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将门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09章 财路和扩军

书名:大宋将门 作者:青史尽成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3

赵祯在年前下旨,从明年起,正式改年号为皇祐,宋代的皇帝是允许有多个年号的,不像明朝,一个年号用一辈子。

不过年号虽然多,但是庆历这个年号对大宋来说,含义非比寻常。

曾经有一次,大宋上下,都满怀信心,希望扭转局面,摆脱挨打的局面,富国强兵,可最终就像流星一样,彻底失败了,到了如今,连年号都改了,曾经的梦真的要醒了

欧阳修弄了十几坛子美酒,摆在了屋子里,不许任何人进去。

醉翁捧着酒坛子,笑一阵,喝一阵,哭一阵,喝一阵喝得吐出来,满地都是脏东西,醉在了酒坛子中间,蜷缩着身躯,像是一个受伤的孩子。

转过天,欧阳修下午爬起来,回到六艺学堂的时候,老先生依旧神采奕奕,只是很多人都注意到,在他的鬓边有一缕刺眼的白发。

一代新人换旧人,醉翁老了

同样离着过年越来越近,王家上下都聚集在了一起,包括之前分家出去的大伯王良珪也回来了。

过去的一年多,他老了很多,在田间劳作,脖子晒得紫红,手掌粗糙,骨节肿大,饱经风霜,备受摧残。

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淹了王良珪的田,麦子在水里泡了半个多月,全都死了。只有种在高处,又耐旱涝的高粱,活了下来。

王宁安在沧州大搞高粱种植,不但让酿酒兴旺起来,还间接救了许多人。

他已经想好了,明年一定要多种甜高粱。朝廷治河的方略肯定行不通,接下来水旱不断,唯有高粱能够活下来。

甜高粱的杆用来榨糖,种子却能留下来,虽然不好吃,可好歹是粮食,比起观音土强多了,灾荒的年景,已经顾不得什么了

王良珪已经不奢望靠着自己的本事,能重新过好日子娶媳妇,他彻底低头了,向着四弟低头了,他显得无比恭顺,只要给他安排个事情,不管多难,他都能接受。

“大哥,陛下有旨意,要给老祖宗建庙祭祀,你做一个监工吧,这是咱们家的脸面,务必修好”

王良珪身躯颤抖,十分激动。

“老四,放心吧,我一定干好”

王良璟点了点头,表情严肃,又转向了两个侄子。

“宁宏,宁宣,你们学了武艺,考进了六艺学堂,晏相公,欧阳大人,苏先生,都是天下少有的鸿儒,能跟着他们学习,是你们的福气。好好用功,不要弱了王家的威风。”

“是,请四叔放心”

两个人用力点头,不只是恭顺,甚至战战兢兢。

身份的快速变化,王良璟已经成了家族绝对的权威,哪怕王老太太也不会干涉他的决定。唯独能左右王良璟的只剩下王宁安。

不过咱们王二郎是个乖孩子,在外人面前要给老爹面子,只有父子两个凑在一起,他才会原形毕露,毫无儿子的觉悟。

这不,分派了家里的事务,王宁安就很没有形象地和老爹勾肩搭背,凑在一起,商量下一步的事情。

“有了韩家的合作,明年一定要多种甜高粱,我估计韩家会种上百万亩。”

王宁安的想法是有道理的,韩家的土地众多,数之不尽,和韩家有关系的大户士绅更是多如牛毛。

眼下黄河泛滥,河北很多的土地不是旱就是涝,水淹之后,还有大面积盐碱地。

除了高粱之外,别的东西也活不下来。

普通高粱用来酿酒,甜高粱全身都是宝,种子食用,杆用来榨糖,剩下的渣滓晒干了,还能烧火。

白糖和烈酒,是王家眼前最重要的两条财路。而且还都是动辄上千万贯暴利,放在一年前,王良璟都能被吓晕了,哪怕到了现在,也是头晕眼花,浑身哆嗦。

“白糖不能都在大宋卖,一下子数量太多,会打乱市场,造成价格暴跌,影响利润。而且动静太大,也会吸引别人注意,引来其他世家跟风。我们把白糖生意分成五年,稳步扩大,让糖价慢慢下降,防止对手察觉,而且我们还能掌控更多的土地,形成庞大的规模,布局完成,就不用担心其他人效仿了。”

王宁安数着他的生意经,“所以要和烈酒一样,把多余的白糖卖给辽国,我相信辽国的贵胄肯定更喜欢糖”

北方寒冷,到了冬天,风狂雪猛,哪怕辽国的皇帝,都要猫在御账不出来。又没有多少娱乐手段,除了生孩子,就是喝酒、摔跤,如果把白糖制成各种糖块,卖给辽国,绝对大受欢迎。

最好辽国上下都猛吃白糖,吃出一嘴蛀牙才好让他们咬不动羊肉,吃不了肉干,就没本事南下打草谷了当然,这只是王宁安的脑洞,哪能指着糖废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但是走私白糖,带来的暴利,却能让王家快速壮大,说不定有一天,王家的铁骑就会覆灭辽国

两条财路,给了王家父子充足的信心。

该扩充人马了

“眼下我们名下的部曲有一百二十多人,不过弓箭社已经有了七百多人,还有带回来的五百青壮,周边村镇,许许多多青壮都有心投靠毕竟灾年吗,活下来不易。”王良璟学得很快,思维越发清晰。

“总而言之,现在人不成问题,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关口是咱们能有多大的本钱。”

王宁安点了点头,人马可不是越多越好,而且也不是随便摸摸脑袋,就是一个兵。需要选好人才,还要小心培养,耗费无数资金,才能训练出一个合适的战士。

“我的意思是尽可能扩充势力,但是不能把力量都放在士兵上,咱们家要像冰山一样,在海面上之露出一小块,真正的大部分藏在海面下,这就叫扮猪吃老虎”

王良璟很理解冰山效应,他见过渤海的冰,海面上只有薄薄一层,其余部分都在下面,只是他不太相信,海面上会有如山的冰块,那样岂不是连陆地都给封住了“说说你要怎么藏人”

王宁安笑道:“这个不难,首先把威字营的厢军和效用士分开,别人家的厢军都是后娘养的,吃的少,干的多,还被欺负,跟孙子似的咱们的厢军必须精壮,干练,要向禁军看起,要比禁军还要厉害。不但不吃空饷,还要满编足额,不但要有正式的人马,还要配属足够的效用士,如此一来,咱们手上就能有一千人马。”

王宁安的计划是五百正式士兵,五百效用士,由于效用不计入正式士兵,看起来王家只有五百人,实际却有一千人

别觉得一千人不多,在西夏损失惨重的折家,也不过一千多效用而已。当然了,折家的人马非常精干,远不是王家的新兵可比。

所以说,接下来的一年重点是练兵,把王家的士兵百炼成钢,所向睥睨。这个活儿肯定是王良璟负责。

“咱们的小马驹已经有了,杨家派来的部曲也到了,过了初五,我就带着人去野狼谷训练,不把他们练趴下,我的姓倒过来写”

王老爹杀气腾腾,“倒过来也念王”王宁安小声嘀咕着,瞬间老爹锐利的目光袭来,吓得他连忙住嘴。

“咱们还是商量下其他的生意,怎么藏兵”王宁安连忙转移了话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29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