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尘世刀吟

作者:一介少年 | 分类:奇幻 | 字数:0

第四百四十九章 胜天半子!

书名:尘世刀吟 作者:一介少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3:16

长孙依旧注视着棋局,没有抬头看对面的国师。

他知道其他人必然听不到国师的声音,也知道这绝非自己的幻觉。

“牺牲了这么多人,你还不愿收手?”

长孙缓缓问道。

国师没有回应,长孙明白为何。

在国师这样心如磐石的果决之人面前,自己这样的发问是幼稚可笑的。

在国师意识里,为了他心中的道,牺牲多少人都是值得的。

长孙沉默,换了个问题:“你到底许诺了耀宗帝什么,让他愿意如此?”

不论是唐世平最后的提示,还是长孙之前的猜测。

这场局耀宗帝必然是背后最大的推手之一。

所以这就不禁要问,耀宗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若要解封国师,那他当初何必封印?

难道是他反悔了?

但即便是反悔,他也完全不必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为了解封国师,甘愿将天葬秘境拱手让于遗族?

这怎么看都不合理。

所以长孙只得向国师发问。

国师十分大度,引导长孙分析道:“想要看清棋手的布局,你不仅要分析棋,还要洞悉人……”

“先来分析棋……”

“现在帝都的局势,谁是最大获利者?”

长孙没有犹豫,开口道:“耀宗帝。”

虽然他不在帝都,但他已经明白当前的局面只有耀宗帝会是最大的获利者。

从他多年前开始分权给朝中大臣和太子,或许就是为了在这帝都的至暗时刻他能独善其身。

国师对于长孙敏捷的反应很满意,继续说道:“再来洞悉人……”

“占据皇位这么多年,还有什么能让他动心?”

长孙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地开口道:“皇位!”

没错,还能令耀宗帝动心的只能是他一直霸占着的皇位。

国师没有给出评价,正如他现在所做的,他只是做了引导,得出的答案全凭长孙自己。

所以长孙得出结论,是权力腐蚀了耀宗帝的内心。

但,这又有点说不通。

长孙疑惑。

虽然借着这场局,基本可以宣告所有皇子被废,从此朝堂之上只会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属于耀宗帝的声音。

再也不会有人提出“圣上操劳已久,可禅位以养天年”这样的话了。

但仅仅是为此便将天葬秘境拱手让人?

更何况这里面还封印着一个足以动摇皇朝根基的国师。

若是国师解封,可就不是禅位这么简单了,皇权动荡都是有可能的。

那耀宗帝会这么愚蠢么?

答案显然不是。

既然不是,那他必然还另有安排。

这个安排是什么呢?

等等……

长孙灵光一闪,浑身僵直一瞬。

他知道了这个安排是什么。

他在这场局中的存在,不正是为了这样的安排吗!

他正是那个阻止国师解封的棋子!

长孙不再看棋局,而是看向对面的国师。

黑袍之下依旧是无人能洞悉的黑暗,但长孙确定在那片黑暗中一定有一双可以洞悉万物的眼睛。

在这样的存在面前不需要玩什么文字游戏或是谈判技巧,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眼神他便已经洞悉了你的内心。

这算是长孙一点高明之处。

在笨人面前耍聪明,在聪明人面前愚钝。

“国师,您竟然愿意屈尊和我这么一枚棋子交谈,应该是有所求吧?”

对面的黑袍依然没有动静,但长孙却感觉他笑了。

这是对长孙“直言不讳”愚钝的认可。

见国师不回答,长孙自顾自分析起来。

“假设我是您,先分析棋……”

“耀宗帝想要皇位,但却不想放‘我’(国师)出来,所以安排了‘你’(长孙)这么一个棋子来阻止唐世平和遗族……”

“但单单凭‘你’想要阻止唐世平根本毫无可能,所以刘新彦这个关键棋子出现了。他的出现直接抹平了‘你’和唐世平之间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是帮‘你’毁了唐世平……”

“不过,就算解决了唐世平,还有个遗族没有解决。若是任由遗族控制秘境,‘我’还是会被放出来……”

“也就是说,耀宗帝必然会针对遗族安排别的对策,‘你’依旧是那个关键。”

“于是乎,为了防止‘你’这个关键找到这个对策,‘我’只能将‘你’拖入棋局!”

长孙试着站在国师的角度分析,思路越发清晰。

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他不论是分析的方法还是分析的逻辑,都是在一进入棋局后在国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建立的,是否接近事件的真相?不得而知。

国师此刻终于有了反应,语气中难掩欣赏。

“你已经算得上是一名棋手了,但还不能算是一名好的棋手……”

“尽管我对师兄的迂腐嗤之以鼻,但他说的有一句话我深表认同。”

长孙知道,他说的师兄便是先生。

“天下最难算的是人心,但人性最容易看清。”

“你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棋手,‘洞悉人’比‘分析棋’更重要……”

这才是真正的国师。

不论是历史还是人们口传,国师从来都是那个善用谋略,藏于暗处的“阴谋家”。

其实不然。

国师确实善用谋略,但往往用的都是阳谋;他也确实习惯藏于暗处,但他却为人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正如他如今最大的对手耀宗帝,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他的门徒。

此刻他对长孙亦是如此,不吝赐教。

“刘新彦书生意气,疾恶如仇,用他来斩唐世平,那将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但越快的刀越容易伤己。”

“刘新彦在看到皇室这些黑暗罪恶的时候,他其实最想铲除的是太子或是那些皇子么?”

“不是,他最想扳倒的是皇帝!”

“皇帝不知道这些么?他知道,但他自认为自己牢牢控制了局势,但其实他错了……”

长孙面前的棋局出现变化:

帝都的混乱接近尾声,但民怨却达到了顶峰。

百姓们聚集到朝明街前悼念刘新彦,同时也是逼圣上给个说法。

耀宗帝这次没有装聋作哑,在百姓聚集朝明街前,便向天下颁布圣旨,先是废黜太子,之后更是将一众皇子削其位,废为庶人,逐出皇室。

此举堪称大义灭亲。

虽然这些皇子们没有定罪,但可以想象被逐出皇室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人间地狱。

然而,尽管耀宗帝反应足够迅速,处置也足够果决。

但这些依旧不足以平息民怨。

子不教父之过,更何况是皇室父子。

皇室黑暗腐败到这个程度,你身为皇帝,又作为父亲就没有责任?

不过,显然耀宗帝在这方面也早有准备。

眼看民怒难平,耀宗帝又颁布罪己诏,自省其过,昭告万民。

罪己诏言辞恳切,悔不当初,可算是皇朝史上罪己诏的集大成者。

然而,这份“情真”的罪己诏,唯独没有“意切”。

什么意思?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子们堕落到此般田地,那这“上梁”还正不正呢?

人们想知道的是这些。

偏偏这份罪己诏丝毫未提及此事。

于是,聚集在朝明街前的百姓们不愿离去。

眼见如此,耀宗帝便又开始了装聋作哑。

但这次,这一招注定不管用。

……

“臣刑部给事中,宫外请柬……”

之所以在宫外请柬,是因为现在皇宫由御林六军守卫,连只鸟都飞不进去。

“皇室恶行昭昭,罪孽积重难返。陛下若有怜民之心,当引咎禅位!”

此人刑部给事中,此前叫什么名字无人知晓,但今日冒死进言必当于青史留名。

御林六军以冒犯圣上,大不敬罪名将其当场斩首。

这是破例的一记狠招。

没有走朝廷的司法程序便直接将人斩了,不合理不合规,但够狠!

如此狠招,往往能起到十分有效的震慑作用。

但耀宗帝这次错了。

他低估了文武百官的骨气,更低估了青史留名对于这些文人的吸引力。

“臣刑部左给事中,宫外请柬,恳请陛下禅位……”

斩!

“臣御史台御史,冒死进言,恳请陛下禅位……”

斩!

“臣吏部给事中……”

斩!

“臣工部员外郎……”

斩!

耀宗帝宫前连斩五人,但进言非但不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寻常百姓哪里见过此等阵仗。

平常只以为那些文武百官就是在衙门喝喝茶,上朝也不过是议议事,了不起了对骂两句。

轻松加愉快便把这朝廷俸禄赚到手。

今日一见,才明白,一句话说不对那可是真是要被砍头的!

朝廷百官像是吃错了药一般,大有越挫越勇之势。

而百姓们见了血也开始红了眼,民怨更加沸腾。

眼见朝明街前的“小型流血事件”就要演变成大型民变。

一个人出现在了朝明街前,暂时稳住了局势。

此人一袭红色僧衣,犹如脚踩红莲,明明是出家人打扮,却有道不明的妩媚。

她正是***!

“皇兄,你该禅位了……”

***没有进宫,而是和百姓们站在了一起。

耀宗帝不能再装聋作哑了,因为他知道若是这个时候他再不现身,有了***带领的百姓是真的能发起一场民变来推翻自己统治的。

耀宗帝从皇宫内走出,仅此一人,便令在场的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百姓纷纷低下了头。

这便是真正的帝王!

“国不可一日无君,朕禅位了,何人继承皇位?”

与之前昭告天下的罪己诏态度完全不同,此时的耀宗帝依然霸气侧漏,直接逼问众人,皇子都被废了,可还有人能继承这皇位?

所有人低头不语,在场的唯有一人敢抬头与耀宗帝对视。

此人便是***。

因为她对于那皇位同样有野心!

但,这一次,她不会犯上次的错误。

秋狩局后她被幽禁,满朝文武无人替其说话。

因为她的野心朝廷内人尽皆知。

这在读书人看来同样是大逆不道,因此无人支持她。

但这次……

***身后站着一人,此人是周密。

周密身后站着一人,此人是陈天。

陈天身边站着一少年,此少年书童打扮。

长孙认得这个少年,他夜闯文苑街的那晚,陪伴刘新彦读书的便是这个书童。

***牵过少年的手,冲着耀宗帝说道:“这是你当年遗落在外的九皇子……”

耀宗帝只是看了一眼便明白,他必然是自己的皇子。

因为***……(此处有内情,留待以后有机会细述)

耀宗帝没有多言,转身回宫。

***明白,这代表她赢了。

她牵着书童的手向皇宫走去。

书童在一片“恭迎新君”,“吾皇万万岁”的欢呼声中,抬起头,天真地看向***。

“姨,当初把我交给老爷后,你去哪里了?”

书童与***早就相识,甚至早过刘新彦,语气中透露的亲昵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是更正了书童的称呼。

“以后叫我姑姑,称刘新彦为刘师。”

书童“哦”了一声。

书童不明白为何本是“姨”的她变成了“姑姑”,也不明白为何本是“老爷”的他变为了“刘师”。

但在***和刘新彦看来,这才算是“拨乱反正”。

刘新彦从始至终都未将他视作书童,而是当学生对待:

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因为当年刘新彦从***手中接过书童时便明白。

他将是皇朝未来的主人!

***回答:

“我啊,去忙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书童又问:

“那刘师去哪里了?”

***回答:

“他啊,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何事?

以身入局,胜天半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594s