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捡漏大师

作者:长岭居士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39章 行商

书名:捡漏大师 作者:长岭居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21:30

陈勇完全没有想到现在的潘家园会有这么火爆,看来有句老话说得好,“乱世黄金,盛世古董。”,现在虽然不算是繁荣盛世,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很多人有了闲余的钱,就会拿来投资,对古玩文物感兴趣的人,就会进入古玩市场,购买一些自认为有收藏价值的东西。

偌大的京都城有这种想法人何止成千上万,特别是那些老京都爷儿们,胡同口的那些大爷大妈们,还有那些八旗子弟们,都对这些老物情有独钟。

陈勇与阿龙在潘家园内转悠了好久,也没有看到有心仪的东西,来这里捡漏的人成千上万,地摊上的古玩古董早就让这些人像过筛子的样筛选过,但凡有好一点的物件,价格又十分的虚高,让陈勇根本没有兴趣入手。

陈勇和阿龙兜兜转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几乎逛完了市场里的几千个摊位,阿龙手里还是提着不少东西,这些都是陈勇精心挑选出来,好不容易来一次潘家园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能入了陈勇的法眼的东西,绝对不会很差,如果转手就不能赚10倍以上价值的东西他是不会出手。

阿龙可是堂堂龙组最核心的成员,今天却做了个拎包侠,两只手不但拎满了盒子,脖子处还挂着几个袋子,胸前还抱着几个,要是让龙组的人员看到,没有人会相信,平日里高高在上的阿龙,也能干这打杂的事。

有句话叫做财不露白,买东西也不能太过招摇,这不陈勇和阿龙就被潘家国里的“行商”们盯上了,时不时有人走到陈勇的面前,拿出他认为陈勇能看上的物件来,把这件东西吹得只要天上有,人世间只此一件。

有时候陈勇不得不佩服这些“行商”们的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你忽悠的晕头转向。

但是这些人想忽悠陈勇那简直就是找虐,他可不会给你什么面子,直接就说你这个东西是假的,是什么时候制造的,用了什么材料,都有哪些制作工序,都一一说了出来。

陈勇以为这样就能把这些人赶,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用了人海战术,这个走了那一个又来,陈勇干脆站在那里不走了。

刚开始的时候也没什么人注意,可是慢慢的四周就越围越多人,围观的众人大部分都是来看热闹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伙子这么厉害,把这些“行商”们说的灰头土脸,灰溜溜的走了,就再也不敢冒头了,因为围观的众人现在都知道,这些人就是卖假货的,还跟着小伙子学了不少知识。

在这个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利益团体,别看这些不怎么起眼的“行商”,但他们也有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就叫老邹头。

这个“行商”的带头人老邹头可是大有来历,他是清朝政府末代皇帝傅仪的堂弟,正儿八经的正黄旗后代,是一位贝勒爷,他七八岁的时候清朝就灭亡了,他跟随着父亲隐姓埋名,改姓为邹,他继承了那些贝勒爷好吃懒做的习俗,文革后他父亲就病死了,他就开始把藏在地库里的老物件拿出来变卖。

老邹打听到华威桥那边有个鬼市,相传这个鬼市要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候皇室贵族的古玩书画向民间大量流出,很多没落贵族拿家中的古玩来此站街变卖。

这些交易一来有失身份,二来部分古董渠道不明需要秘密交易,于是只能在天亮前进行,才得了“鬼市”称号,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潘家园市场也还没有出现,彼时只是一大片居民区叫“潘家窑”,后来觉得此名不雅,就改为了如今的潘家园。

潘家园成了古玩旧货市场,已是90年代初了。但在80年代末期,华威桥古玩摊和劲松百货商场北侧的建筑工地地摊,应该属于潘家园地摊的雏形。一些当地居民会在路边摆摊,把自家的瓷器、旧家具等物件拿出来卖,不过也只是“打游击”,蹲在土坡上头摆摊,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跑得也快”。久而久之,这个自然形成的旧货市场被称为“劲松土坡儿”。

这些散摊一直坚持到1992年底,在现在潘家园古玩城的地方,出现了两三亩砖墙围起来的空地,摊贩就在这盖起了简易店铺,形成了最初的潘家园市场。再往后,市场开始名声鹊起,逐渐成为京都城内乃至华夏国最大的旧货市场,不仅京都城当地的商贩,外地商贩也慕名而来。

这个老邹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一件祖上留下来老物去华威桥鬼市里售卖,卖了钱就去吃喝嫖赌,挥霍一空以后,又拿老物件去鬼市出售。

这十多年来,老邹头就靠变卖祖产老物件过日子,钱总有花完的时候,祖宗留下的老物件也有卖光的时候。

老邹头把老物件卖光以后,剩下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处宅院,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叫他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这座祖宅,不然早就给他卖了。

老邹头有事没事经常往潘家园里跑,有时候就能在里面呆上一天,久而久之,整个潘家园里的摊主他都混得很是熟悉。

要说啥嘴皮子,整个潘家园的摊主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在潘家园里就混得如鱼得水,到处骗吃骗喝。

他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后来有个摊主给他出了主意,既然你没有钱拿货摆摊,不如在我摊位上挑几件东西,装扮成乡下农民、建筑工人或者残疾人,专门去找那些外地游客兜售,但售出的价格肯定要比摊位的价格要高,高出来的价格就给老邹头。

还别说,凭老邹头那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嘴,把游客们忽悠晕头转向,纷纷掏钱购买,他的生意比摊位的还要好,还真给他硬生生的,走出了一条路出来。

后来随着潘家园的不断扩大,摊位越来越多,游客也越来越多,老邹头一个人忙活不过来,就开始招收徒弟了,这些年来,他就招收了几十个弟子,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现在老邹头坐在办公室里,不用自己去出马,一般没有什么大事,也不用他亲自出马,每天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别说是摊位的摊主了,就是一般古玩店的店铺,也没有他赚的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75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