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西游:开局拜师菩提祖师

作者:阿牛要吃菜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一百一十七章 金角银角下界,唐僧西行

书名:西游:开局拜师菩提祖师 作者:阿牛要吃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5 15:52

光阴迅速,不觉半月去。

姜缘将拂尘与白鹿,将豫鼎与牛王,再以真见在福陵山外候取经人,三者尽去。府中余真人与祖师。

一日,祖师静室。

师徒二人正在此处捉棋,摆开阵势,一递一着的厮杀,下的乃是围棋。

一局落幕,终是姜缘败阵。

姜缘不恼,笑着将棋局收整完毕,说道:“师父,府中余你我二人矣。”

祖师道:“早有所料,你这童儿,怎还不返天去修行,在府中赖着作甚?”

姜缘道:“府中无人,我当在此处陪候师父。”

祖师笑骂道:“你在此处扰我清净,怎个言说陪候?且去就是。”

姜缘道:“不急哩。”

祖师道:“怎个不急?你今外丹道将成,神通唾手可得。”

姜缘笑道:“师父,急不得。”

祖师道:“你这童儿,常时教你修个心静,今时真教你修成遇事不惊。”

姜缘道:“师父教导有功。”

祖师笑道:“童儿,莫要与我这般多说,再去府外一遭,观世音菩萨来矣。”

姜缘闻说不解,半月前方才与菩萨辞别,怎个菩萨又行至此处。

他拜道:“师父,弟子方出府相迎。”

祖师摆手道:“且去,且去。”

姜缘再三拜礼,方是离去,他照着瑶台小道走出,行至府门前,整衣近前,将府门推开,但见府外菩萨正站定,其身旁跟着三者,一者是那惠岸行者,再二者乃是他熟人,金角银角是也。

姜缘上前拜礼,道:“菩萨。”

观世音菩萨回礼道:“真人,多有叨唠。”

姜缘道:“不敢言说此等。菩萨,此方再来,可有何事需我相助?”

菩萨道:“未有。不久我上兜率宫,亲见老君,与老君分说,借人在下界成劫数,老君却是不允,乃我再三相借,老君方才准许,遣金角银角二童子,使我托化妖魔,阻其前行。金角银角本为真人在上界看炉,故今前来,与真人分说,且将丹炉一物,交与真人。”

金角银角闻说,取一鼎炉出来,此鼎炉呈三寸六,又取一药盒,说道:“师兄,今我等将下界以阻大圣前行,却不得为师兄看炉,此方老爷有言,道师兄可在下界炼丹,何时丹成,寻他习神通。”

姜缘接过鼎炉,又接过药盒,道:“劳二位师弟下界将此等带来。”

金角银角拜礼道:“今方不得为师兄架火拉风,待我二人功成时,再为师兄所用。”

姜缘道:“你二人下界阻道,可有宝物傍身?若无宝物,恐阻不得,且身命有危。”

金角银角笑道:“有宝哩,有宝哩!实不瞒师兄,老爷允我二人有宝五件,有一葫芦,有一净瓶,有一宝剑,有一扇子,有一绳子。得此五宝,护身无碍!说不得那取经人过不去我们这关哩。”

姜缘闻说,放下心来,道:“既如此,二位师弟且去,待你等功成,我等再叙。”

金角银角再拜,方是退至菩萨身后。

观音菩萨方才道:“今为此事来,事了当去也。”

姜缘拜道:“菩萨慢行。”

菩萨驾祥云承三者同往外去,正是寻一处地儿,托化金角银角为妖魔,阻取经人前行。

真人目送菩萨远去,方是取鼎炉与药盒归家,将之安于瑶台不远,转身返祖师静室去。

入祖师静室,祖师盘坐蒲团,问道:“如何。”

姜缘道:“师父,乃是老君二童子,与观世音菩萨前来,菩萨借童子阻道,二童子与我有旧情,在天上曾为我架火拉风,炮制金丹。此来奉老君令,将鼎炉药材送与我,使我在下界炼制外丹,何时丹成何时上天习神通。”

祖师道:“既如此,那童儿在府中炼丹,若是无有药材,我为你取来就是。”

姜缘笑道:“弟子拜谢师父。如此,弟子能在师父府中陪候师父。”

祖师道:“你这童儿,童心未泯。”

姜缘叩首道:“师父,阎浮世界常有言说‘师者如父’,昔年我受师父深恩成道,今时师父将诸般交与我,我自侍师如父,恩情绝不敢忘,任我何般,终是师父身旁一童儿罢。”

祖师上前将童儿扶起,道:“你有孝心,我自知得。且安心修行,你若开府,我亦在府中,无人敢为难你。”

师徒谈说一阵,姜缘忽是提起府外住着的红孩儿,问道:“师父,你觉牛圣婴如何?”

祖师道:“是个有灵性的,我使其餐风饮露,乃有意蕴其正主,此方多时,自可传其门道。”

姜缘问道:“师父,使其自选修何门道?”

祖师颔首道:“自然。然恐其心性顽劣,到底少年,不好抉择。”

姜缘道:“师父,不若请其父来?”

祖师摇头道:“不可。”

姜缘道:“当如何是好。”

祖师沉吟良久,说道:“你且问其一二,见其有无少年顽劣姿态,若无有少年姿态,着其修行门道,若有少年姿态,你带之身旁,言传身教。”

姜缘道:“是,师父。”

师徒二人再是谈说许久,姜缘方是离了静室,往府中行去。

真人行至府中一老柏树下,此处乃是昔日众师弟最喜会讲之处,他亦曾在此处参与会讲。他至柏树下,望见红孩儿在此处戏玩,取一火折子捣鼓。

他近前些许,但见红孩儿使一火折子,放在一树旁,什么也未曾做。

姜缘近前问道:“红孩儿,你这是作甚?”

红孩儿见是姜缘,遂是起身拜礼,道:“上老爷,我在给树取暖哩。”

姜缘问道:“你给树取暖作甚?此处冬暖夏凉,四季不侵,树怎会冷?”

红孩儿道:“我抚树身冰凉,火焰温和,我近之暖和,故我取火为树取暖。”

姜缘道:“近来我使你读书学礼,你可曾读进?”

红孩儿躬身道:“上老爷使我读之书,我尽学矣。”

姜缘问道:“果真?”

红孩儿答道:“不敢欺瞒上老爷。”

姜缘笑道:“既如此,你随我来。”

说罢。

真人往瑶台走去,红孩儿不解其意,紧随其后。

二者一前一后,行至瑶台上,姜缘不欲登坛,正要入班中,忽有清风徐来,推着姜缘往上坛行去。

此为祖师之意。

姜缘见之即明,远远朝祖师静室拜礼,方是登坛高坐。

红孩儿不敢入班中,只在台上静候。

姜缘高坐坛中,道:“牛圣婴。”

红孩儿跪伏在地,朝上叩首,说道:“上老爷,我正在此处,但请上老爷吩咐。”

姜缘道:“你今读书亦有多时,日间可有修个门道?”

红孩儿答道:“上老爷,日间餐风饮露,算作门道。”

姜缘道:“你餐风饮露,料想多时,不知有何所悟?”

红孩儿道:“上老爷,我却未有所悟。”

姜缘道:“怎说?”

红孩儿躬身拜道:“上老爷,我却有些愚笨,餐风饮露,不得所悟。若教有所说,不知真我一说,可作感悟?”

姜缘闻说,运气双目,细细一看,但见红孩儿双目灵足,元神泥丸现,未有二神来扰,他问道:“你知真我?”

红孩儿道:“上老爷使我常读书,其书中有所记,眉心正入乃天门,天门后为明堂,再后为洞房,洞房为泥丸宫,元神住此处,乃真我也。我自餐风饮露来,便知真我所在。”

姜缘心中了然,此童儿生来为牛魔王所护,不曾入世,是故真我易得。

他曾读老君赠书,书中有言‘人身由来后,所见所闻而生识神,欲神,此二神乃最熟人者,盖因由人而生,人最惧何等,最喜何等,二神悉知,二神势大掌权,必使元神失位,此乃人死始初’。

红孩儿之识神,欲神尚弱,元神掌权,辅以日间餐风饮露,元神自现。

此方不宜传金丹道,若传此道,假以时日,其二神长成,定是乱心,那时怕又是一个孙悟空。

姜缘道:“牛圣婴,既你知真我,自今日起,你随我身旁同是修心养性,如何?”

红孩儿磕头道:“但凭上老爷吩咐,不敢违也。”

姜缘遂下坛中,将红孩儿扶起,随他同是将鼎炉与药盒搬入一间空静室中,他此方当是要开始炼丹。

他走出府外,制一风闸,方归府中,教红孩儿使风闸,他自炼外丹,他并不避讳讲述外丹道,取药材时,将一些简单的天地数与红孩儿讲述一二。

红孩儿甚是灵巧,往往举一反三。

姜缘将鼎炉立起,此谓之‘安炉设鼎’,再者清扫鼎炉,乃是‘清炉扫鼎’,红孩儿将之一一记下。

……

却说金蝉子转生自南瞻部洲海州弘农郡聚贤庄中,几番周折,入佛门俗姓作陈,法名玄奘,今得菩萨指点,携二宝袈裟与锡杖,再者与大唐皇帝圣意西行。

大唐皇帝赐其作御弟,望其西行取经三藏,故指经取号,又以唐为姓,是故又号‘唐三藏’,因其为僧人,出自大唐,便称‘唐僧’。

唐三藏在贞观十三年自长安城出发,有二从者随行,护其西行,俱是凡夫俗子。

一行三人走在西行路,不知西路多远,只管往西,行入一山岭,但见此山岭,说不尽崎岖难走,前行须从者拔草方能见路,行多时。

唐僧喘息不定,见路径分叉,不知何处走,他停了白马,问道:“此路难走,该往何处去?”

从者道:“只管往西,我等开路,慢行就是。”

唐僧应声,行至不久,白马失足,从者惊恐,竟是跌落坑坎之中,三者惊惧,不知所措。

忽有妖风滚滚,但见风中拥出五六十个妖邪,有个魔王做首,呼道‘拿将来,拿将来’。

妖邪将那唐僧连同从者捉起,这法师战战兢兢,抬头一看,唬得魂飞魄散,那二从者骨软筋麻,只因此魔王生的凶神恶煞,血盆大口,吼声如雷,教人生怯。

那魔王道:“今时捉人,合该作我暖寿。”

魔王呼啸不久,又有二妖闻着人味近前来,竟是商议吃人。

听得唐僧六神无主,将身中袈裟紧贴。

那魔王招呼二妖前来,见了唐僧与二从者,说道:“此人本性元明,身有袈裟,伤不得。不若我等分食那二人去罢。”

二妖俱是应答,遂与魔王,五六十妖邪分食二从者,但见那二从者被剖腹剜心,剁碎其尸,首级与心肝与二妖,四肢遭魔王吃食,其馀骨肉被妖邪分邪,林中啯啅声,将唐僧险些唬死。

正是唐僧西行之心不改,袈裟护身,元神有灵,否则此处便丧命去。

此正应修行,元神孤苦无依,必遭难也,掌权不得,早晚为害。须是心猿持金公相护,木母守戒,意马作乘,黄婆调和,方行大道。

唐僧这般惶恐,不知多时去,只闻耳边尽是啯啅声,不觉东方发白,妖邪等见唐僧初心不改,不得分食,暗叹散去。

唐僧昏昏沉沉,分不清路来,不知往何处往,心有惶恐,暗道:“西行路如此之难,我怎地西行?二从者教妖邪分食,我侥幸得了一命,若是西行,我定遭害,不若退去?”

唐僧念及此处,正是欲退,可又念及唐王恩德,此未曾取得真经,怎能退去。

唐僧万念而过,终是西行心定,袈裟相护。

正是心定间,忽见有一老叟来,此老叟乃是太白金星所化,得菩萨请,特下界来,为其指路。

老叟上前将唐僧身中绳索去掉,唐僧见了老叟,如是故乡见亲人,满眼堕泪,将诸般事情与老叟说了。

老叟笑道:“你且安心。此处尽是山精树鬼,怪兽苍狼,你袈裟相护,本性不失,故害不得你。”

唐僧道:“此般种种,我一人如何西行,恐为所害。”

老叟指定前路一处,说道:“你且尽心行至此路,那儿有个神通广大的猴儿在,那与你有缘法,合该为你徒弟,护你西行,你将其收为徒弟,你西行路自此无忧矣。”

唐僧朝那处张望,转身正要言谢,忽见那老叟跳至云间,化作神仙,只留一字帖,消失不见。

如此方教唐僧知得,那老叟乃是太白金星。

正是‘元神终知心猿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5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