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发明家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四十二章 尽复辽东,后金覆灭

书名:大明发明家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7

蒙古左翼的战况每天都会向沈阳的皇太极汇报,让他很是心累。

他不怕与明军打任何仗,就怕这种消耗战,毕竟大金的底子和明国是远远不能比的。

何况,随着晋商八家的覆灭,和明国的主要贸易通道便被切断了,现在只能通过毛文龙皮岛还能做些买卖。

但是毛文龙这条路线,根本没办法与晋商八家相比,再加上登莱对渤海的封锁,很多想与辽东贸易的明国商人也不敢冒险了,这也进一步推高了辽东的粮价。

如今,一石粮的价格已经飙升到超过二十两一石,而且还供不应求。

所以,想改变这种局面,唯有突破明国边墙,大肆劫掠,并强迫明国朝廷开通边贸,这是他在宁锦之战失败后就有的考量,只是现在更加急切。

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他心里再急切,也要尽可能的先解决粮草的问题。

由于物资紧缺,他不得不加强整个辽东的粮食管控,从人到马,每天进行配给,汉人最少,其次蒙古人,然后才是女真人。

即便如此,连不少女真人都过得紧巴巴的,因为皇太极还要将省下来的粮食分拨一部分给济尔哈朗。

终于,熬到了七月份,再过不到两个月就秋收了。

秋收之后,皇太极就准备发起行动。

可是,天启却先一步行动了,这倒不是大举进攻建虏,而是让东江镇的毛文龙派出人马,以小队为单位深入敌后,不为进攻坚城和铺堡,而是专门去毁坏他们的庄稼。

为了鼓励毛文龙大胆行动,魏忠贤代表天启向他承诺,只要能够毁坏万亩良田的庄稼,让自己能向万岁交差,到时候必向万岁给他毛文龙请赏,至少会拨给他五十万两银子。

毛文龙一算,五十万两银子,自己偷偷卖给建虏几万石粮食也赚不回来。

而且毁坏了辽东的庄稼,必然进一步推高辽东的粮价,自己赚得也会更多,所以领了旨意之后,他迅速开始行动。

其实,毛文龙偷偷和建虏做生意,天启早就知道,只是一直隐忍着罢了。

与此同时,天启又下旨意让旅顺的刘兴祚部也展开同样的行动,特别是刘兴祚麾下还有千余女真兵,做这样的事情更得心应手。

而刘兴祚就比毛文龙听话多了,立即行动起来。

锦衣卫也没有闲着,也跟着混入辽东刺探各种情报。

于是,大规模的敌后战在辽东展开,当一片片还未成熟的庄稼被毁时,皇太极气得直跳脚,不得不让各牛录分散去保护各自所属的庄稼,并派出一支支精锐去清剿深入辽东的明军和探子。

这些明军和探子为了生存,都尽量昼伏夜出,让建虏空有实力却很难发挥出来,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死守庄稼。

经过两个多月的残酷博弈,明军和大明的探子固然有不小的损失,但是他们也成功的让辽东的粮食减产超过三成,这进一步推高了整个辽东的粮食危机,让粮价进一步飙升。

皇太极再也等不及了,将收成上来的粮食准备好后,立即召集一万三千建虏大军,外加还在蒙古左翼与明军纠缠的济尔哈朗部,达到近三万的建虏真夷。

另征召一万余蒙古骑兵和投降的汉将率领的六千余汉军,及四万包衣和余丁,合计九万人左右,号称二十万绕道蒙古进攻大明,这比正史中的规模大多了。

其实,不用看建虏的调动情况,光是看辽东的市场经济,天启就知道,皇太极必然会在秋收之后进攻大明来转移辽东的内部矛盾。

不然的话,他皇太极再有能耐,粮食危机的问题解决不了,他的统治迟早难以维持下去。

所以,在皇太极动员之前,天启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他颁布了多道圣旨。

下旨秦良玉派出一万白杆兵拱卫京畿,卢象升的一万两千天雄军开始备战,孙传庭的九千秦军开始备战。

同时,派出五万经过近两年筛选和操练的京营兵,加强山海关至大同府一带长城沿线的防御。

十月七日,建虏大军进入科尔沁部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师,天启立即应令锦衣卫严密关注建虏的行进路线。

因为他记得正史中建虏是从北直隶段的长城关口破关的,但现在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不排除建虏会改变路线,选择从宣大一带作为突破口。

但是,他的主要准备方向还是以北直隶为主。

所以,在下旨坚壁清野时,除了北直隶的顺天府、永平府、宣府、延庆州、保安州,他还让山西大同府的百姓也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听众官府的命令撤退。

不过,皇太极也知道,陕西、山西一带也是穷地方,这几年灾情也非常严重,百姓收不到粮食吃不饱,都开始造反了。

所以,他根本不打算往山西和陕西那个方向跑,因为他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抢粮,其实才是金银财宝和人口,自然直指京畿最有搞头了。

十天之后,建虏的兵锋已经抵达奈曼部,与济尔哈朗汇合后,继续向南。

此时建虏大军与北直隶段的边墙已经只有几百里了,天启不再耽搁,立即下令顺天府和永平府的百姓在官府的组织下开始向南转移。

而被京营替换下来的原卫所军队负责配合官府维持秩序,并保护百姓的安全,东厂和锦衣卫派人暗中监督。

白杆兵、天雄军、秦军,已经从蒙古撤退回来的满桂、祖大寿和杨肇基部按照命令进入遵化、蓟州、迁安、永平、怀柔、密云、顺义等已经撤空的坚城。

而这些城池在这一年多来,也被孙元化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四周修筑了棱角防御台,并在上面布置了从葡萄牙人手中构建的红夷大炮,变得更加的易守难台。

十月二十三日,建虏大军分东西两路,分别兵临永主府西北角的龙井关和顺天府东北角的大安口,并发起了猛攻。

这两处关口的明军也都改成了精心操练的京营兵,再加上有所准备,所以他们的抵抗很是顽强,最近的蓟州镇和遵化城也先后派援军予以支援。

建虏攻了三天,连一处关口都没有攻下。

皇太极有些气急败坏,又选择喜峰口、将军石关等几处关口发起多点进攻。

最终,从马兰峪关破口而入,此处关口往东是遵化,往西是蓟州,往南是玉田。

皇太极兵分三路去攻取,却是发现完全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仿佛这每一座城都是关外的宁远城,这时潜藏在大明的建虏探子的情报才姗姗来迟。

皇太极大为震惊,他知道女真兵不善攻城,想要攻击这些坚城,即便自己带来的大军伤亡殆尽,恐怕也无法全部占领。

而且这些城池的百姓都撤出去了,即便攻取,也得不到多少好处。

无奈之下,只得继续深入,他立即率领大军直奔京师,想吸引各城的明军出来援助,然后在野战中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

但是天启早有旨意,京师不需任何军队来营救,京营足可以保护京师的安全。

事实也确实如此,京师有更高的城墙,有更宽的护城河,有更猛烈的火炮。

建虏只有一些小炮,没有大型的攻城炮,连宁远那样的城池都攻不下,更别说京师了。

皇太极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佯攻几次没有达到目的,便放弃了,准备分成两路改掠山东。

但是各路以逸待劳的明军开始不分昼夜的袭击建虏负责押运粮草,照看战马的包衣、余丁队伍,破坏他们的后勤。jujiáy

同时,专门盯着皇太极的两黄旗进行围攻,并公开直言大明的敌人只是两黄旗。

明知道这是明军的计谋,但是莽古尔泰还是有意识的避开与明军的消耗战,让明军尽可能的去消耗两黄旗的实力。

而且,他也公开的建言事不可为,应该打道回府。

因为劳师远征而一无所获,皇太极的威望必然受到沉重打击。

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阿敏和皇太极也并非一条心,几人都心怀鬼胎。

由于建虏后勤得不到补充,所以不得不严密保护后勤队伍的安全,而明军轻装上阵,反而占据着主动,可以选择有利时机逼迫建虏交战,不利的时候则撤退。

天启督导训练的样的方阵。

听说这支军队是天启训练的,皇太极有心想拿这支京营兵立威,于是派出自己的两黄旗出战,结果吃了大亏。

不但损失了两千多精锐,还葬送了一个固山额真、一个梅勒额真和四个甲喇额真,牛录额真更是有十个。

因为天启之前用发明系统发明了水力膛线机和米涅弹,从而让一部分明军枪法好的用上了线膛枪。

天启下令他们在战斗时,专门选择建虏的将官进行狙击。

所以,根本没有心里准备的两黄旗直接撞在了枪口上。

皇太极心痛得几乎要吐血,威严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莽古尔泰在暗中幸灾乐祸,并以此为借口更不想用自己正蓝旗的兵马与明军在明国腹地拼个你死我活了。

与此同时,登莱巡抚袁可立也调兵在建虏前进的方向上设立几道防线阻击。

明军的白杆兵、天雄军、秦军、辽兵、京营兵越来越有信心,不再那般畏惧与建虏野战,也在不断扩大战斗规模。

而建虏内部四大贝勒也产生不小的分歧,导致政令无法统一,进一步削弱了建虏的实力。

在这种情景下,双方在天津的杨柳青一带爆发大战,双方都承受了不小的损失,明军的损失固然要超过建虏一倍,但依然保存了相当的实力。

而建虏的信心却再一次遭遇重创,让更多的人对皇太极的这次入寇感到不满。

在双方在北直隶连番纠缠时,袁可立同时分兵,以旅顺为基点,在刘兴祚的指挥下,开始进攻相对空虚的辽南。

皮岛的毛文龙则也率领麾下大规模上岸,袭扰村落和防守力量薄弱的小城和铺堡,打击建虏的有生力量。

林丹汗也没有闲着,他接受了天启的建议,派军去进攻建虏最大的蒙古盟友科尔沁部,与科尔沁部发生大战,并败之。

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皇太极的大军深入大明境内六七百里,却几无所获,反而所耗甚大。

整支军队的伤亡也不小,其中女真兵的伤亡超过六千人,蒙古骑兵有近七千,包衣和余丁更是损失过万。

更重要的是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为自先汗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建州女真从未遭遇过如此大的损失,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些入寇是错误的,认为继续下去只会增加更多的伤亡,就算能够劫掠一些物资,也是得不偿失。

而且蒙古科尔沁部也多次请求支援。

无奈之下,皇太极不得不下令撤退,开始有序向北撤去。

天启立即下旨各军返回各城,放任建虏离去。

建虏只能烧毁一些已经无人的村庄发泄怒火,然后狼狈的撤出大明境内。

这次失利,对皇太极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可以说直接打乱了他整合建虏权力的计划,他的威望和两黄旗实力受到了双重打击,让他再难压服其他三大贝勒,建虏内部的权利争夺开始加剧。

而大明,通过此战,天启的威望大盛,他继续练兵,扩充京营兵的实力,新的战阵和燧发枪的运用也被证明更加实用。

在民生方面,玉米、番薯、土豆几种高产作用的改良种子得到推广,再在天启政令的支持下,开始在北方大规模种植开来。

在赋税方面,天启继续削减辽饷,并对灾情严重的省份减少征收,甚至是按年份免征,让民休养生息,赢得民心。

天启开始提高商人的地位,并鼓励商业活动,但是却加大了对商税的征收,一些反对者陆续被东厂给清算掉。

接着,天启开始向藩王下手,下令所有藩王迁入京师,允许他们获得一定的皇族特权,但其封地全部被没收,并大幅消减国家财政的他们的供养费用,鼓励他们自谋生路,比如经商、置产。

这些藩王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此举进一步减轻了大明的财政压力,释放出了更多的土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商业活动。

同时,天启也放开了海禁,鼓励商人走出去,但严禁与辽东的建虏来往。

天启通过积攒的发明点发明了飞梭、珍妮机,以及各种农具,让纺织业高速发展起来,通过海外贸易,赚取了大量的顺差。

在这期间,大明一直对建虏实行经济封锁,并且不停的进行袭扰,特别是在秋收之前一段时间。

五年时间,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而建虏却江河日下,只得通过征伐朝县、以及还未臣服北喀尔喀部补充越发严峻的形势。

天启十五年开冻之后,天启认为收复辽东的时机已到,便发兵从辽西开始进攻。

此时的明军已经大量装备燧发枪,甚至还配备了更行进的线膛炮,火炮也大为改进,小型化的野战炮已经大量使用。

在如此情形下,曾经建虏引以为傲的野战,已然不是明军的对手。

仅仅三个月时间,明军便收复三岔河以西所有地区,林丹汗趁机率领察哈尔部回到蒙古左翼,开始惩罚那些叛徒。

袁可立随即大举进攻辽南,先后收回辽南大片失地。

皇太极心力交瘁,二贝勒阿敏知道建虏已经难以为继,便暗中向大明投降。

天启予以重利,让其找准时机率部尽快来投。

在大明大军抵达海州附近时,阿敏做出抉择,率领镶蓝旗主力南下归投,给予建虏以沉重打击,引发连锁反应,大贝勒代善也有归降之意。

不甘失败的皇太极在最终在沈阳外围与明军主力对峙,大贝勒代善临阵退缩,率部北逃,反而是莽古尔泰不愿意投降。

最终和皇太极先后战死,代善遣书请降,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至此灭亡,大明尽复辽东。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96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