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现实世界得道成仙

作者:鳄鱼皮的皮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七十三章:佛门之源

书名:我在现实世界得道成仙 作者:鳄鱼皮的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09

第三日,辩法日。

汴京城百姓倾巢而出来到白马寺山下。

法台中心位置,立有一根五米高的白石圆柱,上有紫金钵盂,钵盂内种有一株绝品金玉兰,霞光映照熠熠生辉。

圆柱两侧设有两座六米高的辩法台,七色花瓣铺香花地,围绕法台布置有玉兰花,地涌金莲等花卉。

邻近法台,亦设有数百席位,昨日讲法时坐在前列的汴京城贵人,被安排到稍后一些的位置。

前排换成各家寺庙高僧,以及参加辩法的辩法僧,唯独有两个席位特殊。

侧位是一名穿藏青色僧袍胡须半白的僧人,新唐王朝国师乌鼋。

主位则是一名穿华服的青年,能比国师身份更高,多数人都猜到他是新唐皇帝李执,却没有一个去拆穿身份。

席位四周人头涌动,围观群众比法事日、讲法日多出不少。

普通人未必听得懂辩法,但辩法会有输赢,知道哪一座寺庙胜出,以后该拜哪一尊佛。

“咚!咚!咚!”

钟声回荡。

辩法正式开始。

两名僧人走上辩法台,为大行寺正辅两名辩法僧。

大和尚站在主辩法位俯瞰,缓缓开口道:“佛祖拈花意,心传心妙法。”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眼藏为识,妙心为性,涅槃为易,此为五性九识法门修持总纲。

实相化虚,无相生相,此为法相修持法门总纲。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此为纱罩灯,乃是禅机源头。

教外别传,此为嘱托,世尊嘱托迦叶正法不宜广传世人,行差踏错,反有坠入魔道的风险。

此为明悟佛理后的进阶知识,择人而授,以佛家学说为根基,遂应不以教传,是一份独立教外的传承。

“…………”

佛门诸行皆自拈花而始,为佛根,佛本,佛源,最是难辨。

陈景比灵山众多两千多年累世之识,纵使悟性不如乔达摩,悉达多,难道还不如迦叶不成?

如何能不识拈花之妙?

听到有人欲解拈花之意,自然侧耳倾听。

结果大行寺的大和尚,只是复述出拈花一笑的典故,根本不对其意做解释,亦或没有解释的能力。

另一座辩法台稍年轻些的和尚则道:“何以传心?”

大和尚答曰:“禅机…………”

法台上,两座辩法台的和尚,并没有发生激烈争论。

而是扮演一正一辅、一讲一悟的角色。

最初辩法。

确实是两名大和尚攻伐争论,谁输了的就献上人头。

如今辩法变得文雅许多,并不是让两名僧人相互争论,像笼中斗鸡一样供人观赏。

两名僧人以辅辩、对辩的手段,阐述出自身观点,然后面对台下所有僧人喝问,与天下群僧代表进行论辩。

若仍能成功立足于辩法台不败,才算是通过辩法第一步考验,拥有成为法会胜利者的资格。

若败,也无需献上人头,只损失些许面皮而已。

“…………”

小半个时辰,大行寺辩法僧讲完。

几名小僧提出疑惑得到解答,台下一名佝偻老僧突然站起,浑浊眼眸紧盯着辩法台。

开口喝问:“以心传心,禅机之始,这一点人尽皆知,你可有言拈花何意?”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告知了迦叶不落文字,以心传心之法,这是辩法的题干。

佛祖拈花必然蕴含一段感悟,然后将这份感悟,以特殊方法传给了迦叶。

迦叶得到佛祖所传感悟,也明白以心传心的特殊方法——禅机。

所以只有一个问题,佛祖拈花所传为何意?

大行寺辩法僧将拈花与禅机等同,那就是说佛祖什么也没传,非心传心,而是传传传,多此一举,何以得证心传心之法?

“贫…………”

大和尚脸色一白。

蠕动两下嘴唇最终放弃争辩。

跑题了!就像解一道经典数学题,却回答这道题的出现对于数学史有重大意义,是构筑某某理论的重要基石。

不过拈花一笑这类无题之题,即使没有跑题,也不知道该从何着手,大和尚行了一佛礼道:“贫僧才疏学浅,自愿下辩法台。”

“咚!!”

铜钟声回荡。

大行寺两名僧人走下辩法台,第二个上场的便是白马寺。

两人皆为唯识法脉传人,大和尚年纪约六七十岁,法号无窥,小和尚年纪比千叶略大,法号法行。

无窥老和尚登上左侧主辩法台,待铜钟沉闷之声再次回荡,台下一片静默,才道:“花开顷刻,刹那芳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法行站在右侧辅辩法台,并不以学生姿态进行提问,也不对无窥所讲多做解释,而是直接反驳:“日月长恒乎,以色见我,以声求我,幻光何以度?”

无窥则垂眸驳斥:“沉沦欲界,夕日欲頽,沉鳞竞跃,不见慧光,不至妙境,…………”

“…………”

辩法分为两种:辅辩,对辩。

大行寺是辅辩,而白马寺则是对辩。

所谓辅辩是一人主讲,另外一个人充当捧哏。

对辩虽然也两人相互配合,却讲究辩法时争锋相对,层层递进。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这两首揭语,前者的存在,将后者的层次拔高,便属于对辩。

无窥与法行言语争锋,无窥先以凡尘财富,权势,色欲,比作花开刹那之景。

法行则以虚实之论进行反驳,没有什么是永恒不灭,哪怕日月也不能长恒,何不在现实中追求功名利禄,享受声色犬马,所谓正法不过是一道幻光。

无窥再顺势引出欲界之辩,极乐之论…………。

以花开之景结合欲界解意,其核心则为——劝法。

“…………”

此为拈花之意?

不重要!

反正裁判也不知道答案。

只要能把众僧驳倒,那就无人能将我赶下辩法台。

唯识法脉可不讲究有题无题,无题我就自己出题,反正不能空着交白卷。

题你出的没有我好,答你也答的没我好,哪来的资格质疑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1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