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发明家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七十八章 朝廷的最大软肋

书名:大明发明家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7

正因为对秦良玉这个女将了解得越多,所以她在天启心目诏,以及满朝所有文臣武将。

因为她的忠贞日月可鉴,因为她的功勋天地为证,如果大明多出几个像秦良玉这样的人,不管是流寇也好,建虏也罢,早就化归了尘埃。

不过,天启暂时对秦良玉没有过多的安排,因为奢崇明引起的奢安之乱还未平定,秦良玉的白杆兵依然在尽力剿贼。

再者,白杆兵已经是一支成熟的军队,秦良玉对他们的操练也不用任何人操心,唯一的不足就是这样的善战之军应该越多越好。

可现在这个想法有些不太现实,因为白杆兵的训练、供养都是土司的财政。

哪怕是帮助朝廷打仗,也几乎都是自备粮饷,很少向朝廷伸手,非常的难能可贵。

凭石柱宣抚司的财力,很难供养更多的兵力,而现在天启也没有足够的理由直接给秦良玉拨款。

因为奢崇明之乱的高峰期已经过了,现在只是凭借地利优势在垂死挣扎,而围困他的大明军队也很难发动大规模进攻,毕竟川黔一带的地形非常复杂。

没有大规模战斗,就没有战功,天启就没有理由赏赐白杆兵,不然的话,与他们联合作战的其他明军就不服了。

如果都赏赐,朝廷也拿不出那么多钱。

所以,天启只能暂时的将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默默记下,以后再找时机进行补偿,现在就不作过多安排了。

还有赵率教和满桂,这两人也是忠勇可嘉的良将,战斗都很勇猛,在关外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两人此时也都是总兵官。文網

职位已经够高,不需要另外安排他们去刷战绩晋升了,暂时保持现状即可。

但是,他们两人之间却有个问题让天启很是头痛。

他们原本是共事多年的辽军同僚,关系是很好的,但前年因为救援、以及功劳分配的问题,双方产生了一些矛盾,渐生嫌隙。

当时还闹得比较大,毕竟两个都是统兵大将,这般不和,以后怎么在辽东共事

以防两人的矛盾加深,朝廷最终选择将他们分开,于是把满桂挂印移镇到山海关大门。

可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建虏再来攻,满桂肯定会被调出去支援,到时候两人出现在同一处战场上,万一发生点什么就麻烦大了。

这可不是天启杞人忧天,因为大明朝有多少将领,以及不同属军队之间的不和,最终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这种事情首先要拿出来说的就是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当时参战的浙兵、川兵、辽兵矛盾重重,互不信任,甚至到了刀兵相向的地步。

在开战前,浙兵和川兵就先发生了火并,甚至用火炮对射,双方都伤亡严重。

随后,浙兵又与当地的辽兵大打出手,也互有伤亡。

三方就带着这样的矛盾参与了浑河之战。

最先与建虏交战的是川军的白杆兵,本就与川军矛盾极深的浙兵直接选择了袖手旁观。

而辽兵和浙兵也有矛盾,看到浙兵不救,也选择作壁上观,因为他们打着事后以此事弹劾浙兵以报一箭之仇的心思。

结果,他们就眼睁睁的看着建虏集中兵力将白杆兵消灭。

建虏打完白杆兵,又开始攻打浙兵,辽兵更加不救了,继续旁观。

然后浙兵被建虏消灭后,就剩下辽兵独自面对了,结果可想而知。

战斗中,最忌各部兵力被敌人各个击破,而这几支明军,却人为的帮助建虏创造了这个天赐机会。

其实不管是辽兵、浙兵还是白杆兵,他们都是大明最精锐之军,也都不是胆小怕死之辈,几千人面对几万建虏围攻也没有丝毫怯懦。

几乎所有人都在极为不利的战况下,都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没有选择向敌投降。

所以,这种悲惨结局,非战之罪,而是人祸。

如果他们能够摒弃前嫌,将与建虏的仇恨放在首位,同心协力,建虏即便能取胜,也至少得多付出几倍的代价。

因为他们在独自面对建虏时,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特别是白杆兵,顶住了建虏多次的疯狂冲击,战况一度胶着。

如果浙兵和辽兵能够适时的给予支援,搞不好能够打出一场以少胜多的精彩之战。

可是,没有如果。

每每想到浑河之战的惨状和结果,天启都义愤难平。

最可怕的是,明军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在这之后又出现了无数次自己人坑自己人的事情,在关键时刻算计报复与自己有嫌隙的人,甚至直接率军逃跑,把友军的后背暴露给敌人。

渐渐的,很多统兵大将,每战都小心翼翼,一察觉到不对就立即率先跑路,因为跑慢了很可能就被别人给卖了。

这样的军队,还能怎么打仗所以经常性的出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军队说崩就崩了。

于是,大明朝的最后一点余威被慢慢耗尽,然后轰然倒塌。

可是,很多矛盾是不同派系,或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浙兵与辽兵在援朝时就闹出了矛盾。

所以短时间之内,天启也无力改变,朝廷很多时候也只是和稀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建虏内部也有自己的派系和矛盾,但他们揉合的能力要远远强于明军,至少在战场上不会互坑自己人。

有事在家里斗,出来了就将目标全部放在明军身上,而明军很多时候却反着来,恨不得在战场上借敌人的刀来除掉自己的政敌,简直令人无语。

天启明白其中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大明朝廷对这些已经渐成军阀之势的军队控制力太弱了,一方面想要他们好好打仗,一方面又担心他们跑到建虏那边去了。

所以很多时候要尽力安抚,生怕做出一些太过刺激他们的事情,而他们也经常以此拿捏朝廷。

说白了,就是朝廷缺乏一支强有力的嫡系中央军弹压,这也是大明朝廷的最大软肋。

若李邦华将十多万京营练出来了,拥有白杆兵或者当初浙兵一样的战力,那情况肯定会好很多。

建虏就是如此,皇太极上台时其他三大贝勒也不服,但无奈人家手中的实力最强啊。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45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