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作者:肥鸟先行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056章 宰辅之才

书名: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作者:肥鸟先行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3

李春芳从张居正手里接过了苏泽的奏疏。

看完了这份奏疏,李春芳不由的感慨,当年是后浪推前浪,这份奏疏写的真好啊!

李春芳平步青云,就是从给嘉靖皇帝写青词开始的。

但除了青词之外,李春芳自己的奏疏写也很有水平。

政治毕竟是人的艺术,想要让别人接受你的建议,这里面的就多了。

苏泽的奏疏开头中规中矩,开头是大明官场惯例的引经据典。

“臣闻《周礼》有‘国子肄业于庠’之制,汉唐皆设“荫监“以养才俊。今圣朝崇儒重道,然观在京诸臣,或离乡三千里,或守阙十余载,子弟应试须归原籍,跋涉山川,动经年岁。臣窃以为当效洪武年间南京设贡院之例,特许京官子弟附考顺天,以彰圣主推恩之仁。”

首先苏泽指出,这个官员子弟在首都参加考试,是有先例的,也算是祖宗之法。

朱元璋那个时候,国家刚刚定都,地方上还不太平,官位空缺也多。

所以在洪武初年,确实有恩准官员子弟参加南直隶乡试的事情。

这算是给政策找到了法理基础。

在论述了政策理论可行性后,接下来就是政策落实的方案了。

“臣条陈有三,其一定附籍之限。凡在京有品文武官员,任职满六年者,许一子附顺天府籍应试。如景泰年间军户附籍法,严查冒籍,以杜奸弊,以科道查之。”

“其二,立附试之额。每科于顺天解额外增二十名,专录官生。仿永乐二年分南北榜例,试卷弥封后另作“官“字朱记,取中者注明‘官籍生员’。”

“其三,行考课之法。附试子弟须先在国子监肄业满三载,由祭酒考核其行止文章,方准列名。如正统年间监生历事制,兼察德才。”

李春芳看完这三条也点头,苏泽这个方案可以说是相当稳妥了。

首先明确了恩荫的范围,把这件事摆到台面上,那就能减少暗箱操作。

接着在原本顺天府乡试的名额外,增加官生的录取人数,和原本顺天府的录取名额不冲突,这样也能让顺天府本地生员满意。

第三让国子监监督,要求这些官生坐监,这也是给了国子监权力。

李春芳摸着胡子,这样妥帖的方案,只有官场沉浮几十年的老油条才能想出来,苏泽这家伙,写这样的奏疏却和玩一样,一个月都不止一篇。

此子恐怖如斯!

论证完了方案可信性,苏泽开始掺私货了。

“太祖设国子监,为聚天下英才于辇下,观政习礼,扬朝廷优渥士人。国子监贡监诸生亦为天子门生,泽恳请陛下体恤诸生求学之艰,承天子之宠光,以官生之籍在京附考。”

李春芳冷笑,前面这么多,重点其实就是为国子监贡监生求情这一段。

苏泽这是虚空造牌,将贡监生和官员子弟捆绑在一起,要么一起在京参加乡试,要么全都滚回原籍参加乡试!

但是如果只是这么一层,李春芳认为苏泽是个九卿之才。

但是后面一句话,让李春芳对苏泽有了新的认识。

“臣闻,令出于一门,而无宵小营私舞弊之弊,恩罚出于主上,则政事清,此法解臣工顾复之忧,使能专心王事。”

这句话,将整个奏疏又上升到一个高度。

苏泽讲的道理也很清楚,恩荫这些官员子弟在京参加乡试,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情,祖宗能做,景泰皇帝在位期间也曾经让在京军户子弟参加乡试,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权力。

但是这份恩荫,有且只能由皇帝给,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皇帝给的明文恩荫,而不是下面官员徇私舞弊,这么做才能让朝政安稳。

这句话就由政治家的高度了,而且也迎合了隆庆皇帝刚刚亲政,想要掌握权力的心理。

李春芳清楚,这样一份奏疏递上去,皇帝绝对没有不批准的道理。

既然是恩荫到所有在京官员的事情,作为首辅的李春芳自然也要表态,他在揭纸上写下了赞同苏泽奏疏的票拟意见,又递给了身边的高拱。

高拱自然也没意见,苏泽的奏疏就送到了赵贞吉的面前。

看着苏泽的奏疏,赵贞吉内心是百味杂陈。

喜的是苏泽这份奏疏送到皇帝面前,前些日子科道对礼部和顺天府学政的围攻就烟消云散了,礼部也不会得罪在京官员了。

难受的是这份奏疏是苏泽上的,这家伙求自己的事情还是办成了!

赵贞吉心里十分的难受,他莫名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自己没能早点回京?

如果自己早点回京,必然以礼部尚书的身份主持今年的会试,那苏泽不就是自己的弟子了?

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赵贞吉掐下这个想法,他也提起笔赞同了首辅李春芳,次辅高拱的意见。

张居正摸着自己的胡子说道:

“这份奏疏本官还是不拟票了。”

李春芳点点头,张居正的几个儿子快要参加乡试了,这件事和他算是利益相关,自然要回避。

通政司官员拿着票拟后的奏疏,向着司礼监走去。

-----------------

李芳坐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位置上,装作看奏疏的样子。

这些日子他有点烦。

外朝风波不断,言官刚刚叩阙完,又因为顺天府乡试的事情闹起来。

当然,太监又没后代,李芳倒不是为自家子弟担心。

李芳担心的,是对徐阶越来越猛烈的弹劾风潮。

流放徐阶二子,对于想要进步的言官来说,就等于是冲锋的号角,这是皇帝要对付徐家的信号!

这些日子,南京方面弹劾徐阶的奏疏陆续到京,京师的科道也有了清算徐阶的风向。

李芳瞥了一眼一旁的冯保,虽然他不是徐阶一党,但是当时徐阶是首辅,自己是司礼监掌印,一内一外自然有些默契,也一同办了不少事情。

如果清算徐阶的风潮扩大,必然会牵连到自己身上。

李芳知道这是必然的,内阁换了首辅,司礼监那些秉笔是不是也想要换掌印?

就在这个时候,通政司官员将苏泽的奏疏送来,李芳有些烦躁,徐阶的事情都是因为这个苏泽而起,但李芳又好奇,苏泽到底又闹什么幺蛾子。

可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李芳眼睛眯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1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