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牛顿降生大明朝

作者:与天同怒 | 分类:军事 | 字数:0

039 延毕大师兄李时珍

书名:牛顿降生大明朝 作者:与天同怒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牛顿循循善诱,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他哪里不知道,李时珍现在编纂医书,培育植物的实验,遇到了什么瓶颈。

这也是他同样面临的困难。

高效!

牛顿需要一个,围绕着他意志运转的实验室。

一个稳定、宽敞,能够同时进行大量植株培育实验的暖室,绝对是李时珍梦寐以求的。

李时珍立即反应过来了,牛顿这小子在套路他呢。

就是为了把他骗到京城以后,继续待在他的身边,成为实验室中的中流砥柱。

博导带出一个,能够稳定产出高质量论文的大师兄不容易啊。

牛顿怎么会放过他?

李时珍的怒火重新燃烧:

“你又算计老子!”

“你刚刚接到征召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面三天三夜不出门,老子把门踹烂了,才把你拉出来喂饭。”

“我还以为你以前那些臭脾气都是你的假象,一遇到真事儿你就顶不住了,我还怕你跟秦舞阳一样,被皇帝吓得瑟瑟发抖。”

李时珍虱子多了不怕痒,立马数落起牛顿。

他完全就是被骗到京城的。

牛顿一直以来脸上的表情都没有什么波动,连眼泪都没挤出一滴,却抓着他的手跟他说——

恐怕此次一别,永世不得相见。

李时珍就真信了。

顿感生离死别之苦。

又想起那无数只被他亲手送走的大黄,倒哭得一塌糊涂。

生怕没有人给牛顿收尸,还把自己正在培育的宝贝们都装到盆里,千里迢迢跟他来了京城。

李时珍冷笑一声。

也不管蓝道行这一个新入牛门的学生,是否会因此改变对牛顿高深莫测的印象,毫不犹豫地,抖落出牛顿的更多秘密。

他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这个牛徐行,真不是个东西,连好兄弟都骗,都偷袭。

蓝道行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冷汗,图缓和气氛,插话道:

“李先生,你不能这么用典,秦舞阳是刺杀秦始皇的刺客,这么说不妥啊。”

牛顿怎么可能被动防御,他当然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拿捏个李时珍,不是易如反掌?

牛顿从袖子里面掏出一张清单,缓慢地朝李时珍一一读出,念到珍贵药材名字开头的时候,就恶意地停顿一下,吊足李时珍的胃口。

牛顿啧啧出声:

“李东璧,你不是一直都想要,亲身实验一下千年灵芝、百年参的药性吗?”

“你上回去给盐商看了病,对方答应用十年人参,付给你作为诊金,现在还没给呢。”

李时珍与牛顿相处这么多年了,知根知底,不敢说知道对方的所有秘密,但是攻击对方的薄弱点,那简直就是闭眼都能扎准。

李时珍家族虽然世代行医,但是德行出众,绝不去从百姓身上,攫取高额的诊费。

要他组织起牛顿可以提供的人力,那绝对够他倾家荡产,别说继续进行研究了,怕是连吃饭的米都供不起。

牛顿拍了拍蓝道行的头:

“别看我这弟子小小年纪,已经在炼丹炉面前,烧了6年的火了。”

“他可是显灵宫中,工龄最短的道士,其他的那些道士,可都是熟练工,随便培训一下,就可以承担实验室中绝大多数的杂活。”

“李东璧,思考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都很珍贵。”

“这影响我们修仙飞升的最终结果。”

李时珍的确被说痛了。

如果不知道,在这世界上搞科研,还能享受到牛顿开出的好处,李时珍也许不会在意。

他愿意用他的脚丈量每一寸土地,吃下曾经被视为污浊的东西,以检验它的药性。

这是李时珍的求索之路。

当李时珍闭眼的时候,可以畅快地笑出声。

他已尽全力了。

但是,牛顿就这么直白地告诉李时珍——

他穷究医理的路,可以被众人簇拥着,走得更远。

如果他拒绝,斩钉截铁地转身就走。

那站在时间尽头,望不清的迷雾,一定会缭绕在他的棺材旁,嘲讽他的不自量力。

好像,只能跟着牛顿向前……

牛顿是李时珍从开蒙以来,见过对于真理追寻最纯粹的人。

李时珍做研究时候的理论总结体系,还是牛顿手把手教的呢。

现在他发现新的一种药材,都忍不住按照论文的格式,配上插图,和各种数据分析。

李时珍痛恨地点点头:

“这回算你又赢了。”

“我论文的数据处理,没有你帮忙真的不行。”

“绝对不是我想要试一下那个参,我是为了科研的连续性,为了推广我的稻谷,才继续跟你趟这一趟浑水的。”

蓝道行顿时感到好奇:

“李先生的这个稻谷到底有什么神秘之处?”

吃饭这件事情,天生就让人关心。

牛顿带着蓝道行走到屋子的里面,看着摆放在堂屋正中的一个大缸,伸手拨弄着里面的种子。

他问道:

“你觉得一亩地应该产多少斤稻谷?”

蓝道行对此还算有数:

“据我所知,北方一带的水稻亩产量,一般为450斤。”

李时珍听到这个数字,脸上划过一丝得意。

牛顿赞叹道:

“而李东璧‘一穗传’得李稻,亩产900余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24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