,已经是大食人的天下了。”

王宁安语气很沉重,他总结道:“我们汉家儿郎,自从三皇五帝以来,开疆拓土,披荆斩棘,从来不乏勇士,不乏好男儿我们战胜了犬戎,打败了匈奴,攻灭突厥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战胜了几乎所有的敌人,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从没有因为艰难而放弃抗争。汉人从来不文弱,如果我们文弱,或许早就像其他的夷狄一样,亡国灭种了。”

“哪怕处在绝境当中,哪怕强敌环视,于阗国也没有放弃战斗,他们没有被消灭,他们只是消耗光了,他们用自己的血,生生筑起了一道长城,捍卫汉家道统,绵延不绝”

“我们要对青唐用兵,要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要恢复汉唐在西域的统治,要把属于我们的土地拿回来要去于阗故土,要去祭奠那些浴血沙场的好男儿”

“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

王宁安低声念了两遍儿,而后轻笑道:“说出此话的人,在不久之前,曾经对着我说,要报好水川之仇,要灭亡西夏,恢复河套故地待到王师成功的那一刻,告诉他的鬼魂,他才能安息酒泉我想他已经想清楚了,什么才是好男儿”

“为国征战,开疆拓土,持三尺钢锋,护卫亿兆黎民,男儿好汉,纵然身死,斗志不息,热血不灭方为好男儿”

王宁安讲了很多,从收复河湟之地,到经略青唐,再到恢复汉家故土学生们都听得格外认真,甚至连一帮小娃娃都瞪圆了眼睛,仔细记下先生的话。

一句东华门唱名,鼓舞了无数的士人,却又寒了无数武人的心。

如今东华门唱名的那位身首异处,终于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

以王宁安的这堂课作为起点,皇家书院,京城的书坊,各大报馆,不遗余力,刊载于阗国的历史,礼部也找出李圣天递交给大宋的国书,送来的玉石珍宝。

人们反复读着几十年前的国书,他们能感觉到于阗国对大宋的忠诚,也能感到他们面对强敌的绝望。

可是他们没有放弃,于阗国战斗到了最后一兵一卒

当年的大宋,刚刚立国,两次北伐惨败,无力顾及遥远的西域,太祖和太宗只能只能派遣使者,去勉励他们,鼓舞斗志。

如今的大宋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要变法图强,要拿回属于汉家的故土

燕云十六州,河套平原,如今又加上了一个西域故地,于阗故国

百姓的血液被点燃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起刀枪弓箭,学习武艺,在田间地头,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弓箭社,昔日的贼配军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年轻人喜欢缠着解甲归田的老兵,询问疆场征战,学习弓马武艺,渴望着上阵杀敌,立功受赏。

整个社会风气都在快速扭转改变,从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到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一夜之间,仿佛天地都不一样了。

王宁宏,王宁宣,王宁泽,他们率领着路疾驰,赶到了西京,听候差遣。

所过之处,各地的士绅百姓箪食壶浆,犒劳将士。

弄得他们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尤其是进入西京,宽阔的道路两旁摆满了香案,上面放着鲜花美食。街道两旁,鼓乐震天,鞭炮齐鸣。

当将士们昂首阔步,走进城门的一刹那,不知道谁带头大喊,“大宋好男儿”

“大宋好男儿”

“好男儿”

山崩地裂一般的欢呼,在那一瞬间,王家军是热泪盈眶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65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