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扶摇少年:李商隐的奇遇

作者:学俊2081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章 才子佳人:唐朝典型爱情故事(一)

书名:扶摇少年:李商隐的奇遇 作者:学俊2081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2

天长地阔多岐路,身即飞蓬共水萍。

——唐,欧阳詹,《泉州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

一、龙虎榜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令狐壳士四十岁,代河东节度使严绶起草《请皇太子(唐宪宗)监国表》,因此元和年间备受宪宗恩宠。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五十四岁,皇甫镈推荐令狐壳士为相。元和十五年(820年),五十五岁,穆宗即位,令狐壳士出任山陵使,修建宪宗陵寝。下吏克扣工徒价钱,作为节余上缴,事发罢相,屡贬为衡州刺史。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五十九岁,敬宗(穆宗长子)即位,升为宣武军节度使。文宗(穆宗次子)大和二年(828年),六十三岁,进京任户部尚书。

——《令狐楚年谱 令狐绹年谱》,尹楚兵(2008年)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唐,令狐楚,《思君恩》)时间过得飞快,人事代谢之间,已经距“白刃搦管”那夜有二十八年了。大和三年(829年),六十四岁的令狐壳士迁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坐镇洛阳。

话说东都洛阳不比长安,是个小地方,李义山与白乐天饮茶的事情,不到三日,就传遍了洛阳城。李义山先回玉阳山复命,代白乐天向公主问安,然后换上常服,径直去了东都留守府衙。去的时候,李义山报了白乐天的名字,说是“白乐天之友”,令狐壳士在书房里一边处理公务一边热情地接待了他,令狐子直与弟弟令狐纶在一侧。

令狐子直说,父亲,刚跟义山叙家常,得知义山先父曾为孟公几道在浙东时的幕僚,也曾为窦相国在浙西时的幕僚。

令狐壳士眼睛一亮,放下公文说,孟几道是某的同年啊,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皇甫镈、萧思谦、林藻、孟几道和某是同一榜的进士。

令狐纶一拍大腿,对呃,难怪刚才听着这么熟悉。

令狐子直对李义山说,贞元七年那一榜群星闪耀,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皇甫公(皇甫镈)拜相,元和十四年(819年)家父拜相,与皇甫公共同辅佐朝政,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继位,皇甫公左迁,萧公(萧思谦)又拜相……

令狐壳士挥手说,都过去了,庙堂上的事情,就交给青史吧。孟几道的诗文,某甚是喜爱,尤其是那首《咏欧阳行周事》。

李义山说,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与太原乐伎李倩的故事,年轻的读书人既是想往,又是感伤。

令狐壳士一听来了兴致,得意而又神秘地说,话说某与欧阳行周、李倩都是故人。——回想起来,那应该是贞元十四年(798年)的事情了,当时河东节度使还是李公说(李说),郑公(郑儋)的前一任,郑公是行军司马,某是掌书记,当时李公要用人,某便举荐了齐考叔。那欧阳行周与齐考叔是同年,都是贞元八年(792年)那一榜的进士……

李义山问,莫不是“龙虎榜”?

令狐壳士说,正是。贞元八年可谓是藏虎卧龙,上榜前,他们就是各以文售的才子,上榜后风云际会,成就了多位天下孤隽伟杰之士,所以世人称为“龙虎榜”。那一榜上,有李绛、崔群、王涯三位宪宗朝的贤相,有天下文章盟主的韩退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有英年早逝的李元宾(李观,字元宾)……而欧阳行周,则是江南里巷闻名的才子,闽越之地的第一位进士,“龙虎榜”的一甲第二名。他金榜题名后,三次参加吏部的制科考试都不中,朝廷没有给他安排官做,在长安不免困顿凄惶,听说同年齐考叔在河东幕府做了书记,便相约来河东游历,想在李公幕下求个职位,他人还没有到,给李公的献诗就先到了,题为《咏德上太原李尚书》,子直,还记得他的那首诗么?

令狐子直说,只记得前两句,诗云“九重帝宅司丹地,十万兵枢拥碧油。”

李义山不解地问,什么是“碧油”?

令狐纶说,说的是李公的车驾。大臣马车的帷幕,都染得绿油油的。

李义山说,明白了,小子一时孤陋。

令狐壳士看到他们自行答疑解惑,不禁赞许道,很好。——李公收到诗作很钟意,欧阳行周便到了太原,李公在河东大营为他设宴,让他目睹真正的“十万兵枢”。郑公(郑儋)、严公(严绶)、某、齐考叔一起陪同,吾等饮酒吟诗,十分开心。欧阳行周在长安备考六年,又三试吏部,长安十年,对京城的事情十分熟悉,李公和河东诸公都喜欢听他讲宫里的那些事儿。长安“宫市”强买、贱买的乱象,吾等最早就是听他讲的。皇宫内廷所需,常规由诸司供给和八方贡献,至于平日食用和一时所需,则在长安西、东二市就地采买,原本由殿中省和京兆府负责,安史之乱以来,宦官日渐专权,近年便揽了宫中日常采办,宫中要买物品,大宦官就派一二百个小太监直接跑到集市上,看上好东西就拿走,根本不问价钱,价值几千钱的东西,就给一百钱的绢,还是一些旧衣裂缯,卖家还要送货进宫,进宫还要另给开门钱和跑腿钱……

令狐纶不解地问,跑腿钱?不是卖家自己跑腿的吗?

李义山苦笑道,想是太监监督卖家送货,也跟着跑了腿。

令狐壳士接着说,欧阳行周还讲了一个案子,说是一位终南山的农夫,用驴子驮了两大捆干柴到西市叫卖,一个太监喊着“宫市,宫市”,给了几尺绢,就把干柴强买了,让农夫送到宫里,又找农夫要开门钱,农夫哭了,某把绢还给你吧。太监不接受,说,把驴留下。农夫愤怒了,某有父母妻儿,都靠这头驴生活,干柴白给了,你还要抢驴,某跟你拼命。说完,农夫把太监狠狠打了一顿。官吏抓了农夫,事情闹到圣人(德宗)那里,圣人下诏,废了当事的太监,赐了农夫十匹绢。由于劝谏宫市的奏表不断,圣人问户部的意见,户部维护宦官说,京城游手好闲的人有上万户,他们没有土地,不事生产,都靠着宫里的采买,从中做点交易,讨个生活。圣人认为他说得也有道理,从此对劝谏宫市的言论听而不闻……吾等当时听得张口结舌。

李义山想到了什么,忽然说,“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乐天公的《卖炭翁》莫非就是取材于此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