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十二章 大仇得报

书名: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1

“万岁、李康妃娘娘,似乎是忧虑而薨”

哕鸾宫仁寿殿内、当太医院的太医院使颤颤巍巍说着这句话的时候,朱由校心中是十分惊讶的。

“没有下毒的痕迹”

“回万岁、并没有。”太医院使小心翼翼回礼,而旁边的王安上前一步道:

“万岁、康妃娘娘薨逝,乐安公主年幼,应该”

“八妹年幼、就交给庄妃娘娘照顾吧。”尽管心中对于李康妃恨之入骨,但是对于朱由校来说、对于刚过生辰,不过九岁的朱徽媞却具有同情心。

不怪朱由校心软,他这十六年走来,六个兄弟、九个妹妹中,只有朱由检和三个妹妹活了下来。

分别是十岁的宁德公主朱徽妍,九岁的遂平公主朱徽婧,以及乐安公主朱徽媞三人。

因此、对于他来说、他对于自己仅剩下的四个亲人十分在意,尤其是唯一的弟弟朱由检。

他的这种亲情感,在王安听到后十分理解,毕竟诸多皇子皇女也是王安看着长大的,他们夭折时,王安也难受得紧。

不过本着为了朱徽媞的安全着想,王安又小心翼翼道:

“康妃娘娘与庄妃娘娘关系不好,要不要换一下”

东李西李有仇、这是整个顺天府都知道的事情,很难保证李庄妃会对死对头李康妃的女儿好好照顾。

不过朱由校听后,却叹气道:

“庄妃娘娘能养出弟弟那样的俊才,想来也不会迁怒于一个小女孩的。”

“奴婢领命。”见朱由校不改想法,王安只能应下。

不过在他应下后,朱由校却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对王安和太医院使道:

“康妃娘娘与皇考生前关系亲密,传旨给皇五弟由检,着他命人在庆陵附近找一处宝穴修建陵寝,由工部节慎库出银二十万两。”

“另外由宁德公主朱徽妍在几筵殿守灵,再传告百官、有想要祭奠者可自往。”

“奴婢臣领命。”王安与太医院使纷纷行礼,而朱由校见状,也一摆手叫两人退下了。

等人走之后,他走到了养心殿的窗前,看着殿外的风雪、嘴角扬起了一丝高兴的笑,但他却不知道一场风波正在密谋爆发。

李康妃的死、很快就传遍了外廷、而消息送到朱由检那边时,已经是午后了。

得到李康妃死讯的朱由检并不意外,因为李康妃的死,本来就是他叫陆文昭下的手。

虽然是文科生,但想要一个古代人死,并且叫这个时代太医看不出来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

不过他没有想到、李康妃会死的这么快,而且会死在这个节骨眼上。

“万岁有口谕给殿下,命殿下在庆陵附近找一处宝穴修建陵寝,由工部节慎库出银二十万两。”

小太监见朱由检不回话,继续说着京城那边传来的意思。

“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回过神来,韩景略抬手示意小太监退下,而他也躺回了床上,被褥盖好自己后,才闭上眼睛在脑海中盘算了起来。

“李康妃和争国本的郑贵妃是一伙的,虽然百官厌恶他们,但是在政治上来讲,李选侍的死,必然会扰乱内廷的和平。”

“文官会开口询问,不管是哪个党派,和李康妃有没有仇,他们都会开口询问李康妃的死。”

“现在我要做的、应该是表现的急切。”

“这两个月以来,我太亮眼了,接下来最好在兵马练成前低调些,把我从百官眼中摘去”

想清楚后、朱由检翻身起床:“来人、更衣”

随着他开口,三个小太监走了进来,为他更换了一套蓝色的圆领袍,披上了大裘。

“派人告诉杨给事中,李康妃娘娘薨逝了。”

“奴婢领命。”穿好衣服的一个小太监领命退下了,而朱由检则是坐在了正厅,面前放着一个铜制的小火炉。

过了一刻钟、急促而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朱由检不用抬头都知道是杨涟来了。

这倔老头的脚步声,近一个月以来,朱由检都听熟悉了。

整个军营只有他的脚步声又沉又重,还走的贼快。

“殿下、李康妃娘娘是怎么薨逝的”

尽管杨涟在万历、泰昌时期,都和李康妃互相看不惯,但得知对方死后,杨涟还是有些紧张。

他紧张不是因为李康妃死了之后会有人怀疑他,而是担心大明朝的局势。

李康妃是谁的人不用多说。

眼下她死了,那么曾经叫人试图杀朱由校、朱由检两兄弟郑贵妃会不会是下一个

郑贵妃可不是李康妃、没有什么儿子。

郑贵妃的儿子,朱由检他们的好三叔朱常洵可还在洛阳活着呢。

另外万历皇帝也不像朱常洛一样只有两个儿子,而是生有八子、夭折三人,存活五人。

尽管只有朱常洵是郑贵妃亲生的,但这种时候,肯定其他三个王爷也会上疏询问缘由。

不止是他们,还有其他大小藩王也会上疏。

尽管大明的养猪政策很好,但眼下朝廷在内地的兵马,能打的早就调到辽东了。

一些野心勃勃的藩王趁着朱由校年幼而借口“清君侧”起兵的这种可能,并非不会出现。

即便是崇祯二年那样的局势,唐王朱聿键都能在短时间募兵数千,更别提其他老牌藩王了。

只要藩王有决心,有能力、有银子,有粮,就能在极短时间拉起一支人马。

杨涟的担心不是无端放矢的,而对于他的担心,朱由检却心知肚明:“杨给事中先坐下。”

朱由检知道、在其他文臣那里装可以,但在杨涟这里不行。

这小老头不说把自己摸透了,但也摸了三分熟,自己想要演戏就要做好被揭穿的准备。

所以对于李康妃的死,他表现得很平淡。

在杨涟入座后,朱由检示意人上茶,随后才开口道:

“李康妃娘娘的薨逝,对朝廷和内外廷都不是好事。”

“我明日前往京城,但是皇兄也下了口谕,叫在庆陵附近修建李康妃娘娘的陵寝,工部出银二十万。”

“这次回京,我估计是半个月回不来了,因此想请杨给事中在负责督造皇陵的同时,先从御马监拿银子把康妃娘娘的陵寝弄起来。”

“这”听到这话,杨涟噎住了。

他是想叫朱由检在这里主持大局,自己前往京城一探究竟的。

但是眼下朱由检的话叫他难以反驳,因为他刚才还和朱由检聊了北直隶裁撤卫所的事情。

他总不能才过去几刻钟就打自己的脸吧

无奈、他只能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作辑道:“老夫义不容辞。”

“可把你个老小子稳住了”见杨涟会留在昌平,朱由检就不怕了。

历史上李康妃差点被烧死,就是杨涟这小老头第一个上疏的。

他要是回了京城,局面肯定能稳定,但是保不齐就能把线索引到朱由检自己身上。

这个可能很低,不到千分之一,但即便只有千分之一,朱由检也不会让这种可能性有出现的机会。

“明日石柱的秦良玉夫人会领三千白杆兵前来,我与她们的路线不同,恐怕难以遇上。”

“若是杨给事中有时间,可以帮我接待一下老夫人,毕竟马宣抚使的死,也是因为皇祖父派出的内宦矿监导致的。”

说到这里、朱由检也是暗骂自己那个曾祖父。

万历收矿税的手段粗鄙,叫人难以心平气和。

那些派出收税的太监,大多在收矿税时盘剥百姓和地方官员,而秦良玉的丈夫,一个参加了平播州之役的骁勇将军,就是被万历派出去石柱收税的内监邱乘云诬陷、而病死狱中的。

大明有好也有坏,其中最坏的一点不是皇帝不理政,而是忠臣良将总会隔几十年被害。

朱元璋对文武的屠戮,大多都是因为贪官污吏和为了天下太平,为了子孙位置。

但朱祁镇、朱翊钧这两人、一个杀于谦,一个放任党争将戚继光、戚家军、李成梁等人纷纷诬陷,非死即伤。

马千乘一家可以说是为大明尽忠的典范,结果被一个邱乘云这个太监勒索一万两银子拿不出,就被诬陷致死。

相比较之下,即便马千乘被污蔑致死,而且秦良玉有造反的实力,但秦良玉一家,却在之后陆续为明朝战死数人。

因此对于朱由检来说、目前他都觉得对不住的,便是秦良玉和戚金。

除了他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因为矿监和党争而死的人,朱由检算不过来,他只能照顾到自己能照顾到的人。

所以请杨涟接待秦良玉,是他在礼遇上能做到的一件事。

至于杨涟,虽然他对武将没有好感,但也没有恶感。

朱由检的话一说出来之后,他便作辑道:

“殿下所请,老夫不敢推辞。”

“那便多谢老大人了。”朱由检也用上了尊称,而杨涟见没有了事情,起身就准备走。

不过在转身要走的时候,他又折返了回来。

朱由检还以为他要说些什么,却不想他转身端起那杯被小太监们泡出来的贡茶就尴尬笑道:

“这贡茶、便是老夫一年也喝不上几次,便带走了”

“”这一秒、朱由检有些绷不住了,只能强憋着笑意摆手道:

“老大人尽管拿去,我之后再叫人送一斤贡茶给您。”

“那老夫便告退了”可能是察觉自己的做法也有些不妥,杨涟顶着个大红脸,端着那杯茶快走出了御马监。

他前脚跨出御马监衙门,就听到了后面传来了朱由检大笑的笑声。

“这个杨涟真的是唉”

朱由检笑的肚子疼,旁边的几个小太监也是忍不俊禁的偷笑。

只是他们还在笑着的时候,又是一道脚步声传来,走进御马监衙门后院的是一头雾水的曹化淳。

他看着笑的很开心的众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好笑的事情,而朱由检见到他也笑着摆手道:文網

“化淳、说说吧,那燕山所安置的流民和蜂窝煤窑怎么样了”

见朱由检问这个,曹化淳作辑回应道:

“燕山所安置百姓已经住上了搭建好的临时屋子,另外官学的选址也确定了。”

“蜂窝煤窑按照殿下您的命令,已经在旷野搭棚率先生产了,临时参加制作的民夫妇孺有三万七千余人,每日可做出三百余万个蜂窝煤,每个人都按要求戴上了三层棉花口罩。”

说到口罩这个词的时候,曹化淳看了一眼朱由检,不明白自家殿下哪来的这么多新词。

“把燕山所官学的地图拿出来我看看。”听到曹化淳的话,朱由检也站了起来。

旁边的小太监见状,连忙搬来了一张桌子,而曹化淳也把确定社学地点的地图掏了出来。

地图平铺在桌上,立马将昌平一带的模样展现在了朱由检眼前。

昌平、红桥、帝陵、燕山大营,燕山所

种种地方被标注,而所谓的燕山所,便是昌平二十多万亩荒地分别安置流民的村庄总称。

曹化淳指着地图上标注了村庄和社学的地方说道:

“殿下您看、燕山所眼下一共一个所,十二个镇,九十四个乡,安置军属、流民二十二万四千六百零七人。”

“燕山所之后会建成一个宽四里、长六里的夯土墙,但其中除了生活一千户的兵马外,剩下的地方就是众多孩童的官学。”

曹化淳的话里,描绘了一个巨大的官学。

整个燕山所不存在百姓、商人,只有官学子弟。

“眼下这几日、又来了三千多边军遗属,奴婢将他们安排在了靠近怀柔荒地那边,因此遗属的孩童已经达到了三千七百多人。”

曹化淳对朱由检说着:“按照燕山所的营造规模,完全可以容纳三万人生活。”

“虽然奴婢认为,便是到了开春之后,燕山所的学子数量也不会超过万人,但眼下需要的先生恐怕要有两百人,才能满足燕山所学子的所需。”

两百个懂文识字的先生,这对于其他势力可能很难,但是对于朱由检来说并不难。

南北国子监、便是朱由检最大的先生来源。

南北国子监近挑选两百个没有背景的学子并不是难事。

为了预防自己第一次挑选过后,被各党给盯上,在其中安插棋子,朱由检的想法是一口气找来一千人。

一千人,便是一人带三十名学生,就能凑够燕山所三万学子的所需。

想到这里、朱由检点了点头,随后对曹化淳道:

“我返回京城后,你看着蜂窝煤窑,一旦去张家口和喜峰口、白马关的人回来,只要有得赚,立马把蜂窝煤成批运过去。”

“奴婢知道该怎么做了,殿下放心。”曹化淳行礼颔首,而朱由检听到后也点了点头。

他指着怀柔、密云一带属于御马监的荒地道:

“这些地方中、密云留给未来官学子弟的亲人居住,怀柔用来接收流民。”

“奴婢领命。”曹化淳行礼,而朱由检见状,也摆了一下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不过在他退下前,朱由检还是交代道:

“既然蜂窝煤已经上了正轨,叫人准备三万斤蜂窝煤,三百个炉子,带回京城给百官和皇兄。”

“若是路子可行,日后各地皇店都取消木柴煤炭,改售蜂窝煤。”

“奴婢领命。”见朱由检最后交代,曹化淳行礼后彻底退了出去。

至于朱由检、看着他退出的背影,长叹了一口气,而后走到了雪地里,见风雪听了之后,走出御马监的后院,叫人在二十步开外雪中立了一块箭靶。

他取来三力弓,一箭箭的射向箭靶、只听充满练兵吼声的嘈杂草地中,箭靶不断地响起“啪啪”的中箭声。

直到天色渐晚,朱由检才准备返回衙门休息。

不过这时、一深一浅的脚步声出现在了他身后。

“殿下”

陆文昭的声音在朱由检身后响起,而朱由检见状也知道陆文昭有事情要说,因此继续射箭:“起来吧”

陆文昭作辑收礼,随后对朱由检道:

“北直隶一带的卫所情况已经搞清楚了。”

“说说吧”韩景略头也不回的继续射箭,偶尔还挑战了一下高难度的连珠射。

陆文昭见状、便拿出一卷书双手递上、回应道:

“北直隶一带,眼下还有三十四个卫、十六个所,六个营,纸面上有22万4400人。”

“不过下面的人去看了一下,除了蓟镇吃空饷在四成左右外,其余卫所基本已经名存实亡,每个卫只有几个百户的兵力,十六个所更是凑不齐六千人。”

“蓟镇空饷四万么”朱由检射出一箭,轻嗤道:

“也就是说、北平都司的卫所兵加上蓟镇兵马,还有上直二十六卫,京营,北直隶的兵马在54万9000人”

“纸面上、应该是这样”陆文昭不好把话说绝,而朱由检听后却心里忍不住摇头。

近五十五万兵马,结果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连皇太极麾下六万人都拦不住。

“按照你的话”朱由检把弓递给了旁边的小太监,用布擦了擦手道:

“整个北直隶的卫所,连十万人都拉不出来”

“应该是这样的”陆文昭有些艰难的回复着朱由检,而朱由检却道:

“蓟镇的兵马,我记得眼下是四成吃空饷,那么蓟镇只有五万人左右对吧”

“不足五万,因为援辽战死了四个营的兵马,因此眼下只有四万人左右。”陆文昭说出了真实蓟镇人马数量。

这数量一说出之后、朱由检心中也就跟明镜一样了。

只有四万人的蓟镇,眼下却吃着八万六千人的军饷,也就是空饷近五十万两。

加上京营、上直二十六卫,整个北直隶每年的军费支出,最少是三百万两。

三百万两就养了这些个酒囊饭袋还不如养辽东呢

朱由检被气笑了,不过这样的北直隶,更容易实施他的想法。

首先就是要把蓟镇手中的密云、怀柔、昌平三地兵马给裁撤,或者补充到永平去。

永平门户就是山海关,密云三地的能战之兵,应该能有了万余人。

这万余人加上昌平原本的驻军,完全可以成为支援辽东的部队。

至于自己手上的七卫一营,可以按照计划、把通州的左右两个卫给裁撤,再换下昌平、密云、怀柔一带的三卫二所两营。

这么换下来,就可以省下两个营的七万多两军饷,并且还能收获大量土地。

“当年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北直隶军户田是一户多少亩”

朱由检突然开口询问,而陆文昭知道自家殿下这段时间在处理卫所的事情,所以早就把卫所制了解了一个遍。

因此在朱由检开口的同时,他脑中就过了一遍,随后回答道:

“国初、太祖高皇帝为全国定下一户十到五十亩不等的军屯田。”

“北直隶、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北方第,军户一户可以分到五十亩军屯田。”

“国初、军屯田每顷应纳粮12石,后定为顷纳4石,只是正德年间开始,卫所的纳粮已经不足了”

“五十亩”听到陆文昭的话,朱由检算了一下,刨除石匣营那两个营的营兵,五卫两所是三万户,也就是一百五十万亩耕地

这样庞大的耕地数量,让朱由检眼前一亮,更是呼吸沉重了起来。

这些军屯田只要能动手,那么他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说白了卫所制已经败坏,军屯制度虽然在历史上经过了近两千年的考验,但要想重新弄好军屯制度,必须向外拓展。

大明国内的军屯,早就被那些卫所的官员给侵吞的差不多了。

就如眼下的这一百五十万亩军屯田,属于军户的恐怕连三分之一都没有。

动手厘清军屯田,把贪赃枉法的卫所军官给软处理,哪怕不能抄家,但收回来的田地也可以为御马监所用。

即便不能为御马监所用,但只要把田发给百姓,然后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每顷十二石粮食,也能每年收上来十八万石粮食了。

这只是北直隶三十四个卫、十六个所中的一个小现象。

如果能把北直隶的军屯田都厘清,那就能多出近千万亩军屯田,每年能为大明贡献一百年。

如果将每顷十二石,增加到三十石,那么千万亩耕地能贡献三百万亩军屯粮。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陆文昭道:

“我这次回京、会请皇兄扩大南镇抚司的人数,你做好准备招募人马,这次应该能把南镇抚司人数从三千人提升到八千人左右。”

“卑职知道该怎么做,多谢殿下”陆文昭听到这个消息,连忙行礼,而朱由检也一摆手道:

“行了、别做这些虚礼,明日卯时和我一起前往京城,所有招募的锦衣卫,只要可以出差,立马派往山西、甘陕、山东等地。”

“遵命”陆文昭点了点头。

朱由检见状,便走向了御马监衙门,脑中思绪万千,随后直接走进书房,开始对卫所制厘清书写了一份详细的奏疏。

相信只要把利害说清楚、好皇兄只会支持他,不会阻拦他。

天下军屯田八千九百余万亩,如果能全部厘清,按照每顷三十石,每亩交46斤粮食的话,那么一年能为大明增收的田赋是2670万石。

这相当万历年间一年零四个月的田赋收入,并且是直接交到皇帝手里的。

这些粮食要是屯起来,那么即便明末大旱,三年也能囤下八千万石,足够赈灾。

即便不用来赈灾,按照北直隶的粮食市价卖粮、也能得到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

军费不是不够吗明朝不是因为财政崩溃,养不起军队而灭亡的吗

这每年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的额外财政收入,足够大明养三十多万像戚家军、白杆兵那样的精锐。

这样的三十多万精锐,朱由检完全可以闭着眼睛打遍全世界

只要后勤跟得上,好皇兄就是日不落皇帝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18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