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半岛2007

作者:懵懂的猪 | 分类:都市 | 字数:0

256 佃农

书名:我的半岛2007 作者:懵懂的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20

元通里的地方不大,居住在这里的人也不多,整个里也就是百十户人家的样子,在这其中,最大的姓氏是罗姓,在整个元通里,姓罗的人家占去了半数,至于姓安的,虽然人家也不少,但与姓罗的却是没法比的。

而路边正在搬白菜的两个年轻人,便是姓罗的,两人分别叫罗成俞和罗成堂,是一对亲兄弟,其中罗成俞是兄长。

罗家兄弟两与安如松的年龄相仿,在幼年的时候,他们也算是比较好的玩伴了,只不过在成年之后,安如松离开江原道去了首尔打工,从那之后,除了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就连见面的次数都少了,彼此间的关系自然也就生疏了。

安如松家中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妹妹,而罗成俞、罗成堂兄弟家里也差不多,他们是兄弟三个,还有两个女孩,两家其实都是五个孩子。

而之所以安如松的家里,需要安排孩子出去打工,而罗成俞兄弟两的家里不需要,只是因为罗家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安如松的家里纯粹就是佃农。

佃农?

这个词似乎与即将成为发达国家的韩国是不贴边的,但现实是,安如松家的确是佃农,往上数上百年都是佃农。

在二战结束之后,半岛尽管赶走了对其殖民35年的日本人,但随后的李承晚政权,并没有对日占时期的韩奸、亲日派展开清算,也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土地革命,所以,在类似元通里这样的地方,一部分土地的所有者都是承袭了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老地主。

当然,在这些地主里头,更多地还是在日占时期发达起来的人,至于他们是如何发达起来的,现在可是不好说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包括束草市、麟蹄郡、高城郡、襄阳郡在内的“北选区”,才会成为保守派的基本盘,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这片区域内,大量掌握着土地的人,基本上都属于进步派口中所说的“韩奸”,这些人怎么可能会选择支持对他们喊打喊杀的进步派?

这些人或许在“北选区”的选民中只属于是少数派,但他们手中掌握着土地,掌握着财富,掌握着资源,其自然就有能力影响绝大多数选民——不会有人真的认为那些议员、总统什么的,是真的由匹罗大众依照本心投票选举出来的吧?

就像安家,他家里租种的土地,就是属于一个名叫罗经亘的人,这家人并不住在元通里,而是住在春川,只有每年收租金的时候,才会在元通里露个面。

在安如松的记忆中,每到小选区议员选举的时候,罗经亘就会带着一大堆东西回来,逐一拜会每一个租种他田地的人家,送上礼物的同时,号召大家给他支持的候选人投票。

所以,江原道“北选区”为什么会成为保守派的基本盘?实事求是的说,那些将保守派的候选人们送进国会的,恰恰是那些原本应该支持进步派的普通人。

当然,并不是说进步派的人上台之后,就能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毕竟过去几年里,进步派执政的现实已经告诉了所有人,他们所代表的也不是普通人的利益,否则的话,卢大总统这个普通人家奋斗出来的前检察官,也不会专门出台一项法令,规定只有法学院的毕业生,才能参加司法考试了。

就是这一条法令的出台,将底层民众通过自身努力来转变命运的通道,又给封死了一条。不仅如此,就在这条法令通过之后,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韩国便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了近百所法学院,但任何一家法学院的学费都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承担的起的。

总而言之,在韩国这个地方,玩政治的人,就没有谁会真的代表普通人的利益,类似安家这样的家庭,根本不能指望别人的恩赐或是怜悯来改变命运,只能依靠自己。

说真的,如果不是因为有安如松的重生,这个蜗居在加里山边缘的小家庭,即便是变更上几代人,恐怕也没办法从这里跳出去,他们只会一代一代的租用别人的田地,一代一代的给别人交地租。对于他们来说,百年前的朝鲜与百年后的韩国不会有什么区别。

车上,安如松的视线从妹妹的肩头穿过去,看向路边上的两个年轻人,脑子里盘旋的却是前身留给他的记忆。

儿时的玩伴之所以在成年后变的生疏,不仅仅是因为他安如松外出打工,回来的次数少了,同时,也因为大家都长大了,思想不再单纯了,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做自己玩伴,不再是单纯考虑对方的脾性了,还会考虑对方的家境、地位等等等等。

如彬年纪还小、涉世不深,估计还体会不到世情冷暖,而两世为人的安如松,却是对这些太清楚了,所以,即便是他的目光与车外的罗家兄弟撞到一块,他也没想过要停车同对方打个招呼什么的。

安如松可没有什么乡土情结,他也没想过要搞什么衣锦还乡那一套,对他来说,元通里就是前身留在他记忆中的一块小拼图,他之所以愿意回来,并不是因为他对这里有什么感情,单纯就是因为他不想因为过分疏离家人而被人诟病。

前面的驾驶座上,罗敏智朝后视镜中看了一眼,见安如松没有任何表示,便没有把车停下来,而是擦着拖拉机缓缓驶过,直奔村子口的方向驶去。

安如松的家在元通里最靠北的位置,家中的院落不是很大,挺古朴的韩式民居后面,仅隔着四五百米的距离,便是去往山上的坡路。沿着那条坡路进山,有若干处的墓地,其中一处就是安家的祖坟,每年祭祖都要去那里。奔驰车从村子中一路驶过,引来不少人的围观,如彬单纯活泼,看到村子中的熟人,便忘了之前的忐忑不安,只是趴在车窗边上同每一个人打招呼,叔叔婶婶,爷爷奶奶的,叫起人来嘴巴甜的很。

而安如松却是坐在车内,对车外的一切视若不见,直到车子停在自家的院落外面,他才轻轻咳嗽一声,也不用罗敏智替他开车门,自顾自的推门下了车。

相比起首尔,元通里的天气似乎更加的冷一些,从车上下来,安如松下意识的深吸一口气,只感觉一阵刺骨的寒意冲进气管,直达腹腔。

拎着一个双肩包,如彬从另一边绕过来,面色忐忑的站到安如松身边,小声说道:“哥,你先进。”

安如松笑了笑,将一只手搭在妹妹肩膀上,硬推着她朝院落门口走去。

才走了两三步,他就看到自家院落东侧,不过十几米远的距离,有一片用石板圈起来的地方,看着像是一块正在施工中的宅基,不过,此时已经是冬天了,工程显然是停了,那一圈石板的边上,已经积了一层雪。

就在安如松看过去的时候,那片宅基的入口处,正有一个个头不高的少年从里头走出来,手里拎着一个血淋淋的纤维袋子。

看到停在路边上的奔驰车,以及安如松三人,少年似乎愣了一下,随即大声喊道:“大哥!”

喊完了,少年将手中的袋子一扔,撒腿朝这边跑过来。

盯着奔过来的少年看了两眼,对方相貌逐渐与前身记忆中的一道身影重合,安如松抿了抿嘴唇,唇角处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在元通里乡下,他一共有三个弟弟,这是最小的一个,今年应该是16了,名字叫安如晖。

6=9+

从年龄上,如彬要比安如晖年长,但后者看到三人的时候,却只喊了“大哥”,而无视了如彬,这已经足够说明如彬在家里的地位了。

在这年月里,千万不要小瞧韩国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乡村地区,女人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低。也正因为如此,韩国的女权运动才搞的那么离谱,以至于两性对立都成为韩国社会中的一大问题。

等着如晖奔到身前,安如松才伸手在对方的脑袋上揉了揉,问道:“爸妈呢?”

问题问完了,他转而又看了一眼那片宅基,接着问道:“那是谁家的宅基?”

“爸妈跟二哥去了近德面,”如晖一脸憨笑的说道,“那边是咱们家的宅基,爸妈大上个月从德恒叔家买下来的,说是盖好了新房子,咱们一家人都搬过去。”

这事之前安如松从没听父母提起过,不过,他也并不介意,只是转口又问道:“去近德面干什么?”

近德面是地名,隶属于三涉,韩国的行政区划和国内不同,所谓的“某某面”,就相当于乡,而近德面就可以理解为近德乡。别看这个近德面不属于束草市,但它在地理位置上却离着元通里比较近。

“有媒人给二哥介绍了女人,家是近德面那边的,”如晖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安如松点点头,接着问道:“如宇呢?”

安如松兄弟四个,除了他这个老大之外,剩余兄弟三个分别是泽、宇、晖,不要说什么松、柏、柳、槐,懂中国文化的会这么起名字,而像老安家这种没啥文化的家庭,起名字都是按发音来的。就像安如松这个名字,它的本意也不是安稳如松的意思,它只是取得那个音。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8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