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学霸的星辰大海

作者:眉语目笑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二百零三章 拉锯战

书名:学霸的星辰大海 作者:眉语目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6:42

“CNS上的‘普通’水平当然不是指和二、三流杂志上的文章水平相当,而是指每年全世界达到这种水平的研究有很多,多到只能用‘普通’来形容,就比如你现在研究的石墨烯,几乎每年都有人声称自己解决了它的量产问题。”

冯金辉刚说完,韩康顺就接着补充道:“接下来就是我们要和你说的重点了,第一类的顶级工作可以说全世界就这么几个人或者几个团队在做。”

“大多数在自己领域里已经算相当厉害的牛人,做的最多的还是第三类‘普通’工作”

“那么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CNS就这么点版面,牛人却这么多,而这些牛人还经常撞课题,你也研究凝聚态,我也研究凝聚态,那CNS到底选谁的文章呢?”

看着韩康顺停下来看着他,吴斌想了想回答道:“之前已经在他们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

“聪明。”韩康顺点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样子,“因为CNS编辑手里从来不缺优质稿源,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曾多次在CNS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的知名作者在排队等着发文章,这就导致了CNS几乎不会去考虑哪些从未在CNS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

“这也能垄断?”吴斌有点吃惊。

“唉,一件事做久了,总会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这话呢,听起来是有点酸,也有点阴谋论,但翻翻往年的CNS期刊还是能发现一点端倪的,只有一票固定的人才拥有向CNS灌水的权利,如果你不在那个圈子里,就算做出了同样水平的成果,甚至水平还高那么一丢丢,也是很难在CNS上发表的。”

说着韩康顺叹了口气:“我们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稿件投向CNS,但大部分在编辑这一关就被‘咔嚓’了,即使运气好,通过了……”

“行了,行了,你这说的跟泼冷水似的。”冯金辉打断了韩康顺,笑着对吴斌说:“你要理解为我们在酸也没问题,毕竟还是有很多厉害的国人在CNS上发表过文章的,我相信你也可以。”

“谢谢老师的鼓励。”谢完吴斌又好奇的问了句,“那……要怎么样才能进入CNS这个圈子呢?”

冯金辉想了想回答道:“这个答案应该还是比较明确的,如果你进过那些长期在CNS上发表文章的大牛实验室,就算是混进圈了,说简单点就是成为他们的学生,甚至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能多进几家CNS级别的实验室,如果你在实验室里表现的够出色,得到导师青睐的话,还是很容易就能发几篇CNS文章的。”

“嗯……这就是留学大概率比在国内读书更好的原因吗?”

听到吴斌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冯金辉先是愣了愣,接着回答说:“可以说是原因之一吧,毕竟国内很多大牛走的都是这路线。”

说完看着吴斌若有所思的表情,冯金辉突然一拍大腿说道:“当然,想要凭借硬实力来发表文章也是完全没问题,如果你能做出具有开创性,且可以折服全世界的伟大研究,那就无所谓什么圈子不圈子了,到时候该CNS求着你在他们期刊上发文章才是。”

“嗯,是这么个理了。”韩康顺听着点点头,“不过还有一种最惨的,既没有天才的硬实力,又混不进CNS大牛的实验室,就一个劲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研究成果,等哪个CNS大牛哪天良心发现,看完你所有的学术论文之后感慨一句‘这人还真有才,要是文章上有我名字,铁定就能在CNS上发表了,一旦他这种想法多出现几次,也就不好意思连续拒绝你了,当然,你能批量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论文也算牛的不行了。”

“韩老师……你今天好丧啊。”听完韩康顺几乎充满“倒霉鬼”的故事,吴斌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哈哈哈,这家伙的论文又被EI拒了,能不丧吗,”冯金辉大笑出声。

“说的好像你没被拒过一样。”看到自己的损友笑的如此开心,韩康顺有些不忿,

“最起码我心态比你好。”冯金辉说完又是一阵笑。

……

对于长期在科研圈混的人来说,论文期刊投稿过程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虽然没见过猪跑,但都吃过猪肉一样,基本的流程还是门清的。

所以吴斌在和他们混了这么就之后,对于《Science》投稿流程也算比较清楚。

首先,他这篇论文肯定已经过了《Science》编辑这第一关,因为如果《Science》编辑都觉得你写的是一坨翔或者没新意,很无聊,那就是直接秒拒,并且这个拒绝基本都在24小时内,在期刊界可谓是秒拒。

只要坚持过一天,那就说明你的论文进入了第二关,Editorial board,俗称编委会,就是让一些比较资深的审稿人以及业内同行看看你这文品质如何,这个过程大概是两周。

接着当你的稿件转换成under evaluation(评估中)

这个时候一般的本科生就已经能去吹牛了,能在本科闯入这个阶段,可谓已经相当能打。

在吴斌投出稿件第四周的时候,正看着文献的他突然收到了一封邮件,打开一看,赫然是《Science》的revieer(审稿人)发来的!

‘终于到这个传说中最麻烦的阶段了吗。’

这个阶段是和审稿人之间的一场拉锯战,一般来说,审稿人会发一些反驳或者疑问给你,如果只是几条的话,那一般是要你解释或者修改一下的意思,但如果是十几条砸在你脸上,那就不用改了,直接另投吧。

据冯金辉说,有不少人从《Science》拒绝到《PNAS》,再到一些在科研界算是二流的杂志,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能给你从《Science》拒绝到一些4,5分的小杂志。

不过吴斌在他审稿人的邮件里,倒是没看出什么刁难他的味道,都是一些角度很正的提问,于是吴斌酝酿了一下回答,开始撰写回复邮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2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