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从港岛开始发家

作者:人生错过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06章 304【玩玩舆论战】

书名:从港岛开始发家 作者:人生错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21:23

能当香江电灯公司这种大型企业的大班,康纳当然不是什么小白,在李文迪表达‘价高者得’的意思之后,他便做好了抛售中华巴士公司股票的准备。

一收到消息,他立刻通知证券公司开始抛售,尽快回笼本金,至于能不能赚一笔,康纳不是很在乎,只要不亏钱,对他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

在商场上,收购失败是常见的,除非是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或者创始人有出售公司意向。

李文迪却有其他的招式,便是利用时间差,这是他从李家成身上学来的,想要‘鲸吞’大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只能如一只野狼一般,匍匐前行等待机会,一旦对手露出破绽,便冲上去咬住。

这样的收购一般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足够的耐心。

由于中华巴士公司股价被炒高了几倍,尽管长新置业公司的倒戈引起了股市震荡,股价开始大跌,但是电灯公司在较低的价位吸纳了大量股票,所以抛售完毕之后,还是能小赚一笔的。

李文迪觉得香江电灯公司一直在眼前晃荡,似乎是上天的某种提醒,于是考虑着是否将这家公司的收购纳入计划。

香江电灯公司是香江两家发电公司之一,主要负责港岛以及九龙市区的电力供应,如今正是它的辉煌时刻,而另一家是中华电力公司,负责新界一带的电力供应,随着不少工厂搬迁到新界,中华电力公司的盈利和规模都在直追香江电灯公司,似乎已经有超越电灯公司的苗头。

中华电力公司的实际控制者是嘉道理家族,一个英籍犹太人家族,家族旗下有著名的半岛酒店,香江酒店业中排名第二。

嘉道理家族的掌门人对发电事业非常的重视,不惜抽调大酒店集团的大量资金来发展壮大中华电力公司,明知道如此会削弱家族对大酒店集团的控制力,却一点都不在意,似乎把中华电力公司当作家族的基石,来发展壮大。

正因为如此,前世的狙击手刘銮熊才发动了对大酒店集团的狙击事件,虽然大酒店集团保了下来,但是嘉道理家族损失惨重。

不过中华电力公司却是一个反例,嘉道理家族对其的控制非常强,连收购竞争的可能性都没有,比太古洋行施怀雅家族对国泰航空公司的控制力还要强。

香江电灯公司的市值很高,毕竟是优质的电力专营公司之一,前世的怡和公司在83年开始暗购其股票,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付出28亿元的代价才收购了电灯公司34.9%的股票。

即使现在折半,也需要14亿元的恐怖数字,现在的李文迪连其中的零头都没有,别说14亿元了。

所以,这无疑是一个比收购九龙仓公司还要漫长的过程。

在签约之前,李文迪已经通知林冬梅,让其抛售一部分中华巴士公司的股票,将消耗的资金重新回笼。

结果只抛售了大约4%的股票,便将3000万的本金赚回,还继续持有5.5%的股份。

颜成坤听到这个消息很开心,认为李文迪这一举动证明李文迪对中华巴士公司仅仅是投资而已,并无‘夺人家业’的意图,于是非常积极的将李文迪引荐进董事局,同时说服董事局董事,以市价9.5成出售北角7.3万平方尺停车场给长新置业公司,不过协议写得很明白,在未来三年内,这块地皮不能开发,要租借给中华巴士公司停放巴士车辆。

李文迪当然答应,因为电灯公司的北角旧电厂尚未完全搬离,即使搬离之后,也需要时间拆除建筑物,三年的时间也差不多了。

而且等到80年代(地皮开发需要时间),住宅价格会达到一個小高峰,长新置业公司只会赚的更多。

在李文迪洋洋得意之际,香江中级法庭送来了一张传票,是邵逸夫对他发起了诉讼案,罪名还是那个。

李文迪很想把这玩意给撕了,不过还是忍住了,毕竟这是藐视法庭罪,严重一点是要去赤柱监狱住几个星期的。

于是,李文迪召来公司的法律顾问,询问专业人士的建议,在听到不需要本人出庭的说法,李文迪便无所谓了,他可不想去法庭浪费时间、精力。

不得不说,邵六叔很无聊,总是搞这些恶心人的把戏,却不敢与李文迪在商场上见真章。

法律顾问离开后,李文迪顿时心生一计,接着打电话给何琪君,让她派几个记者过来,报道一下邵六叔的事迹,同时翻一翻邵氏电影公司的旧账。

第二天上午,祈年报业公司旗下的祈年报纸、香江日报、八卦杂志都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同时对邵六叔和邵氏电影公司的同类事件进行的列举,引起了喜欢吃瓜的香江市民的注意。

一个是电影大亨,一个是新晋的地产大亨,两虎相争,新闻便来了。

于是,有些八卦杂志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便调查了两人之间的恩怨,在稍加艺术的加工,一篇关于两位大亨的前世今生恩怨由来诞生,销量异常的火爆。

“这上面说,是因为邵氏电影公司的方逸华造成过节,那个方逸华不是40多岁了吗?李文迪才26岁,会喜欢她?”

“这你就不知道了,李文迪万一有特殊癖好呢?女人还是成熟的有味道,年轻女人怎么懂得一些好东西呢。”

“老华说的有道理!大亨和我们有点不一样的,吃惯了鲍鱼龙虾,偶尔吃吃干炒牛河,换换口味嘛。难道你会一直吃一种东西吗?”

长新置业公司办公室的桌面上摆放着多本杂志,里面写什么内容的都有。

李文迪看的火冒三丈,谁喜欢方逸华这个老女人了,老子有那么漂亮的小三,还用得着和邵逸夫抢一个老女人?

“文迪,这个更加离谱,说邵逸夫不肯把女儿嫁给你,你恼羞成怒的,所以才要污蔑邵逸夫。”张彦顾不上李文迪的脸色铁青,笑出了眼泪来。

李文迪瞪了一眼张彦,将杂志放在桌面,脸色依旧很黑。

他没想到事情会演变成这样,有几本杂志是在说邵逸夫的好话、他的坏话,显然是邵逸夫猜到了这种结果,及时出手收买了几家报社。

气归气,效果却比想象中要好,不少市民开始关注、期待这部名为《风流电影大亨》的电影。

不过李文迪冷静的想了想,觉得也没什么,胡编乱造的反而让人看得出是假的,纯粹讨顾客们的欢心。

想明白之后,李文迪叹了口气,将桌面的杂志、报纸收拾一下,准备开始看一些正经的新闻纸,这世界还是需要通过新闻纸了解时事的。

张彦却把杂志都看了一遍(专门看有关李文迪的篇章),含笑对着李文迪说道“嫂子待会会不会来找你算账?”

李文迪白了张彦一眼,没好气道“琪君又不是你,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张彦坏笑道“要不要买通那些报社?给邵逸夫补补新闻。”

李文迪想了想,随即点头“你来操作吧,编的内容不要太离谱,给别人一点真实性。”

“好的,那就交给我张大师来搞,保准李老板满意。”张彦有些搞笑的说道。

李文迪拿出支票簿,开了一张20万的支票给张彦,张彦却说道“不用了,一点小钱而已,我们兄弟不搞这种客气的事。”

李文迪没有强迫张彦拿走,只是将支票放在桌面上。

张彦见时机差不多了,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方案,递给李文迪,说道“文迪,你帮我看看,这个方案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李文迪接过文件,翻开看了起来,期间深深的看了一眼张彦。

十分钟之后,李文迪脸色很严肃地道“方案有可行性,不过危险性很大,稍有不慎会立刻崩盘,没有人可以救伱。”

“这种方式是可以让你快速膨胀,基础就.像泡沫一样,一推就倒。”李文迪将文件竖起来,又轻轻推倒。

李文迪没想到张彦还是想使用这种方式,前世的陈松青(佳宁集团老板)便是使用这种方式,在5年间将资产值仅有两三千万的公司打造成36亿市值的大集团,最后在两国的谈判期间随着香江地市的崩溃而倒塌,不知道压死了多少股民。

李文迪现在已经不认为这种方式可以经过长时间的操作而获得成功了,因为人心是贪婪的,这样的方式来钱太快,人心浮躁异常,根本不可能冷静下来。

而且集团太大了,资产重组没个两三年时间很难完成。

泡沫一样的建筑如何能抵御风雨,更何况是台风。

“我知道,但是现在很适合使用这种方式,瑞幸地产需要急速扩张,至少要比大生地产强大。”张彦眯起眼睛说道。

看来大生地产将永昌盛地产公司夺走的事情对他的影响很大,让他产生了急躁变强的心态。

李文迪想了想,说道“阿彦,大生地产公司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事需要慢慢等待时机,对大生地产公司一击必杀是最好的办法。”

“那种方案不是不能用,考验的是意志力,你要是收购两三家公司,便开始停止收购,还有找到靠得住的银行,或许可以成功。”

张彦听从了李文迪的建议,并且打算先收购一家类似于永昌盛地产的公司,有作为主要基础的意思。

即使如此,李文迪依旧不看好张彦,毕竟他不是陈松青,抓住了裕民财务公司(有些资料叫称裕民银行)高层的把柄,拼命的从这家财务公司身上薅羊毛,不然很难成就佳宁集团的传奇。

不过快速扩张几家公司,还是可以的,麻烦也会接踵而至,还贷的压力取决于地市升值的速度,现在不是80年,76年的地市涨幅还是不大的。

上环商厦进入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时期,不少的商厦建成,随着地市的复苏,市民们发现此时是入手物业的好时机,于是连带着东南亚的富户都进入香江购买物业。

尽管上环物业价格做不到一日一变,也是一周一变,涨幅不大,却架不住涨的快。

在百姓自发的大潮流之下,没有谁可以改变这种大势,不过入驻上环商厦的公司都是一些在中环支付不起租金的企业,而且距离远一些的商厦直接面临空置率高达40%的恶劣情况。

当然靠近中环的区域很好出售、出租,即使不能像中环商厦那般赚的盆满钵满个,也是比铜锣湾地区好上一些。

李文迪知道这是暂时的,铜锣湾地区还是会反超上环的,原因是铜锣湾联通着尖沙咀的海底隧道,直接能让尖沙咀地域的资源流进铜锣湾。

长新置业公司在上环的地皮物业多过在铜锣湾地区的,不过李文迪还是打算出售上环的大部分物业,而将铜锣湾的物业全部保留,作为长新置业公司的收租物业。

进入76年以来,恒生指数上涨了93点,在500点之内浮动,不过比较75年的股市,76年会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恒生指数暴涨是不太可能了,但是收购案会大量增加。

这是李文迪前世的记忆,或许会有变化,绝不会是巨变。

想到这里,李文迪的脑海浮现怡和隆德保险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如其名是干保险业务的,怡和公司缺乏这方面的力量,在前世便对隆德保险公司发起了收购,壮大保险领域的势力。

李文迪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到新鸿基证券公司。

“胡生,听说在你操作下,新鸿基证券在会德丰公司收购案上赚到了不少利润啊。”李文迪笑着打趣道。

“李生,新鸿基证券是在怡和公司公布收购案之后才买入会德丰公司股票的,不是在这之前买入的。”胡锦衍有些着急的解释,他怕李文迪认为新鸿基证券盗用客户信息来赚钱。

“胡生,别紧张!我知道你们赚的钱是干净的,只是恭喜你而已。”李文迪笑道。

胡锦衍顿时松了口气“谢谢李生!”

“我这次来是问问一支股票的信息,隆德保险公司。”李文迪说道。

胡锦衍当即回答道“隆德保险的股价是75元,市面上散股不多,总股本也不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31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