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作者:肥鸟先行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063章 车营之法

书名: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作者:肥鸟先行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3

“翰林院!”

沈一贯最先反应过来,他一拍大腿,直接就向公房外冲出去。

罗万化也反应了过来。

俺答部也不是第一次入寇了,关于如何应对,翰林院中的群臣奏疏中肯定有答案。

那些老成的翰林,早就已经冲回了翰林院,从群臣奏疏中寻找应对方案了。

果不其然,等到沈一贯等人返回翰林院的时候,有关俺答问题的群臣奏疏,早就已经被抢夺一空。

最热门的是当年赵贞吉赵阁老在庚戌之变的上书,两个老翰林为了争抢差点打起来。

看到这样的场景,沈一贯哀嚎一声,果然和这些翰林院的老油条比起来,自己的反应还是太慢了。

军事上的事情和其他政务不同,打仗是十分专业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文臣其实都是提不出什么有效意见的。

但是大明朝到了这个时期,倭乱虽然平息,但是北方和西南地区不宁,精通军务的大臣更容易升迁。

就比如胡宗宪,他是三甲进士,初授的官职是县令,这样的起点正常能爬到一方布政使,都算是祖坟冒青烟了。

但是胡宗宪靠着抗倭战争,打破了自己职场天花板,晋升到了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现任宣大总督王崇古也是同样一个例子,他同样也是进士名次不高,却做到了边疆大吏。

不是所有文臣都想要带兵,但是知兵的大臣更容易被重用,如今内阁中赵贞吉军事背景最硬,所以在军事问题上反而最有话语权,在这个议题上就能压住高拱和张居正。

果不其然,等到八月十八日,隆庆皇帝下旨在京官员,要求百官上书言俺答入寇事。

京师大小官员都纷纷卷起来,就算是自己的意见不能被采纳,要是能给皇帝和内阁留下一个“略通军务”的名声,对于升迁也是很有帮助的。

就在百官卷着上书的时候,苏泽终于编排完了第二期的《乐府新报》。

这一次二版百姓之声,依然是苏泽亲自撰稿,这次他抄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苏泽用智叟和愚叟为名,讲两个人在应县木塔下方打赌,一个同样大小的木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木塔顶上扔下来,到底哪个球先落地。

在整个故事最后,苏泽又提出“重力”之说,同样也留下了一道思考题,铁球从佛郎机炮中射出,其飞行路线是什么样的?

对于这些问题,苏泽也没有给出答案,他刊登这些故事,只是想要让人激发出研究这些问题的兴趣来。

万事开头难,谁说古代中国就没有研究科学的土壤的?

仅仅说中国古代读书人都热衷科举,研究经史子集所以才没有研究科学,那就有点唯结果论了。

西方近代科学史上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家境优越的贵族富豪?他们研究科学难道是为了做官吗?

同时期的伽利略支持日心说就要被教会软禁,西方的科研环境不是更恶劣?

苏泽只想要起个头,只要有人愿意研究,而这些成果只要能用在百姓生活和军事上,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研究中。

百姓日用之道,格物致知之道,未尝不能成为科学之道。

王艮在王阳明的基础上阐释新学,自己又在王艮的基础上阐释心学泰州派,王阳明和王艮都没意见?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反正苏泽有的是耐性,只要能弄出成果,苏泽就立刻上奏给这个人封赏,看到朝廷有奖励,自然就有更多人投入到科研之中。

苏泽将校对好的稿子交给了下属小吏,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家中。

“青藤先生?你这是?”

这些日子苏泽早出晚归,只是将一些日常书信应答交往的事情交给徐渭办,可没想到今天回到家中,却看到徐渭又恢复到了初见时候的那副疯癫样子。

他见到苏泽后,眼神这才清明了一些,徐渭用木簪将头发扎起来,拿起桌案上的文稿,对着苏泽说道:

“东翁,这是徐某写下的御寇方略,东翁以此进献朝廷,定能得到朝廷嘉奖!”

徐渭说这话的时候傲气十足,让苏泽想起了当时初见徐渭时候的狂狷模样。

但是想想徐渭好像还真有狂的本钱,他辅佐胡宗宪抗倭,和俞大猷戚继光并肩作战过,他还曾经和好友唐顺之一起编纂过军事著作《武编》。

苏泽看着徐渭呕心沥血所写的万言书,心中有些感动。

他在烛光下仔细的读了起来,越读越是觉得徐渭果然是有大才的!

这份万言书从边军战略,到宣府大同地区山川地理,边防情况,都有详细的论述,徐渭甚至对草原上各部的情况都有所了解,还提出了对应的分化拉拢之策。

徐渭甚至连详细的战术都做了论述。

徐渭提出的战术名为车营。

当然,徐渭在万言书中也说了,这个车营并不是他首创,而是在抗倭战争中,从俞大猷的偏厢车战术中得到的灵感。

徐渭写道:

“仿俞大猷独轮偏厢车式,前设虎头牌,侧镶榆木板,内藏佛郎机铳眼。车辕刻阴阳榫卯,可速结方阵。”

他给车营安排了配置,“每车配眼快军士六人,携三眼铳二杆、神机箭匣五具、铁蒺藜囊三袋。”

阵法则是“遇骑则结龟甲阵,退兵则化长蛇势。”

而徐渭又提出守战四策,分别对应“平原野战、险隘设伏、垦殖屯边、冬扰春袭”,系统性的提出了具体的对敌方略。

甚至徐渭还对车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了预案,“须防将领贪功冒进,车阵未成而遭截杀;严查匠作偷工减料,榫卯不牢则全军危殆;慎择天时地利,雨雪泥泞则寸步难行。”

最后徐渭自信的写道:

“昔李牧守代郡,以车千乘破匈奴;岳武穆郾城大捷,麻扎刀克铁浮屠。今若得精车三万,辅以边墙烽燧,可复河套而制漠南。”

苏泽看完万言书,对着徐渭说道:

“先生大才!”

徐渭却有些黯然,他说道:

“东翁献上此策,必能得朝堂侧目,以东翁在陛下和诸位诸位阁老心中的分量,若是车营之法能成,能报我大明边疆数十年安宁,徐某也就此生无憾了!”

徐渭没有官员身份,没有上疏的资格,所以只能作为幕僚帮着苏泽起草奏疏。

苏泽看完了万言书,对着徐渭说道:

“青藤先生,苏某不愿意贪功,这份奏疏还是等你以后自己上吧。”

“?”

苏泽又说道:

“前些日子,我和国子监沈鲤沈司业说起过青藤先生的事情,正好国子监内有贡监生出缺,就给你补了监生资格。”

“以后青藤先生一边给我做幕,一边准备顺天府乡试吧。”

徐渭惊讶的看着苏泽说道:“老夫已经虚岁四十八,还要参加科举吗?”

苏泽说道:

“我在翰林院读到,嘉靖朝有一位进士王鸿渐,他在少年就中了河南乡试解元,到了四十九岁才登科进士。”

“青藤先生也不过四十八,为何不能再考?”

“若青藤先生有志于军务,中了进士后可以任官西北,也能造福一方,所以这封上疏应该由你自己上!”

徐渭眼眶湿润,对着苏泽一拜到底,长稽为礼。

-----------------

其实苏泽本来就不准备掺和这次北疆的事情,果不其然,八月二十二日,边关再次传来消息,原来这次兵围大同是个乌龙事件。

可朝廷争议的重点,却从如何防御京师,滑向了不可知的方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23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