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明王首辅

作者:陈证道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09章 出兵

书名:明王首辅 作者:陈证道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0

待金献民重新站起来,嘉靖的目光便又转回到徐晋身上,饶有兴趣地道:“徐卿刚才说消除鞑靼这个隐患,不一定要完全消灭他们,那徐卿有什么办法消除鞑靼这个隐患?”

徐晋不禁为金首辅默哀两秒种,本来就威信不足,难以领袖群臣,偏偏还要跟皇上对着干,此次廷议之后,估计首辅之位更加坐不下去了,轻咳了一声道:“回皇上,肉体上的消灭只是下下之策,真正高明的消灭,是在精神上的消灭。”

嘉靖心中一动道:“徐卿的意思是教化?就像南洋都护府和东洋都护府那般,对鞑靼进行殖民统治?”

徐晋点了点头道:“皇上英明。”

廖纪冷哼一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我大明的南蛮夷族尚且不服王化,试图教化更为凶横的鞑靼人,简直是异想天开,可笑之极。”

徐晋淡道:“异想天开其实并不可笑,可笑的是连想都不敢去想,食古不化固步自封之人,最终只会被历史洪流所抛弃,鞑靼人并不是不能被归化的,想当年太宗皇帝麾下的三千营便是归化过来的蒙古人,他们同样对大明忠心耿耿,而且作战英勇,战力强横,立下无数功劳。”

廖阁老被暗讽食古不化,不由再次气得胡子乱颤,奈何此子太能辨了。

金献民冷然反驳:“那只是区区三千人而已,倒也容易掌控,诱之以利,慑之以威即可,然鞑靼的人口虽远远不如我大明,但也有百万之众,而且所处地域广袤,如何掌控得了?既然掌控不了,又谈何教化?”

徐晋淡定地道:“那就想办法去掌控!”

金献民哂然道:“敢问靖国公计将安出?”

徐晋似乎并没有听出金献民语气中的嘲讽之意,神色自若地道:“其实说难也不难,在鞑靼征兵二十万调往南方屯田即可!”

金献民愕一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虽然徐晋这个所谓的方法听起来很蠢,但正因这方法蠢得难以置信,金献民倒是谨慎起来,不敢随便接话,免得中了徐晋的圈套,这小子能言善辨,不得不防啊!

只是工科给事中戴威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是坚定的主和派,乃刚才跟随金献民跪下请求皇上三思的十三名官员之一,此时只以为抓住了徐晋的破绽,于是大声嘲笑道:“嘿,本官还以为靖国公想出来的是什么高明法子呢,原来只不过是引狼入室啊,果然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哈哈!”

殿内瞬时响起了一阵低笑声,委实是徐晋这方法太荒谬了,在鞑靼征二十万兵调到南方,这不是给自己添乱吗,说是引狼入室也不为过,要不是靖国公这些年确实为大明立下天大的功劳,大家还以为他包藏祸心呢。

嘉靖剑眉皱了皱,他才不相信这么馊的主意会是徐晋想出来的,除非……自己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高明之处吧。嘉靖扫了一眼神情自若的徐晋,不由露出深思之色,殿中也有不少大臣陷入了沉思,显然想法跟嘉靖一般。

此时,吏部尚书方献夫突然轻咳一声,站出来道:“徐大人这方法初听起来确实十分荒谬,但仔细一想,实则是高明无比。”

一众大臣不由微微吃了一惊,金献民和廖纪的面色却是沉了下去,还隐有怒色。

原来,金献民和廖纪日前便跟方献夫通过气了,后者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他们,但也暗示过不会支持出兵北伐,结果这个时候却跳出来对徐晋大加赞赏,分明就是屁股坐歪了,岂有此理,这头见风驶舵的老狐狸,跟蔡鹏是一路货色。

吏部掌管百官的考核升迁,被称为天官,实乃六部中分量最重的部门,而且吏部尚书手里还一个撒手锏,那就是六年一度的京察。所谓京察即是吏部对所有官员的考核评级,京察不合格的庸官将会被降职或者罢官,所以每到京察年,百官就相当于渡一次劫,而负责京察的吏部尚书大权在握,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正因如此,就连皇上都敢喷的科道言官们,却不敢怎么去喷吏部尚书,无他,担心京察的时候会被穿小鞋呗。现在尚书方献夫站出来支持徐晋,这分量不可谓不小,可以说风向是彻底的改变了。

嘉靖不由大喜,欣然问道:“方卿家,徐卿这法子高明在何处?”

方献夫清了清嗓子道:“在鞑靼征兵二十万调往南方屯田,这个方法乍一听很是荒谬,还有引狼入室之嫌,但是仔细一想,二十万人看似很多,但若分散到各州县去,不过是溪流入海矣,只要加强监督管理,断然闹不了乱子,况且,我大明两广地区地广人稀,山重水复,把鞑靼人调到这些地方屯田开荒,简直是一举两得。”

嘉靖眼前一亮道:“方卿家继续讲。”

方献夫捋了捋胡子得意地道:“以上都是次要的,此计的最高明之处是在于釜底抽薪。鞑靼人本来只有百来万人口,征兵二十万,基本把最能闹事的青壮都抽掉了,剩下的妇孺老弱便就好办了,无论是控制,还是教化都容易得多。”

此言一出,瞬时犹如醍醐灌顶,大部份官员都不禁恍然大悟,同时倒吸一口冷气,这果然是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啊,此法如果真能实行,那么困扰大明一百五十多年的北方问题,真的有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嘉靖激动得俊脸充血,目光望向徐晋问道:“徐卿,如方卿家所言否?”

徐晋有些意外地看了方献夫一眼,这个釜底抽薪之计并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后世的清朝总结出来的。众所周知,大明国祚两百七十多年,从来没试过彻底征服北方的蒙古人,而清朝却轻易如举地办到了,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女真人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与蒙古人同宗同源,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征兵。

没错,就是征兵!

清兵入主中原后,为了打击残明势力,控制广大的国土,他们大量从蒙古征兵,要知道当时的鞑靼也就百来万人口,青壮年几乎全部被满清政府征走了,剩下的老弱妇孺想闹事也闹不起来,既然清朝能做到这一点,大明自然也能做到,当然,其中一个前提是首先用武力暂时压报鞑靼人,否则征兵也就无从谈起了。

徐晋点了点头淡然道:“回皇上,基本如方尚书所言,不过具体操作起来,还需配合其他措施,譬如鼓励汉人出塞定居耕种,与鞑靼人通婚等等,从小培养鞑靼人对大明的归属感,假以时日,这个民族便会彻底融入我大明。”

户部尚书秦金皱眉道:“这些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却是不容易,譬如塞外苦寒贫瘠,怕是没多少人愿意出塞定居的,我大明劳师动众,耗费无数钱粮,即使最终征服鞑靼,得到一块广袤的不毛之地,其实并不划算。”

徐晋不由无语,秦财神果然三句不离本行,眼里除了钱银还是钱银,不过,有这样一位尽职尽责财政部长,国库想没银子都难。

徐晋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才道:“秦大人此言差矣,首先,正如本国公之前所讲,稳定是发展的基石,没有稳定的环境,其他一切都是徒劳,鞑靼是我大明北方最大的威胁,比倭寇为害更严重,只要能解决掉这个隐患,耗费再多的钱粮也是值的;其次,塞外可不全是苦寒贫瘠之地,譬如河套平原、丰州川、呼伦贝尔等等,这些都是水丰草茂的沃野,宜耕宜牧,相信我大明的子民都会很乐意到哪里定居。另外,塞外的矿产资源……咳,就是煤炭、铜、铁、银、铀、锗、稀土……反正非常丰富,大明不仅不亏,还赚翻了。”

殿内一众官员不禁面面相觑,秦金却是两眼放光,他虽然不知道铀、锗、稀土是什么玩意,但煤、铜、铁、银他认识啊,尤其是银和铜,不就是银钱嘛!

秦财神是个实在人,有银子什么都好办,只见他正气凛然地道:“如果真如靖国公所讲,本官同意出兵北伐,但是打仗花了多少银子,至少得做到收支平衡,否则本官日后定然参靖国公一本。”

徐晋不由哭笑不得,这位还真是认钱不认人的主儿啊,幸好,他徐晋是个穿越者,对后世蒙古地区发现了多少矿产还是有点了解的,至少煤的储藏量十分巨大,而全国最大的稀土矿就在内蒙古,当然,稀土在大明应该暂时没啥用。

“秦大人,不是本国公夸海口,我大明若能占领鞑靼,三年之内便能还本,十年之内可赢利数倍,当然,前期还需要一些投入!”徐晋循循善诱地道。

秦金闻言眼神更加炙热了,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

金献民再也听不下去了,冷斥道:“休得再妖言惑众,靖国公所言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鞑靼的前提之下,若是办不到,说再多也是徒劳!”

徐晋剑眉稍扬起,淡道:“那金阁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去做,就等着不劳而获了?”

金献民冷哼一声:“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交伐兵,其下攻城。解决鞑靼问题不是非出兵不可。不出兵,固城而守,与民生息,这就是本官的意思。”

徐晋淡道:“本官的意思却是出兵北伐,一劳永逸。既然我们意见相左,不如听听在场诸位同僚的意思?”

金献民嗔目怒视,高声斥道:“徐子谦,尔为了一己之私,妖言惑众,盅惑君上穷兵黩武,青史必不容你。”说完竟然扑通的跪倒,对着御座上的嘉靖痛哭道:“皇上,徐晋此人好大喜功,极力怂恿皇上出兵北伐,倘若兵败,必陷我大明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地,老臣在此恳请皇上三思而后行。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臣恬为内阁首揆,若不能规谏引导君王向善(好),那是臣的失职。皇上倘若坚持要出兵北伐,那老臣只能恸然乞骸骨还乡怡养天年了。”

很明显,金献民发现此刻风向已经改变了,主战派占了多数,即便是让大家表态,他最终也会一败涂地,所以干脆撒起泼来,反正这次阻止出兵失败,他这个内阁首辅也当不下去,还不如放手一拼。

金献民今年都将近七十了,身为内阁首辅,此刻跪在那痛哭流涕地哭谏,威力还真的不小,至少很博人同情,所以陆续续续又跪下了一批官员给他撑场,这次人数明显多了些,达到了二十位。

看着御座前哭得稀里哗啦的老头子,嘉靖亦有些慌了手脚,不过很快便镇定下来,毕竟御极六载了,什么风浪没见过,只见这小子站起来,竟然绕到御座前亲自把金献民扶起来,一边安慰道:“金卿家快快请起。”

金献民受宠若惊,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不过还是哭唧唧的,仿佛随时都会栽倒下去。

嘉靖一脸真诚地道:“金卿家一片赤诚之心,朕是知道的,咦,金卿家情绪激动,浑身打颤,快来人啊,送金卿家到偏殿去休息,召太医诊治!”

金献民瞬时像被当头打了一棒,表情僵住了,也不抖了,两名小太监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扶着他便往殿外走去。

金献民两眼一翻,差点便晕了地去,被两名小太监架着颤颤巍巍地离开了文华殿,自始至终说不出一句话来。如果说金献民刚才颤抖有演戏的成份,那现在是真的在颤抖,气的!碰上个不按常理出派的皇帝,金阁老也是杯具了!

“亲切关怀”完金首辅的嘉靖重新坐回御座上,若无其事地道:“诸位卿家平身吧,金卿家只是情绪激动,料也无大碍,廷议继续。”

文华殿内鸦雀无声,跪在地上的二十名大臣表情精彩了,一个个像便秘似的,陆陆续续站了起来。

嘉靖目光炯炯地扫了在场众大臣一眼,一众大臣无不凛然垂首。

嘉靖沉声道:“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自朕登基以来,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此次出兵北伐也不例外,诸位卿家不必有所顾虑,尽管畅所欲言,倘若多数人支持出兵,那便出兵,一举消除鞑靼这个隐患,倘若多数人主和,那便跟俺答谈判。”

“皇上,臣支持出兵,用靖国公之策,必可一举平定鞑靼!”吏部尚书方献夫率先行出来道。

嘉靖赞许地点了点头,方献夫欣喜地退了回去,紧接着夏言、秦金、伍文定、徐阶、蔡鹏等也纷纷表态支持出兵,武将们自然是举双手赞的,很快,便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在场官员表态支持了,大局定矣!

主和派们只能摇头长叹,明明廷议之前,主和派还占据大多数的,结果形势竟然急剧逆转,皇上的态度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靖国公徐晋那张伶牙俐齿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此子果然事无不成,奈何!

嘉靖兴奋地宣布道:“既然众卿家大部份都支持出兵讨伐俺答,那朕便从善如流,择日出兵北伐俺答,一雪前耻,扬我大明国威。”

“皇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纷纷跪倒齐声高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